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21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21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4: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说“木叶”
林庚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课堂导入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之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早年以诗闻名于世,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相关知识
《九歌·湘夫人》
  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祈之不来,盼而不见,心情惆怅,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全诗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1.重点字音
征戍(shù) 橘颂(jú) 徕(lái) 涔阳(cén)
迢远(tiáo)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袅袅(niǎo) 窸窣(xī sū)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万应锭(dìng)
基础梳理
2.词语释义
灼灼:形容明亮。
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描写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疏朗:稀疏而清朗,不繁密。
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冉冉:(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
【活动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木”与“树”一字之差却一字千里。
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任务一:梳理思路
【活动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任务一:研读文本内容
形象 相关诗句 特点
树、 树叶、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午阴嘉树清圆”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①
落 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②
木 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
落 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④
①“树”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不比一个“叶”字多带来什么。
②“落叶”是一般的形象,可能是含有水分的春夏之交的叶子,可能是雨水湿润的颜色太黄的叶子。
③“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典型的清秋性格。
④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活动4】“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本文的重点,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请找到相关文段,认真阅读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分析,然后概括作答。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活动5】文本在写法方面特色有哪些?
任务三: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1.从具体现象入手,论述深入浅出。
  作者没有讲深奥复杂的文学原理,而是从古诗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木叶”说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以丰富的诗句为例,结合具体诗句讲解,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2.逐层深入,探幽发微。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接着在分析大量诗句之后,发现关键是在“木”这一字上,这才触及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详细阐释。在分析“木叶”的艺术特征的时候,作者又列举诗句,比较分析,阐明“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准确地界定了“木叶”的艺术特征。这样逐层深入,探幽发微的做法,既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大量引用诗句,使文章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许多有关“木叶”的诗句信手拈来,对于“木叶”“树叶”“落木”等意象之间的细微差别,都能列举出相应的诗句作为例证。这样大量、恰当地引用诗句,不仅使论述充实有力,而且平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课堂
小结
  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阐述了“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距。林庚通过丰富的例子,告诉我们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对意象要好好体会,把握语言的暗示性,这样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说“木叶”
“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总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诗人们钟爱用“木叶”
古诗很少用“树叶”
“木叶”与“树叶”不同
特征一: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特征二: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上: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①酒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②雁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小结:“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
③梧桐、雨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3)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小结:雨,由于丝丝缕缕,淋淋沥沥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两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