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力与运动的关系(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力与运动的关系(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2-18 10:23:51

文档简介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物理中将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按照定义,物体在t时间内的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在物体上外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现有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经2s速度增加到2m/s,则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  )
A、1N B、2N
C、4N D、8N
考点:物理学方法;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认真审题,通过题目中的信息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计算方法,就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由题意知:物体的加速度可以利用公式:a=进行计算;当物体的速度由0在2s内增加到2m/s时,可以得到该物体的加速度:a===1m/s2;
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即:F=ma.由于物体的质量m为2kg,加速度a=1m/s2;由此可得物体受到的外力:F=ma=2kg×1m/s2=2N.
综上分析故选B.
点评:通过审题,掌握加速度和物体受到外力的计算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它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因此卫星(  )
A、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受地球的吸引力
C、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 D、受力情况不清楚
点评:此题考查力与运动的关系,同步卫星相对地球静止,它受地球的引力而在轨道上运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B、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C、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力的存在离不开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
考点:力的概念;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此题可从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两方面入手进行判断、选择.
解答:解:A、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也会有力的作用,如磁力等,故A错误;
B、静止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
C、若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也可能不受力,故C错误;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对应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每个力都有对应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大小、方向都相同的两个力作用效果相同
B、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漫漫停下来
C、公共汽车转弯时车上的人要倾斜,这是由于人有惯性的原因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②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③相互平衡力的条件.
解答:解:A、大小、方向都相同的两个力作用效果不一定相同,因为还与作用点有关.故A错误.
B、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故B错误.
C、公共汽车转弯时车上的人要倾斜,这是由于人有惯性还要保持原状.故C正确.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三要素一定不相同.因为方向肯定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及其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考查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解释的能力.是一道难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一旦受力,就一定会运动
B、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有施力物体,就必然存在受力物体.因为力的作用是平衡的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如果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那么该物体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A、静止的物体,如果受的是一对平衡力,它就仍保持静止.如我们推桌子,桌子没有推动,是因为桌子受到的推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
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C、有施力物体,就必然有受力物体,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如果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速度大小会发生改变;而如果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则发生改变的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如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向心力,速度不变,方向在变.
故选B.
点评:抓住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其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难点.
6、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拉力后,木块慢慢停下来,这说明(  )21*cnjy*com
A、木块向前运动的惯性随拉力的撤消而消失
B、木块受力不平衡时,木块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C、物体要运动则物体必须要受到拉力作用
D、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发生运动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应用题。
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无关.
受力不平衡,合力不为零,合力改变了木块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所受合力决定的,不取决于某一个力.
解答:解:A、木块的惯性由木块的质量决定,与它受的拉力无关,故A错误.
B、木块受力不平衡时,合力不为零,合力改变了木块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C错误.
D、物体受拉力作用,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则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发生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关心、运动与力的关系,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无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7、下面是宇宇同学对力和运动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静止在桌面的杯子不受力的作用
B、推土机推土的时候对土施力,土对推土机没有施力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D、用力将气球压扁,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用力压气球时,气球发生形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力和运动等知识点,容易出错的是许多学生会误认为物体的运动和力有关系.
8、如图所示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
D、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由本题的各个图形可以看出各选项所反映的知识都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因此在解题时应尽量跟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知识相靠拢.
解答:解:A、由图可知,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该选项的内容正确,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能否将图形所反映的情形跟力的相关知识相联系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9、下列物理量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组是(  )
A、质量和时间 B、力和速度
C、密度和长度 D、路程和温度
考点:力的三要素;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在物理量中,有些是只有大小的,有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在高中学习时我们就会知道,前面的是标量,后面的是矢量.
解答:解:A、质量和时间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不符合题意;
B、力和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符合题意;
C、密度和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不符合题意;
D、路程和温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分析.
10、甲、乙两位同学做如图所示的“拔河”游戏,两人分别用伸平的手掌托起长凳的一端,保持凳子水平,然后各自向两侧“拉”.若凳子下表面各处的粗糙程度相同,且在乙端的凳面上放四块砖,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凳子向甲方移动 B、凳子向乙方移动
C、凳子在原处不动 D、凳子向体重大的同学一方移动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在接触面得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则摩擦力越大.
若物体受力不平衡,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由图知,乙端对手的压力较大,所以乙端对凳子向右的摩擦力大于甲端对凳子向左的摩擦力.因此凳子将向右移动.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要考查了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11、小强和小明分别坐在静止的甲、乙两条小船上,如果小强用力推一下小明坐的乙船,其结果应该是(  )
A、甲船静止,乙船被推动
B、乙船受到推力作用,而甲船不受力的作用
C、乙船受到的推力大于甲船受到的推力
D、甲、乙两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给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这个物体施加的反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解:小强和小明分别坐在静止的甲、乙两条小船上,如果小强用力推一下小明坐的乙船,小明受到了一个推力,小明和小明的船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明在受力的同时,小明也对小强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小强受到了这个力,小强和小强的船也会由静止变为运动.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小强受到的力和小明受到的力是相等的,方向是相反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力的相互作用性和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C、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D、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
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物体在不受力和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不接触的物体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解答:解: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乙对甲的作用.符合题意.
B、投球时,球离开手,不再收到手的作用,离开手继续飞行,是由于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符合题意.
C、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符合题意.
D、磁体和铁钉不接触时,也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力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
正确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产生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物体不接触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的推、拉、挤、压、提、吸引、排斥等.
13、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  )
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B、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D、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无关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应用题。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也展示了物体有惯性.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必须有力的作用.此外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保持静止还是运动完全取决于初始状态.
解答:解:A、惯性是物体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故该选项正确;
B、惯性是保持物体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该选项错误;
C、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故该选项正确;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必须有力的作用,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这一定律时要抓住“一切”、“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总”、“或”这些关键词语.
14、下列几种情况中,哪种情况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
A、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B、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C、物体运动由快到慢 D、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应用题。
分析:(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需要力的作用.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
(2)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解:(1)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方向不断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都需要力的作用.
(2)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改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维持这种状态不变的原因是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
故选D.
点评:(1)正确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的运动依靠惯性;
(2)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15、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物体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D、物体受力后惯性增大了
考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定性思想。
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与力没有任何关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解答: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当物体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要么运动速度变快,要么运动速度变慢直到停止下来,要么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B是正确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否受力,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由惯性定义可知,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越大,则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越好,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
故选 B.
点评: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及其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不过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及其特性历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不能光死记课本上的定律,关键是要理解.多看课本、多做实验,多思考、多联系一些生活事例.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1cnjy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原因
考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如果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解答:解:A、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物体的惯性,不需要力.不符合题意.
B、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都属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符合题意.
C、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需要力,但是保持物体的运动需要惯性.不符合题意.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惯性是使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正确理解:
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一定需要力的作用.
惯性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需要惯性.
17、昔日高档小轿车,今朝进入百姓家.下列有关小轿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
B、轿车在水平路面加速行驶时,使轿车前进的力是路面施加的
C、轿车行驶时车体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大,故空气对小车向下的压强大于向上的压强 D、人用力推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车但未推动,是因为人对车的推力小于路面对车的摩
擦力
考点:惯性;力作用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实验。
分析:此题综合考查了惯性,力的相互性,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力和运动的关系等知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A、系安全带不能减小惯性,因为惯性只和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关,其目的是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所以该选项错误.
B、轿车在水平路面前进靠的是摩擦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面,所以是地面施加的,该选项正确.
C、轿车上方呈弧线性,当车行驶时,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方流速慢压强大,空气对小车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该选项错误.
D、人用力推车但未推动,此时车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该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力学中的几个重点知识和易错点,需要对这几个知识点理解透彻,尤其像D选项中所说的一些生活当中的错误认识和看法要注意纠正.
18、对于下列几种现象,不能用物体具有惯性来解释的是(  )
A、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
B、子弹离开枪口后,能继续向前飞行很远
C、同一跳远运动员,“助跑式跳远”比“立定式跳远”的距离大
D、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有前倾或后仰的感受
考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惯性的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解答:解:子弹离开枪口后,能继续向前飞行很远;
同一跳远运动员,“助跑式跳远”比“立定式跳远”的距离大;
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有前倾或后仰的感受;
是因为子弹、跳远运动员和乘客由于惯性作用仍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而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和掌握.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9、如图是高空中的一只热气球,以下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
A、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必须继续给热气球中的空气加热
B、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只需把热气球上的物体抛掉一部分
C、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立即上升 D、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先下降后上升
考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分析:首先对静止或匀速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的气球的受力分析,明确其受力的大小关系.根据采取的措施或假设,分析受力大小的变化,利用力和运动的知识来解决此题.
解答:解:A、静止的气球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者相等.通过对气球加热,使气球内的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所受的浮力增大.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气球上浮而不是下降.故A错误.
B、静止的气球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者相等.把气球上的物体扔掉一部分,物体的重力减小,小于浮力,所以气球上浮而不是下降.故B错误.
C、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者相等.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此时重力小于浮力,但由于惯性,气球不会立即上升,而是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故C错误.
D、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者相等.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此时重力虽然小于浮力,但由于惯性,气球不会立即上升,而是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体受力后,物体运动状态一般要发生变化,特别要注意就是此题中CD选择项提到的情景,由于惯性的存在导致了此时的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其受到合力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只有当其速度减小到零时,两者才会相同.
2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考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分析四个选择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然后与题干的要求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起跳后,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所以助跑的速度越大,跳远成绩越好.故A中的现象与惯性有关.
B、跑出去的物体落地,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与惯性知识无关.
C、子弹离开枪口后,虽然不再受到推力,但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高速向前运动.与惯性有关.
D、飞奔的马的脚受到绊马索的阻挡后不再向前运动,但身体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所以被绊倒.与惯性有关.
综上分析,故选B.
点评:惯性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把握惯性现象的实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今年5月31日午后,北京城区突降冰雹.假设质量为m的冰雹从高h处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与冰雹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则该冰雹降落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  .(可以认为冰雹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应用。
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首先对冰雹做受力分析:冰雹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阻力.在开始阶段,重力是大于阻力的,因此冰雹所受的合力方向向下,冰雹的运动状态是加速向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但是由于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冰雹所受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当阻力等于重力时,冰雹就不再做加速运动了,而做匀速运动,此时冰雹的速度是最大的;
然后根据题意和题中的条件求解出冰雹最大速度的表达式.
解答:解:质量为m的冰雹下落过程中,受地球重力G和空气阻力f两个力的作用.
刚开始下落时,G>f,冰雹加速下落.随着冰雹速度的增大,它受到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大,而当阻力增大到与重力相等时,即当G=f时,冰雹开始做匀速向下运动,冰雹的速度不再增大,此时的速度就是冰雹的最大速度;
由题意可知:=k,由此得出:f=kv2,所以v===.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可能很难解答出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的难度其实不大,难度主要是在于本题的分析能力比较强.解答本题时,我们需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再根据题意分析出物体受力情况如何时速度是最大的,最后再根据物理知识和题意得出最大速度的表达式.
22、物体受到一个力或几个力的作用,但这些力不满足平衡力的条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它的运动状态要 改变 ,所以说.力是改变物体 运动状态 的原因.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应用题。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很多;若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受力是非平衡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解答:解: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故答案为:改变、运动状态.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抓住物体受力与对应的运动状态的关系:受平衡力﹣﹣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可解决此题.
23、弓箭手在拉弓射箭的整个过程中,拉力改变了弓的 形状 ,弹力改变了箭的 运动状态 、当箭离开弓以后,由于 惯性 箭将继续飞行,又因受到 重 力的作用,最终箭将落向地面、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此题综合性很强,关键是要分清拉力、弹力和重力几个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解:力的作用效果有:(1)使物体发生形变;(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拉力作用在弓箭上时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弹力作用在弓箭上时,弓箭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当箭离开弓以后,不再受到弹力的作用,但它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继续飞行;
弓箭在飞行过程中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最终箭将落向地面.
故分别填:形状、运动状态、惯性、重.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的三要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及对惯性、重力两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对有关概念把握不准,很容易混淆.
24、放学后,同学们在球场上踢足球.小明用力把球踢了出去,感到脚上有点疼,这是因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足球最后停了下来,这说明足球受到了 摩擦 力的作用;泥瓦工人通常用线拴着一小石子,来检验砌的墙是否直这是利用了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的性质.21世纪教育网
25、判断正误
(1)固体、液体有惯性,气体没惯性.( × )
(2)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它就会立刻停下来.( × )
(3)对物体施力,一定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 )
考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分析: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使运动的物体不能立刻停下来.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条件.
解答:解:气体具有质量,所以气体具有惯性,(1)错误;
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会由于惯性继续运动一段时间,(2)错误;
对物体施力时,若施加平衡力,运动状态不改变,(3)错误.
答:×,×,×.
点评:此题着重考查课本的知识点,考查了对惯性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状态的理解.
三、解答题(共5小题)21世纪教育网
26、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带了一块已切成长方体的肥皂(如图甲,前后面保留了凹下去的字)做了以下实验.
(1)测肥皂的密度
①小明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天平 、 刻度尺 小明测出了相关物理量,他计算密度的表达式应为 ρ= (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表达).
③用上面方法测出的密度 偏小 (偏大/偏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小明提出了以下的设计方案:
1在肥皂的侧面安装一个拉钩,如图乙,将没有字的一面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其读数为F1;
②用小刀将有字的部分削平后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①相同),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其读数为F2;
③比较得出结论:若F1和F2不等,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若 F1和F2相等,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小红认为这个设计方案不妥,你能说出其原因吗? 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 .
提出你的改进方法: 肥皂的侧面安装一个拉钩后,先做步骤②,再做步骤① .
(3)小明又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向空中吹出肥皂泡时,发现美丽的肥皂泡总是先上升后下降,你能帮助小明解释原因吗? 用吸管吹出肥皂泡时,吹进去的热气体密度比空气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肥皂泡上升过程中,里面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变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变小.当浮力小于重力一段时间后,肥皂泡下降. .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密度公式的应用;刻度尺的使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实验题;简答题;学科综合题;定性思想;实验分析法。
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ρ=,要测量物体的体积,需要测量它的质量和体积.测量物体的质量要用天平,长方体肥皂的体积的测量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它的长、宽、高.
(2)因为长方体的肥皂(如图甲),前后面保留了凹下去的字,所以计算出的体积比肥皂的真实体积大,计算出的密度偏小.
(3)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升.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降.
解答:解:(1)①用天平测量长方体肥皂的质量m;用刻度尺测量长方体肥皂的长a、宽b、高c.得到它的体积为:a?b?c.
根据密度公式ρ=,得:
肥皂的密度ρ=.
②因为长方体的肥皂(如图甲),前后面保留了凹下去的字,所以计算出的体积比肥皂的真实体积大,由密度公式ρ=,可知计算出的密度偏小.
故答案为:天平,刻度尺,ρ=.
(2)小明第一次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肥皂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肥皂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用小刀将有字的部分削平后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第二次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肥皂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肥皂的质量变小,对桌面的压力减小,所以两实验步骤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不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关系.
小明应该肥皂的侧面安装一个拉钩后,再用小刀将有字的部分削平后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肥皂的侧面安装一个拉钩后,先做步骤②,再做步骤①.
(3)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升.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降.
故答案为:用吸管吹出肥皂泡时,吹进去的热气体密度比空气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肥皂泡上升过程中,里面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变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变小.当浮力小于重力一段时间后,肥皂泡下降.
点评:此题综合了质量、体积的测量、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以及肥皂泡在空中的上升、下降和它所受浮力大小的关系.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27、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记录如下表
(1)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它在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 相同 .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长 .
(3)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 匀速直线 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 运动状态 的原因.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阻力对物理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实验探究题;推理法。
分析: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相同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的动能也相等,所以速度相同.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长.在此基础上推理,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小车运动的距离就会无限远,即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此过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是因为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解答:解:(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的动能相等,所以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2)表面越光滑,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小车前进的距离越长;
(3)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接触面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故答案为:(1)相同;(2)小,长;(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点评:此题考查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常考的考点,考查的知识点就是这几点,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8、如图所示,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等).小车自斜面顶端从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测得如表所示结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向一高度滑下,目的是 使小车在水平面的初速相等 .
(2)小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越来越小)的原因是 受摩擦力 .
(3)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平面越光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 小 ,速度减少得越 小 .
(4)猜想: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它将 匀速直线运动 .
29、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做如下实验: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A处滑下来,使它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B、C、D位置上,(在毛巾表面时,小车在B处停下;在棉布表面时,小车在C处停下来;在木板表面时,小车在D处停下)试问:
1)为什么要用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滑下? 到达水平面获得相同的速度. .
2)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接触面越光滑,运动的越远. .
3)从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摩擦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的越慢. .
4)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做匀速直线运动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物理学方法;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推理法。
分析:(1)小车下滑的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2)表面不同,摩擦力不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快慢不同,前进的距离不同.
(3)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运动状态不变,永远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1)到达不同的接触面时,要控制好小车的速度相同,同一小车在同一高度具有相同的重力势能,下滑的过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势能相同,转化的动能相同,所以同一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2)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越远,运动状态改变的越慢,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运动状态不变,永远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到达水平面获得相同的速度.(2)接触面越光滑,运动的越远.
(3)摩擦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的越慢.(4)做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1)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到的.(2)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30、小明和小亮在研究物体速度变化快慢跟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以及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多次实验.其中的一次室验所测数据见表(A)、表(B).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表(A)用质量为0.1㎏的小车做实验的结果
小车受到的外力/N
0.01
0.02
0.04
0.08
小车速度变化快慢/m?s﹣2
0.10
0.20
0.40
0.80
表(B)小车受到的外力为0.80N不变时做实验的结果
小车的质量/kg
0.80
0.40
0.20
0.10
小车速度变化快慢/m?s﹣2
0.10
0.20
0.40
0.80
(1)分析表(A)中所测数据的数量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在质量一定时,物体(或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
(2)分析表(B)中所测数据的数量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在外力一定时,物体(或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3)该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叫 控制变量法 .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实验题;控制变量法;归纳法。
分析:(1)第一次研究的是小车速度变化快慢与小车受到外力的关系,分析表(A)中的四组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2)第二次研究的是小车速度变化快慢与小车质量的关系,分析表(B)中的四组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3)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由表(A)中的数据可知:0.02N是0.01N的2倍,对应的速度变化快慢也是0.01N时的2倍;0.04N是0.01N的四倍,对应的速度变化快慢也是0.01N时的4倍,综合比较其它几组数据,也有同样的关系,即在质量一定时,物体(或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2)由表(B)中的数据可知:0.40kg是0.80kg的,而对应的速度变化快慢却是0.80kg时的2倍;0.20kg是0.80kg的,而对应的速度变化快慢却是0.80kg时的4倍,综合比较其它几组数据,也有同样的关系,即在外力一定时,物体(或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在这个实验中,他们第一次控制小车的质量相同,研究速度变化快慢与外力的关系;第二次控制外力相同,研究速度变化快慢与质量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在质量一定时,物体(或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2)在外力一定时,物体(或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控制变量法.
点评:本题中所涉及的实验虽然是高中物理知识﹣牛顿第二定律,但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物理中将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按照定义,物体在t时间内的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在物体上外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现有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经2s速度增加到2m/s,则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  )
A、1N B、2N
C、4N D、8N
2、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因此卫星(  )
A、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受地球的吸引力
C、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 D、受力情况不清楚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B、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C、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力的存在离不开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小、方向都相同的两个力作用效果相同
B、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漫漫停下来
C、公共汽车转弯时车上的人要倾斜,这是由于人有惯性的原因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一旦受力,就一定会运动
B、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有施力物体,就必然存在受力物体.因为力的作用是平衡的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拉力后,木块慢慢停下来,这说明(  )
A、木块向前运动的惯性随拉力的撤消而消失
B、木块受力不平衡时,木块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C、物体要运动则物体必须要受到拉力作用
D、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发生运动
7、下面是宇宇同学对力和运动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静止在桌面的杯子不受力的作用
B、推土机推土的时候对土施力,土对推土机没有施力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D、用力将气球压扁,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8、如图所示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
D、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9、下列物理量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组是(  )
A、质量和时间 B、力和速度
C、密度和长度 D、路程和温度
10、甲、乙两位同学做如图所示的“拔河”游戏,两人分别用伸平的手掌托起长凳的一端,保持凳子水平,然后各自向两侧“拉”.若凳子下表面各处的粗糙程度相同,且在乙端的凳面上放四块砖,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凳子向甲方移动 B、凳子向乙方移动
C、凳子在原处不动 D、凳子向体重大的同学一方移动
11、小强和小明分别坐在静止的甲、乙两条小船上,如果小强用力推一下小明坐的乙船,其结果应该是(  )
A、甲船静止,乙船被推动
B、乙船受到推力作用,而甲船不受力的作用
C、乙船受到的推力大于甲船受到的推力
D、甲、乙两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C、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D、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13、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  )
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B、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D、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无关
14、下列几种情况中,哪种情况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
A、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B、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C、物体运动由快到慢 D、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15、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物体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D、物体受力后惯性增大了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原因
17、昔日高档小轿车,今朝进入百姓家.下列有关小轿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
B、轿车在水平路面加速行驶时,使轿车前进的力是路面施加的
C、轿车行驶时车体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大,故空气对小车向下的压强大于向上的压强 D、人用力推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车但未推动,是因为人对车的推力小于路面对车的摩
擦力
18、对于下列几种现象,不能用物体具有惯性来解释的是(  )
A、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
B、子弹离开枪口后,能继续向前飞行很远
C、同一跳远运动员,“助跑式跳远”比“立定式跳远”的距离大
D、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有前倾或后仰的感受
19、如图是高空中的一只热气球,以下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必须继续给热气球中的空气加热
B、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只需把热气球上的物体抛掉一部分
C、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立即上升 D、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先下降后上升
2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今年5月31日午后,北京城区突降冰雹.假设质量为m的冰雹从高h处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与冰雹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则该冰雹降落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 _________ .(可以认为冰雹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
22、物体受到一个力或几个力的作用,但这些力不满足平衡力的条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它的运动状态要 _________ ,所以说.力是改变物体 _________ 的原因.
23、弓箭手在拉弓射箭的整个过程中,拉力改变了弓的 _________ ,弹力改变了箭的 _________ 、当箭离开弓以后,由于 _________ 箭将继续飞行,又因受到 _________ 力的作用,最终箭将落向地面、
24、放学后,同学们在球场上踢足球.小明用力把球踢了出去,感到脚上有点疼,这是因为 _________ ;足球最后停了下来,这说明足球受到了 _________ 力的作用;泥瓦工人通常用线拴着一小石子,来检验砌的墙是否直这是利用了 _________ 的性质.
25、判断正误
(1)固体、液体有惯性,气体没惯性.( _________ )
(2)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它就会立刻停下来.( _________ )
(3)对物体施力,一定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带了一块已切成长方体的肥皂(如图甲,前后面保留了凹下去的字)做了以下实验.
(1)测肥皂的密度
①小明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小明测出了相关物理量,他计算密度的表达式应为 _________ (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表达).
③用上面方法测出的密度 _________ (偏大/偏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小明提出了以下的设计方案:
1在肥皂的侧面安装一个拉钩,如图乙,将没有字的一面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其读数为F1;
②用小刀将有字的部分削平后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①相同),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其读数为F2;
③比较得出结论:若F1和F2不等,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若 F1和F2相等,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小红认为这个设计方案不妥,你能说出其原因吗? _________ .
提出你的改进方法: _________ .
(3)小明又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向空中吹出肥皂泡时,发现美丽的肥皂泡总是先上升后下降,你能帮助小明解释原因吗? _________ .
27、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记录如下表
(1)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它在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 _________ .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_________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_________ .
(3)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 _________ 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 _________ 的原因.
28、如图所示,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等).小车自斜面顶端从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测得如表所示结果:
(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向一高度滑下,目的是 _________ .
(2)小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越来越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 .
(3)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平面越光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 _________ ,速度减少得越 _________ .
(4)猜想: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它将 _________ .
29、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做如下实验: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A处滑下来,使它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B、C、D位置上,(在毛巾表面时,小车在B处停下;在棉布表面时,小车在C处停下来;在木板表面时,小车在D处停下)试问:
1)为什么要用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滑下? _________ .
2)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 .
3)从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 .
4)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_________ .
30、小明和小亮在研究物体速度变化快慢跟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以及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多次实验.其中的一次室验所测数据见表(A)、表(B).
表(A)用质量为0.1㎏的小车做实验的结果
小车受到的外力/N
0.01
0.02
0.04
0.08
小车速度变化快慢/m?s﹣2
0.10
0.20
0.40
0.80
表(B)小车受到的外力为0.80N不变时做实验的结果
小车的质量/kg
0.80
0.40
0.20
0.10
小车速度变化快慢/m?s﹣2
0.10
0.20
0.40
0.80
(1)分析表(A)中所测数据的数量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
(2)分析表(B)中所测数据的数量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
(3)该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叫 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