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1分)下列事例体现了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 )
①病菌使小朋友生病
②禽畜是食物的来源
③棉花等纤维是织布的原料
④绿色植物为我们提供氧气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2.(1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
A. 吸收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 D. 生长繁殖
3.(1分)做“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时,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的原因是( )
A. 形成对照 B. 便于操作 C. 具有观赏性 D. 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4.(1分)下列几种食物中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是( )
A. 面包 B. 牛奶 C. 火腿肠 D. 鸡蛋
5.(1分)如图所示,仔细观察烧杯内的金鱼藻,看到它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出了气泡,这些气泡是(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水蒸气 D. 空气
6.(1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与此无关的是( )
A. 跑步消耗的能量来自三餐 B. 小兔以草原上的绿草为食
C. 大树为小动物们遮风挡雨 D. 小鸟以草籽为食
7.(1分)下列各项来自生物的是( )
①奶制品②肉类③棉纱④水泥⑤毛皮⑥木材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⑥
8.(1分)川贝和柴胡分别具有润肺和退热的功效,这说明绿色植物( )
A. 能作食物 B. 有药用价值 C. 能作工业原料 D. 有观赏价值
9.(1分)下列物质中不是来自生物的是( )
A. 面粉 B. 食用油 C. 食盐 D. 蔗糖
10.(1分)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说:它(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天神),它所获取的光和热,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生辉,你认为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含义是( )
A.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B. 绿色植物是消费者
C. 绿色植物能进行吸收作用 D.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1.(1分)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B. 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C. 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能量 D. 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二氧化碳
12.(1分)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13.(1分)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用于检验淀粉的是( )
A. 酒精 B. 燃烧的火柴 C. 碘液 D. 澄清的石灰水
14.(1分)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说明了光合作用产生了( )
A. 淀粉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15.(1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有机物制造者,是因为能进行(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騰作用 D. 吸收作用
16.(1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第一步是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 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B. 消耗叶片内的叶绿素
C. 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D. 转运和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17.(1分)下列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溶解叶绿素的是( )
A. B. C. D.
18.(1分)“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第一步是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 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 消耗、运走叶片内储存的淀粉
C. 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D. 消耗叶内的叶绿素
19.(1分)下列关于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 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 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 D. 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之一
20.(1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与此无关的是( )
A. 某同学跑步消耗的能量来自早餐中的米饭 B. 小兔以草原上的绿草为食
C. 大树为小动物们遮风挡雨 D. 小鸟以草籽为食
21.(1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把盆栽植物先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A. 储存淀粉,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B. 增加呼吸作用,使淀粉分解更快
C. 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D. 分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
22.(1分)如图是四位同学做“脱去叶片中叶绿素”实验时采用的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3.(1分)在完成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后,恬恬同学选取了有白斑叶的牵牛花进一步探究。如图所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实验中,将牵牛花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②将此装置放在光下数小时后,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
③脱色漂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则变蓝的是Ⅰ绿叶、Ⅱ叶绿色部分、Ⅲ绿叶
④该实验可说明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是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⑤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⑤
24.(1分)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在清晨、傍晚、深夜三个时间内在绿色植物体上摘下相同的绿叶,然后脱色;滴加碘酒,蓝色最深的应该是哪个时间摘取的叶片( )
A. 深夜 B. 清晨 C. 傍晚 D. 三个时间相同
25.(1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可用下边的式子表示,其中的物质X和物质Y分别是( )
X+水有机物+Y。
A. 氧气和二氧化碳 B. 淀粉和氧气
C. 二氧化碳和氧气 D. 二氧化碳和淀粉
26.(1分)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棕黄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褪色时间过短 B. 光照时间过短
C. 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 D. 铝箔遮光不严
27.(1分)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先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 )
A. 合成淀粉 B. 将淀粉运走耗尽 C. 产生二氧化碳 D. 产生氧气
28.(1分)早春时节,海棠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却可以开出娇艳的花朵。请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
A. 花瓣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B. 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C. 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D. 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9.(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利用盆栽植物天竺葵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对实验中的黑纸片进行了创意处理,即将黑纸片中间镂空形成各种图案(如图一为五角星图案),用这种镂空的黑纸片对植物叶片上下两面进行遮光处理(如图二所示),经过系列实验过程,结果如图三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必须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整夜
B. 图二中叶片上五角星图案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C. 图二中叶片的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图三中五角星图案越明显
30.(1分)地球上的一切能量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 )
A. 绿色植物 B. 动物 C. 人类创造 D. 太阳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31.(10分)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就学会了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 的方法,创造了 “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 基鱼塘”生态农业不断发展,人们改变了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用沼渣喂鱼及“肥水”(如图)。
(1)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 于 。
(2)鱼在此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其食物来源是 。(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或“蒸腾作用”)。
32.(10分)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经典实验:他先把绿叶在黑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移到阳光下。过-段时间后,用碘蒸汽进行处理。发现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遮光的区域则没有颜色 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萨克斯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将绿叶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同一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可以作为一组______实验。
3.用碘蒸汽处理,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说明该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______。
4.理论上做此实验时,为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需要做______实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①病菌使小朋友生病,体现了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影响具有不利一面。正确。
②禽畜是食物的来源,禽畜类动物能为人类提高食物,体现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正确。
③棉花等纤维是织布的原料,绿色植物还能为人类提高生活用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正确。
④绿色植物为我们提供氧气,体现了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正确。
病毒、禽畜、棉花等绿色植物等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选:D。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之间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其意义有:
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
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由上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的食物、氧气和能量的源泉。据此解答。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各类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可解答。
2.【答案】C;
【解析】略
3.【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解题关键是熟知理解实验的过程、要求及原则等。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一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可以与未遮光部分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看看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所以,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的原因是“作为对照"。
故选:A。
4.【答案】A;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金鱼藻是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金鱼藻在阳光下不断产生的气泡是氧气.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D;
【解析】略
8.【答案】B;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略
10.【答案】A;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这段文字中的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它”指的是光合作用,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和氧气,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可见光合作用完成了两个转化,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据此解答.
只要熟练掌握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结合题意,即可正确答题.
11.【答案】D;
【解析】解:A、光合作用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A正确;
B、绿色植物为生物圈中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B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提供构建自身的材料,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C正确;
D、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气,D错误。
故选:D。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其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的氧气的来源。
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有分析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两个转化,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可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B正确。
故选:B。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据此作答。
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了解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就能解答本题。
13.【答案】C;
【解析】解:在探究“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为验证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了淀粉,需要用碘液来验证,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故选:C。
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根据淀粉的这一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14.【答案】A;
【解析】解: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天竺葵的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淀粉。
故选:A。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淀粉的特性是遇到碘液变蓝色,常用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
15.【答案】A;
【解析】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三个,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
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可见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地球上生物的食物、氧气和能量的源泉。
故选:A。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思考作答。
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才能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
16.【答案】D;
【解析】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第一步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故选:D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7.【答案】D;
【解析】解:叶绿素易溶于酒精,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脱色一步要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原因酒精燃点低,易燃,直接加热酒精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隔水加热。
A.直接加热加热清水,B.隔酒精加热清水,C.直接加热酒精,D.隔水加热酒精,故D装置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
故选:D。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为了减少叶绿素对观察实验现象的影响,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叶绿素易溶于酒精,据此解答。
该题考查学生对“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8.【答案】B;
【解析】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主要是验证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为了解除绿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效果的干扰,需将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除去,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绿叶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综上所述:A、C、D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该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实验中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主要目的。
该题考查学生对“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掌握情况,对实验每一步的操作的理解。是基础题是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也是学考的常考题目。
19.【答案】B;
【解析】解:A、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A正确;
B、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产者,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所以,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之一,D正确。
故选:B。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0.【答案】C;
【解析】
该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意义。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某同学跑步消耗的能量来自早餐中的米饭、小兔以草原上的绿草为食、小鸟以草籽为食都体现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物圈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大树为小动物们遮风挡雨体现了大树为小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关,不能体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小动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1.【答案】C;
【解析】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把盆栽植物先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故选:C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2.【答案】C;
【解析】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的原因是,因为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故选:C。
解该题考查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对酒精脱色的操作。解答要点:一是弄清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的原因;二是弄清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的目的。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很多中考试题都是从这个实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23.【答案】C;
【解析】解:①在实验中,把牵牛花植株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牵牛花植株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①正确;
②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叶片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外溢燃烧,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②正确;
③脱色漂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Ⅰ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有光,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所以变蓝;Ⅰ中覆盖铝箔的部分,没有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Ⅱ中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Ⅲ绿叶部分,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叶片没有原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变蓝,③错误;
④该实验可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是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④错误;
⑤Ⅱ中绿色部分和白斑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绿体;Ⅱ中绿色部分和Ⅲ绿叶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⑤正确。
故选:C。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4.【答案】C;
【解析】解: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
清晨植物进行了一晚上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较浅;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最深;深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些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不会很深,只是比清晨的叶要深。
故选:C。
该题考查的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做此题需要利用有关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此题找出题干中三次时间不同而导致叶片重量不同的原因,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关,光合作用24小时内制造有有机物多少不一样与光照这个条件有关系,这些是解答此题的突破点。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是中考的重点,可通过列表的形式对比记忆。
25.【答案】C;
【解析】解:光合作用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所以上面的式子中“X”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Y”是氧气。
故选:C。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此解答。
要真正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等相关知识,只有理解了才会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绝对不能死记硬背。
26.【答案】B;
【解析】解:本实验正常操作的结果是: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而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棕黄色,说明没有淀粉产生,表明在选叶遮光后光照过程中,光照时间过短,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偏少导致的,故选项B分析正确。
故选:B。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淀粉的特性是遇到碘液变蓝色,常用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7.【答案】B;
【解析】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暗处理、对照实验、脱色、漂洗、滴碘、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几个步骤。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运走和消耗。作对照实验(遮光处没有光合作用,不遮光生成淀粉),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否则无法确认后来叶片中淀粉是否是光合作用制造的,选项B正确。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在黑暗处不能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淀粉、产生氧气,选项A、D均错。天竺葵呼吸作用虽产生二氧化碳,但是探究的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一是考查实验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理解。二是考查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此实验的要点: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28.【答案】D;
【解析】解:A、花瓣一般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B错误;
C、树皮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有机物是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玉兰、海棠等植物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有机物来自上一年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输送到花瓣,D正确;
故选:D。
植物体内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输送。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场所以及植物体内的能量转换器作用。
29.【答案】C;
【解析】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中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A正确。
B、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图二中叶片上五角星图案部分,能够接受光照,因此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能和叶绿体,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所有的活细胞,有光无光都能够进行,图二中叶片的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
D、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植物制造有机物越多,根据碘液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因此图三中五角星图案越明显,D正确。
故选:C。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30.【答案】A;
【解析】解: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所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能为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释放出的氧气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满足其它生物的需要。
故选:A。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制造有机物,据此答题.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要掌握,和呼吸作用比较理解.
31.【答案】(1) 分解者 ;
(2) 消费者 光合作用 ;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储存了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所以鱼是消费者,其食物来源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2.【答案】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T;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重复;
【解析】解:(1)据图可见:该实验是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2) 一半遮光,另一半不遮光,就把光照条件作为惟一的变量成为对照实验,来验证光照的作用。
(3)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无颜色变化,而未遮光部分的叶片显示深蓝色(原理:淀粉遇碘呈现蓝色)。由此可见: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4)为避免偶然性出现误差,设置重复实验。
第 5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