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12:1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理解土地改革运动与人民解放战争之间的关系。
2.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
3.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4.了解三大战役首战发生在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及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及意义。
5.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1927年在北伐胜利进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的时候。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因此从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内战,又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典型体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形成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并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到1931年基本确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路线。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采取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打土豪、分田地,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为了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团结地主阶级抗战。中共对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二)抗日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
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指导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颁布时间:1947年
大纲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一: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刘少奇曾深情的指出:“我们这里农民翻了身,我们脚跟站得更稳了。这样,就将使我们与蒋介石在力量对比上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有一万万五千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财力、物力是无穷的。”
材料二:1946年至1948年,华北、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此外,山东解放区有580万农民,随解放军出征,承担抬担架、运粮草、送弹药、救伤员等任务。解放区还组织民兵直接参战11万次,歼敌20多万人。
Q:依据材料,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1947年夏
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布署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刘邓大军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大别山。
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多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8月7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经过20多天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进入大别山地区。
战略布署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影响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巩固了,我们才说:可以叫进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
——毛泽东
扭转局面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
127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国共两党兵力变化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三大战役示意图
沈阳
北平
徐州
(1)决战条件: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略战术
歼敌人数
意义
1948.9——11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攻占锦州
关门打狗
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林彪
罗荣桓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略战术
歼敌人数
意义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中间突破,分割歼灭
55万余人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歼敌最多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淮海战役支援前线的农民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略战术
歼敌人数
意义
1948.11—1949.1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52万余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战役结束后,警卫员李银桥发现毛泽东长了一根白发,毛泽东看着警卫员拔下来的白发,风趣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
时间
1949年4月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战略决战
上海
江阴
湖口
南京
浙 江


江 苏
江 西
东路军
中路军
西路军
结果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时间
1949年4月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
战略决战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蟠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6.6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决战
1948.9—1949.4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及渡江战役
内战爆发
1946.6—1947夏中共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为什么共产党能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谈谈你的感受。
人民的胜利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思考
《天涯歌女》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爱呀爱呀郎呀
咱们俩是一条心
解放区流行歌曲
国统区流行歌曲
PK
《进行曲》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灯红酒绿
斗志昂扬
为什么共产党能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谈谈你的感受。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思考
材料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解放军就要进上海前,荣家争论要不要留下来,争的不可开交,最后荣毅仁一锤定音:“留下来!共产党再坏,也不可能比国名党更坏了!”对于从未打过交道的共产党,荣家人都坚信再坏也没国民党坏。
国民党方面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贪官横行,政治腐败
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方面
有中共正确领导
有马列毛理论指导,走由
新主义向社主义发展道路
有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以上是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共领导人民走
社会主义道路,是
近代历史发展的必
然,是中国人民
的选择
历史上宝岛台湾与祖国的离合
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分离至今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蒋介石逃往台湾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归纳1927到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的影响,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共关系的启示。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6-1949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第一次合作
分 裂
分 裂
第二次合作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
链接中考
1.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2.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B
A
3.从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 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A
A
1.下列战役中进行最早的是 ( )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2.三大战役不包括 ( )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3.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 ( )
A沈阳 B张家口 C北平 D天津
4.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D
A
C
A
二次达标
5.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七届二中全会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