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③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④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⑤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到了汉代,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即麦饭)到“粉食”(即面粉)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 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⑥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摘编自《筷子:饮食与文化》,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3分)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 )
A.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
B.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D.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6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3分)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6.(3分)下列词类活用与例句“天下云集响应”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 B.以弱天下之民
C.吞二周而亡诸侯 D.却匈奴七百余里
7.(3分)下面的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桂林、象郡 以愚黔首
B.然后践华为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 申之以孝悌之义
D.而耻学于师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3分)与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委命下吏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1分)
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共灭侯景,僧辩居石头城,霸先在京口,僧辩推心待之。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①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其子何罪,而忽废之!吾与王公并处托孤之地,而王公今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会有告齐师大举至寿春将入寇者,僧辩遣江旰告霸先,使为之备。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壬寅,召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谋之。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部分将士,分赐金帛,使徐度、侯安都帅水军趋石头,霸先帅马步会之,是夜,皆发,召杜棱与同行。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
甲辰,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骂霸先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进。安都至石头北门,入女垣内,众随而入,进及僧辩卧室,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遇子顗,帅左右数十人苦战不敌,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且曰:“何意全无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是夜,霸先缢杀僧辩父子。前青州刺史程灵洗帅所领救僧辩,力战于石头西门,军败,霸先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乙巳,霸先为檄布告中外,列僧辩罪状,曰:“今所指,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馀亲党,一无所问。”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注:①贞阳侯渊明:梁武帝萧衍之侄。
9.(3分)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B.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C.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D.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10.(3分)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头城:本是孙权依清凉山石壁所修建的一处军事要塞,后在广义上可作为南京别称。
B.戎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戎”在我国西部,“狄”在我国北方。文中指北齐。
C.壬寅: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来纪日,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D.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意思的词还有“守”“假”“署”等。
11.(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僧辩真心地对待陈霸先,但在王僧辩废掉孝元帝之子、扶立萧渊明后,陈霸先对他有了猜忌。
B.在陈霸先将偷袭王僧辩时,外人误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对出兵举动都不觉得奇怪。
C.攻打石头城时,陈霸先率兵与侯安都等人会合,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
D.王僧辩被杀后,陈霸先发表檄文列举其罪行,指明自己讨伐的是王家父子兄弟,与其他人无关。
12.(9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4分)
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5分)
13.(3分)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击败权臣王僧辩,陈霸先出兵前做了哪些周密安排?
(三)古代诗歌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注】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而遭排斥,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上片写实,“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空寂凄清之感,奠定了全词凄婉哀伤的基调。
C.下片记梦,有闺房之乐、无声之痛,“明月夜,短松冈”的环境更是烘托梦境凄凉。
D.全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等多种手法,将词人的身世感慨揉进对亡妻的怀念之中。
15.(6分)有人评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意深,痛巨”,你如何理解“意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6.(3分)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17.(6分)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到君子与小人的义利观存在一定区别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3)贾谊《过秦论》中写诸侯国为了对抗秦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捕获到来自遥远矮星系的快速射电暴样本,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科研人员还借用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意境来展示这一天文学重大成果:脉冲信号随时间和亮度起伏,构成了背景的江山,真实的系列脉冲,如水流______________穿过群山。画面壮丽而富有动感,______________。
人们发现,科学的琴键也演奏着人文的旋律。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本身就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从______________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找出自然宇宙中的和谐统一。人们能在科学中获得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和发现真理时的满足。从这点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______________。
19.(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连绵起伏 美不胜收 纷繁杂乱 匹敌
B.连绵起伏 精美绝伦 纷纭复杂 媲美
C.迤逦蜿蜒 美不胜收 纷繁杂乱 媲美
D.迤逦蜿蜒 精美绝伦 纷纭复杂 匹敌
20.(3分)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客可以在服务区休憩时,逛一逛便利店,带走自己心仪的“冰墩墩”“雪容融”。
B.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无情地将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一段字正腔圆的念白,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D.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牌子在花园的门口。
21.(3分)下列选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品牌因一次关键的转向而_________。最初,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文化衍生产品一度等同于旅游纪念品,价格高昂,质量一般,没有新意,口碑不佳。直到2013年,( )。图案是乾隆皇帝比剪刀手的购物袋,印着“朕不能看透”的桑蚕丝眼罩,“奉旨旅行”的行李牌……这些文创产品,__________中透着俏皮,圈粉无数,爆款不断。故宫淘宝店的线上运作,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一直生存于“体制内”的博物馆不再捧着金饭碗还饿肚子,开始纷纷“破圈”,集体上线“卖萌”。 几年前,“文创网红”还只有故宫__________,如今已经有全国数十家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加入文创品牌的开发大军,玩法众多,__________十足。
22.(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闻名遐迩 新颖 一家独大 创新性
B.大放异彩 新奇 一家独大 创造性
C.闻名遐迩 新颖 一枝独秀 创造性
D.大放异彩 新奇 一枝独秀 创新性
23.(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宫淘宝店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让大众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B.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的故宫淘宝店,让大众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C.在故宫淘宝店以颠覆性的“卖萌”姿态出现之后,大众才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D.看到故宫淘宝店颠覆性的“卖萌”姿态之后,大众才开始重新认识文创品牌的力量
24.(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彰显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B.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的开发,成功获得炸裂的口碑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C.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成功,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D.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不但口碑炸裂而且经济效益良好,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如何把握思与行 品读这则《论语》,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1.D 【解析】A.“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错误,中国人的坐姿发生革命性改变是在唐代,敦煌285窟的壁画是西魏作品,无法证明。
B.“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错误,高力士之兄高元玮墓中的墓主人像只能证明“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但不能证明“用高椅大桌进餐”。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一说无中生有。文中只说“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选项于文无据。
2.C 【解析】 A.“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错误,材料一“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鸿门宴发生在秦汉之际,应该是分餐制。
B.“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错误,《贾生》一诗写的是西汉的贾谊,所以不能证明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是唐代的情况。
D.“只要……就……”错误,材料一“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说明,家具变革只是分餐向会食变化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过于绝对。
3.B 【解析】 材料一“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可见西汉时还没有出现靠背椅子,因此,B项的场景不会出现。
4.①首先提出论点“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②接着介绍了从西晋到唐代的家具发展的过程及坐姿的改变。③进而通过唐代绘画证明了唐代用高足大椅会食进餐的情形。④最后呼应开头,重申论点。
【解析】第一段,“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首先提出论点“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
第二、三、四段,“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 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分别介绍了从西晋到唐代的家具发展的过程及坐姿的改变。
第五段,“《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通过唐代绘画证明了唐代用高足大椅会食进餐的情形。
第六段,“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最后呼应开头,重申论点。
二(一)5.A 因,沿袭。句意: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
6.A 例句: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A.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B.使动用法,使……弱。句意: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C.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D.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7.C A.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来使百姓愚蠢。B.动词,作为;介词,被。句意: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C.均为助词,的。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D.介词,向;介词,比。句意: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D 例句: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A.状语后置句,“非于九国之师抗”,句意:不能同九国的军队相匹敌。B.省略句,“委命(于)下吏”,句意: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D.被动句,“隳”含被动。句意: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被灭亡了。
二(二)9.B 句意: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苦”修饰“争之”,“苦”放后一句,排除AC;“窃叹”的主语是“霸先”,所以在“霸先”前断开,排除D;故选B。
10.C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1.C “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错,根据“安都至石头城北,入女垣内,众随而入”“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可知,从北门攻入的是侯安都及其士兵,从南门攻入的是陈霸先的士卒,并不是陈霸先。
12.(1)(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控制着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
【解析】(1)“引”,率领;“趣”,趋向,奔赴;“控”,勒马,控制,操控。
(2)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
【解析】“方”,正在;“视事”,处理事务,办公;“白”,告诉,禀告;“遽”,急忙、突然;“走”,逃跑。
13.①准备物资,发兵前分赐以鼓舞人心。②控制江旰,致后面发兵之时无人怀疑。③禁闭杜棱,防偷袭消息走露。
【解析】解答本题时一是抓住题干中的“发兵之前”字眼,二是明确题干中的“周密安排”,然后在相关内容中提取答案。根据“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部分将士,分赐金帛”,意思是: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可概括为:准备物资,发兵前分赐以鼓舞人心。根据“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意思是:陈霸先借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想举兵袭击王僧辩。知道这次进军的真正目的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可概括为:控制江旰,致后面发兵之时无人怀疑。根据“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意思是: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秘密泄漏,用手巾绞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可概括为:禁闭杜棱,防偷袭消息走露。
参考译文:
当初,王僧辩和陈霸先共同消灭了侯景,王僧辩居住在石头城,陈霸先居住在京口,王僧辩推心置腹地对待陈霸先,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他的儿子有什么罪,为什么突然就废了他?我和王公僧辩共同处于先帝托孤的重臣的地位,而王公现在改变主意,对外依附戎狄之邦,不按次序扶立天子,他的志向是什么呢?”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正好这时有人来报告,北齐军队进行大调动,已经到达了寿春,将要进犯。王僧辩派江旰通知陈霸先,让陈霸先有所戒备。陈霸先借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想举兵袭击王僧辩。壬寅(二十五日),陈霸先召集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一起谋划这件事。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秘密泄漏,用手巾绞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派徐度、侯安都率领水军直逼石头城,陈霸先自己率领骑兵、步兵与他们会合。当天夜里,各路兵马都出发了,召来杜棱随军同行。知道这次进军的真正目的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甲辰(二十七日),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就大骂陈霸先:“今天我们造反,事到临头,已经无法挽回了,生死关头必须作出决断,你拖在后面,还想存什么念头?如果失败,我们都得死,留在后头就能免去砍头吗?”陈霸先说:“侯安都责怪我呢!”于是进兵。侯安都到了石头城的北门,从城墙进入,众人随着他入城,一直进到王僧辩的卧室。陈霸先的队伍也从南门攻入了。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儿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了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遇到儿子王顗,父子二人率领身边几十人苦战,力竭不敌被抓住。陈霸先问道:“我有什么过错,你想和北齐军队一起来讨伐我?”而且还问:“北齐军队来犯,你为什么全无戒备?”王僧辩说:“派你扼据建康的北门,怎么说我对北齐军队没有戒备?”当天夜里,陈霸先把王僧辩父子两人绞杀了。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领所部将士来救王僧辩,在石头城西门奋力苦战,兵败。陈霸先派使者前去招谕他,过了很久,他才投降了。陈霸先被程灵洗的义气深深感动,让他暂代兰陵太守一职,协助防守京口。乙巳(二十八日),陈霸先发布檄文,通告朝廷内外,列举王僧辩的罪过,并且在檄文中还说:“我今天要讨伐的,只是王僧辩父子兄弟,至于其他王氏亲戚党羽,一概不加问罪。”
二(三)14.C “明月夜,短松冈”是词人回到现实,借亡妻墓地环境渲染死者的痛苦,寄予自己的悼念之情,并非烘托梦境凄凉。
15.仕途坎坷,忧愤郁积,精神颓靡;时光流逝,容颜苍老,形体衰败;怀念爱侣,内心悲痛,却又无奈。
【解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此中“深意”与作者的仕途经历、自身状况和怀念亡妻有关。结合注释可知,本词写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当时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而遭排斥,仕途坎坷,内心忧愤郁闷却不能与人倾诉,“尘满面,鬓如霜”可见其精神颓靡;联系“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作者写作此词时距离妻子去世已有十年之久,“尘满面,鬓如霜”,四处奔波,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可见时光流逝,容颜苍老,形体衰败;词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记梦”一词说明作者是为梦见亡妻而作,假设夫妻二人相逢怕是妻子也认不出自己来,满含深沉、悲痛和绝望,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内心悲痛,却又无奈。
16.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17.①《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②《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解析】“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二(四)18.(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三(一)
19.C 第一空,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迤逦蜿蜒:意思是曲折连绵。“连绵起伏”一般形容山脉,文中是形容水流,所以不强调起伏不平,应用“迤逦蜿蜒”。
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文中是强调画面很美,一时看不过来,应用“美不胜收”。
第三空,纷繁杂乱:头绪多而杂乱。纷纭复杂:指的是(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纷繁杂乱”强调乱,而“纷纭复杂”则是强调复杂。文中是说从混乱的现象中找到规律,强调的是事物的乱,应用“纷繁杂乱”。
第四空,匹敌:对等;相当。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文中是说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可以与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比美。应用“媲美”。
20.A 文中加点词“中国天眼”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
A.句中“冰墩墩”“雪容融”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
B.句中“文明”引号的作用为反语。
C.句中“救场如救火”引号的作用为直接引用。
D.句中“禁止入内”引号的作用为突出强调。
21.D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为比喻,其中本体是“科学的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演奏的(美妙的)旋律”。
A.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黄”“苍”指代“黄犬”“苍鹰”。
B.拟人的修辞手法。“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将大雁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感受。
C.夸张的修辞手法。“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的写出了天姥山的高耸入云之势。
D.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流霜”。
三(二)
22.D 第一处,“闻名遐迩”,意思是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大放异彩”,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这里指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品牌因一次关键的转向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所以应用“大放异彩”。
第二处,“新奇”,不但新鲜,还带有奇特之处;“新颖”只是强调新鲜;从语境来看,文中指奇思妙想,应使用“新奇”。
第三处,“一枝独秀”,意思是其他花都没有开放,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这里指故宫博物院在文创品牌开发上的先行优势十分突出,更合语境;“一家独大”,指处于垄断地位,没有人可以相提并论,文中强调的是,故宫博物院引领,后来者跟上,而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垄断地位,应使用“一枝独秀”。
第四处,“创新性”强调在原来基础上改变翻新;“创造性”强调从无到有的创造属性;文中强调“新”,应使用“创新性”。
23.A 从语境来看,首先要突出表述的主体——故宫淘宝店, CD的主体都是“大众”,故排除CD;
其次,要突出“最初”与“直到2013”之间的对比,表述格式应当是“故宫淘宝店”在句首,这样才能与开头“一次关键的转向”相呼应,排除B。
24.B 原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前两个分句间语序不当并且缺少衔接,没有揭示两句的内在关连,造成句意断裂,可改为“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的开发,成功获得炸裂的口碑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表意不明,原句中“口碑”“效益”“成功”并列,都作“示范作用”的限定语,导致谁的“示范作用”表意不明,根据文意,应是“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的开发”,故可在“示范作用”前加一个指示代词“其”,使句意明确。
四、写作【参考例文】
谨于思,果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不可谓不谨,但孔子不赞成,为什么?思虑太多,过犹不及。世间事,繁杂且多变,怎么可能等到万事周全才行动?
所以说,事前思虑固不可少,但也要果于行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事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凭一时意气而草率行事,必然败事。南宋年间的开禧北伐即是一例:韩侂胄为了立功,在没有详细分析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最终失败。本是爱国之壮举,却落得鲁莽之恶名,可见,事前思虑,不得不谨。
但是,也不能沉耽于思虑而裹足不前,毛主席曾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光阴如梭,形势逼人,怎能妄想等到万事俱备时再行动?想当初,日军全面侵华,怎么应对?我们当然会思考,但是,当初的爱国志士更多地是果敢地去行动,在思考的同时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所以我们看到川军出征,百团大战。我们可以有持久战的战略,但不能只持久地思考,不能怯懦于行动,毕竟战争不等人。
耽于瞻前顾后者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怯懦,一是私心重。勤奋、勇敢、无私的人从来是事前深思,思定则行。南宋小朝廷,天天把迎二圣、收失地挂在嘴上,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光苟且于江南不见行动,还无耻地打击主战派,什么原因?懒惰和怯懦兼而有之,更加上赵构还有贪恋皇位的私心。
反观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凭着勤奋、勇敢、无私的态度,既谨于思考,又果于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看我国的航天工程的工作者们,他们行前有思,有谋划,有布局,每一步都谨慎推演;他们也果于行动,一个个“嫦娥”飞月,一个个“天宫”升天,从简到繁,从无人到有人,不都是在行动中升起和改进的吗?航天工程如此,大海勘探工程也是这样,扶贫工程也是这样。每一个庞大工程取得成功,都离不开“谨于思,果于行”。
作为新时代的有担当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会处理思与行的关系。面对自己的未来,我们要有人生规划;面对自己的事业、祖国的发展大业,我们要有职业规划。但是,我们不能只绘蓝图不行动,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的懒惰者、怯懦者。所以,有了规划,就去生活中践行吧,让实践检验它,在实践中调整它。思定则行,边行边思,我们才能事业有成,不负家国。
因此,记住孔子的教导吧,“再,斯可矣”。谨于思,思而有度;果于行,勤行不怠。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出自《论语》。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再思则行”。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