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实验探究课件(30张ppt)高中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实验探究课件(30张ppt)高中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06 18: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实验探究
思 考
东北豹
大熊猫
老鼠
蝗虫
人为
保护
种群数量还是不能迅速增长
各种防治
种群仍然数量繁多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目录 /CONTENTS

种群的“J”形增长

种群的“S”形增长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我们的手上难免沾染细菌。细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因而我们要常洗手。
问题探讨
探究活动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第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 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一)问题情境: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增长的分析
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Nn=2n
2216个
1. 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分裂次数(代数) 0 1 2 3 4 5 6 7 8 9
数量(个)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5.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数量会一直按这个曲线描述的趋势增长吗 如何验证你的观点?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用实验验证。探究活动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4. 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请在图中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204060801001201401601800100200300400500600细菌数量/个时间/分钟
探究活动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n代后的数量?
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或绘制曲线图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研究方法
研究实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目录 /CONTENTS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的“S”形增长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种群的“J”形增长
探究活动二:种群的“J”形增长
1.这两个资料中种群增长有什么共同点
2.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3.野兔和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是否类似于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迅猛增长,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
(一)资料分析: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书本第8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类似,均呈“J”形。
某岛屿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探究活动二:种群的“J”形增长
(二)建立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1)所需条件:
(2)数量变化:
(理想的无限环境)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
(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1)数学方程式:
(2)增长曲线:
0
N1=N0λ
N2=N1λ= N0λ2
N3=N2λ= N0λ3
探究活动二:种群的“J”形增长
(三)种群的“J”形增长中λ值变化的相关分析
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分析当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年龄结构类型:
项目 种群数量的变化 年龄结构
λ>1
λ=1
0<λ<1
增长
不变
减少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思考】当λ>1时,种群一定呈“J”形增长吗?
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增长才为“J”形增长。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生态系统中某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A、B、C、D 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 点;最少的是 点。
1.A、B、C、D 四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是: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B
D
稳定型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二:种群的“J”形增长
(四)构建种群的“J”形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数学模型
时间
增长率
1.增长率:
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

×100%
增长率 =
末数-初数
Nt-Nt-1
Nt-1
初数
=(λ-1)×100%
N0λt-N0λt-1
N0λt-1

×100%
λ-1
探究活动二:种群的“J”形增长
(四)构建种群的“J”形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数学模型
时间
增长速率
2.增长速率:
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实质就是“J”形曲线的斜率。
N0λt-N0λt-1

t
(λ-1)N0λt -1


增长速率=
末数-初数
单位时间
Nt-Nt-1
t
种群的"J"形增长的实例分享
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
目录 /CONTENTS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种群的“J”形增长

种群的“S”形增长
探究活动三:种群的“S”形增长
(一)资料分析:生态学家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不更换到更大容器中,不添加新的培养液,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第5天后基本维持375个左右,结果如下表:
时间/d
种群数量/个
K=375
时间 0 1 2 3 4 5 6
数量 5 20 137 319 369 375 373
请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373.3
369.0
20.4
319.0
137.2
375.0
探究活动三:种群的“S”形增长
(二)建立种群的“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自然的有限环境)
1.模型假设:
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稳定在一定水平。
2.建立模型:
K(环境容纳量)
时间
“S”形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
K值是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问题探究
3.请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 值是多少?
1.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K2
不是,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动态平衡。
2.K 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吗?
研究分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如下图),思考回答下列关于种群K值的相关问题:
探究活动三:种群的“S”形增长
(三)构建种群的“S”形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数学模型
1.增长率:
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

×100%
增长率 =
末数-初数
Nt-Nt-1
Nt-1
初数
时间 0 1 2 3 4 5 6
数量 5 20 137 319 369 375 373
增长率 …
增长率受种群密度制约,密度越大,增长率越小。
时间
增长率
探究活动三:种群的“S”形增长
(三)构建种群的“S”形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数学模型
时间
增长速率
K/2
K
2.增长速率:
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实质就是“S”型曲线的斜率。
时间
“S”形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
K
K/2

增长速率=
末数-初数
单位时间
Nt-Nt-1
t
【总结分析】种群“J”形和“S”形增长曲线之间的关系
1.某种群生活在一个较理想的环境中,则此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 。
2.某种群生活在一个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的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可能是 。
3.图中两曲线间的阴影部分代表 ,按自然选择学说,就表示在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S”形
“J”形
环境阻力
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竟争
天敌捕食
气候、传染病等
目录 /CONTENTS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种群的“J”形增长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的“S”形增长
探究活动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探究活动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对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种群数量的下降
目录 /CONTENTS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的“J”形增长

种群的“S”形增长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探究活动五: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一)野生生物的保护
东北豹
大熊猫
1.东北虎、大熊猫等珍稀野生生物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保护这些珍稀野生生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野生大熊猫等珍稀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和活动范围缩小,环境容纳量(K值)降低。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它们更宽广的生活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探究活动五: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二)有害生物的防治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思考如何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防治?
老鼠
蝗虫
采用合适的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有害生物的量。
通过减少有害生物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探究活动五: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的应用
(三)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理论上说,“S”形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这时即使不捕捞,种群数量也不会增加,怎样确定合适的捕捞量才既能使鱼的产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又不危害种群数量增长的持续性?
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
谢^_^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