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谏逐客书
高中语文 / 统编版 /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本课目录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第三部分
整体感知
第四部分
深入探究
第五部分
第二部分
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
第六部分
巩固提升
第一课时
商纣王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恣意妄为。一些势利小人投其所好,极尽巧言令色之能事,因此纷纷受到重用。费仲善于阿谀奉承,恶来善于打小报告,诬陷好人,结果都被纣王视为心腹。
导入新课
与此同时,忠直耿介之臣不断受到打击:微子屡谏无效,只好远走他乡;箕子被贬为奴,弹琴述怀;比干犯颜直谏,反遭剖腹挖心。商纣王亲小人,远贤臣,使天下才识之士寒心,阴谋诡语之徒趁机翻云覆雨。
影视剧费仲形象
导入新课
他自己最终亦落得个众叛亲离、国亡身死的下场。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谏逐客书》,分析一下为什么秦国要弃人才不用,难道要走商纣王的老路吗?
导入新课
1.李斯(?—前208)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介绍作者
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介绍作者
2.“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介绍作者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介绍作者
李
斯
其
人
介绍作者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写作背景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亦秦万世之利也。”
最美第一渠·郑国渠
写作背景
郑
国
渠
写作背景
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
写作背景
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写作背景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写作背景
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
写作背景
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写作背景
1.题目解读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整体感知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
整体感知
谏是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即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
逐客即驱逐客卿
书是上书,奏章,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整体感知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为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而写的一篇奏章。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整体感知
2.记字音
①缪公(mù) ②蹇叔(jiǎn) ③殷盛(yīn) ④鄢(yān) ⑤郢(yǐnɡ) ⑥成皋(ɡāo)
⑦膏腴(yú) ⑧穰侯(rǎnɡ) ⑨阿缟(ē)
⑩纤离(xiān)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ɡǎo)
搏髀(bì) 黔首(qián) 帝喾(kù)
整体感知
听
读
课
文
整体感知
4.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二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第三段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第四段归结全文:“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整体感知
1.疏通第一段字词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
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
驱逐
私下
认为
错
名作状,向西
得到
名作状,向东
使……来,招来
生
任用
吞并
于是
称霸
使用,采用
改变
改变
因此
“富裕”或“众多”
被使用
归附
多
亲近
俘虏,打败
占领,攻下
政治安定
深入探究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
商鞅变法:“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土地国有,允许土地买卖。大力推行县制,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统一度量衡。
百里奚
商鞅
深入探究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
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
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使……散,瓦解
通“纵”,合纵
侍奉
使……强,加强,增强
杜绝,堵塞
名作状,像蚕一样
蚕食:逐步侵占
成就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北
名作状,向南
兼并
控制
名作状,向东
占据
割取
向西
延续
贵族豪门
深入探究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
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
大之名也。
依靠
功劳
对不起
如果,假使
拒绝
“纳”,接纳
疏远
实际
这
深入探究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穆公
深入探究
【译文】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深入探究
【译文】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深入探究
2.分析课文
(1)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逐客是错的。“窃以为”,口气谦卑、商量,给秦王留下回旋的余地。
深入探究
事实胜于雄辩,举出大量的、确凿的客卿有功于秦的史实。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采用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对秦有利的重要意义。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
深入探究
然后反面推论:无客卿会使“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深入探究
(2)文中为何选择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明确:
一是因为秦穆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二是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深入探究
1.文章第一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
明确:
(1)选材典型。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论证论点。
巩固提升
(2)用事高度概括。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而是高度概括,笔墨极为简练。
巩固提升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点在“求士”八句,用士结果两句;写孝公用客一句,结果八句。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
巩固提升
熟读课文,争取背诵第一段。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土“于是便有了“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勇于展现自我,才能闪耀舞台。李斯成功说服秦王,展现自己的才华,从此在秦国展露头角。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谏逐客书》。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秦
王
嬴
政
如
何
强
大
1.疏通第二段字词
深入探究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
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
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
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
得到
悬挂
佩带
驾驭
竖立
摆,架起
出产
语助词
“悦”,喜欢
一定,如果一定
这
珍贵的玩赏之物
充实
充满
被
古骏马名
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
鳄鱼类,皮可制鼓,声音洪大
骏马名
深入探究
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
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
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用作
用来……的东西
使……愉快,使动用法
“悦”,使动用法
通“附”镶嵌
进献
表并列
站立
敲击
拍,大腿
使……畅快
的确,实在
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阿:齐国东阿。缟:白色的丝绸
深入探究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
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
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
舍弃
取用
使……退,摈弃
取用
适合
罢了
取用
不是这样
是非对错
这
这样那么
是
使离开
看重,形作动
在于
深入探究
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
侯之术也。
轻视,形作动
用来……的东西
遏制
控制,占据
深入探究
2.翻译第二段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隋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深入探究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深入探究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深入探究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等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让心情愉快,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深入探究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深入探究
3.分析第二段
(1)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悦之
深入探究
(2)秦王喜爱和重视外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这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
明确:去、逐
结论:重物轻人,非英主所为
深入探究
(3)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类比论证:物→人
深入探究
(4)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
明确:
第一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
第二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第三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深入探究
4.疏通第三段字词
深入探究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
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
武器锋利
士兵
推辞,拒绝
成就
舍弃,抛弃
成就
推却
百姓
使……明,明示
……的原因
却,竟
舍弃,抛弃
来
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深入探究
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帮助
拒绝
来
使……成就功业
比喻止步不前
赠
借
表并列
回,返回
深入探究
5.翻译第三段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深入探究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站立在原地不动,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深入探究
6.分析第三段
(1)第3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本段主要论述了驱逐客卿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
深入探究
下面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深入探究
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本段不但运用了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并给出了两种做法的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国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深入探究
(2)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深入探究
②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深入探究
7.疏通第四段字词
深入探究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
国无危,不可得也。
值得
当作宝贝
帮助
效忠,动词
来
减少
来
增加敌国的力量
在国内
使自己虚弱
在国外
要求
结怨
跟
实现,达到目的
深入探究
8.翻译第四段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9.分析第四段
本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以“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第一段;以“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以“今逐客以资敌国”照应第三段。
最后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八字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把逐客的危害提高到秦国灭亡的高度,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实质严重后果,完满收束全文。
李
斯
从
辉
煌
到
落
寞
1.中心思想
《谏逐客书》是一篇政论文,主要论述了逐客之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巩固提升
2.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巩固提升
(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作者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史实,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比、对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而且多用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文采。
巩固提升
《谏逐客书》实质是一篇精彩的人才论著,其所阐述的“五湖四海用人才”思想,至今对领导干部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今天,我们同样重视人才,积极探寻培养人才新模式。如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北京、江苏、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有人认为,这种制度能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各重点学府栽培的人才,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条件。请你针对此观点提出反驳观点及理由。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