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你相信哪一种学说?
取材于何时的故事?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录
一、部落时代的到来——石器时代
二、从部落到国家——夏朝时代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上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主要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
元谋人门齿化石
北京人复原像
②过着群居的生活
③从事渔猎和采集
④已经学会使用火
生活场景
①使用打制石器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大河附近
2.分布广泛
(三)新石器时代
特征:
①大量使用陶器;
②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③生活逐渐稳定;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文化的猪纹黑陶钵和水稻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含义: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使用陶器
建村定居
社会组织:
早期:母系氏族
晚期:父系氏族
生活特点: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为例
你能从下面这则材料提炼出哪些信息?
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阶级分化明显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早期
晚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使用打制石器
过着群居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
学会用火
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建村定居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使用陶器
生产力
生产力低下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贫富分化不明显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
社会贫富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阶级分化明显
氏族联系趋于紧密
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出现
阅读课本第四页,找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形成于一定地域内,操同一语言并具有相同的文化生活的人们组成,有作为常设权力机关的部落议事会。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奴隶主及奴隶阶级产生
国家机器出现
原始社会解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材料二: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何 为 文 明?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三皇
颛顼
帝尧
黄帝
帝喾
帝舜
禅让制——三皇五帝(部落时代)
公天下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伏羲 燧人 神农
天皇 地皇 人皇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万邦时代
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
邦国 林立
世袭制——夏朝
舜
禹
禅让
世袭
启
材料一: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
家天下
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公元前2070年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夏朝真实存在吗?
二重证据法
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
二里头遗址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是《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二里头遗址
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龟甲兽骨——甲骨文
王国维
为什么能证实商朝存在?
内外服制——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
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二、政治
中央官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管理:内外服制(方国联盟)
一、建立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纣王暴政
牧野之战
纣王自焚
商的灭亡
①商王控制着附属国。
②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知识链接
商朝实施了内外服制度。相较于夏朝,商王的权力要相对集中。但附属国对商的臣服关系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仍比较弱。
内外服制——商朝
三、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商颂·玄鸟》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殷本纪》
神权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周文王姬昌
周朝奠基者
周武王姬发
周朝建立者
周公
周朝巩固者
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状况?结合p6地图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
1.同姓贵族(主体)
(晋、卫、燕)
2.异姓功臣
(齐)
3.先代贵族
(宋、楚)
-原则?
周天子膝下有3个儿子: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
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小儿子(大夫人所生,很贤能)
请问王位该传给谁?
宗法制 ( p7历史纵横)
分封制
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告子》
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
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幽王)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有何影响?
分封制
“授民授疆土”
层层分封
消极-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血缘淡化),诸侯国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土地越分越小,产生冲突
积极-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宗法制——西周
含义:以血源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
家国同构:既是臣属,也是兄弟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古代祭祀时的乐舞,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季氏是鲁国大夫,得有四佾,而竟用八佾于家庙,实为僭礼。在孔子意中,一个僭礼的人为害于国家很大,所以说这样的人不可容忍。
含义:西周时期出现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作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其实质是维护宗法制和分
封制的工具。
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来延长这一制度的生命力的?
礼乐制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
何尊铭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
金文
材料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材料二:
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早期民本思想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共和行政:
灭亡:
西周政治特点?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分封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宗法制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礼乐制
血缘纽带,家国同构,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公元前841年为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1、青铜铸造;
2、土地国有制;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小结
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
2、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
思想: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1、(2015 全国Ⅱ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2016新课标III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3、(2017新课标I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
B
A
真题演练
4、(2018新课标II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
5、(2019新课标I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6、(2021新课标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