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 地理(适用于湖南)专题6 自然灾害(7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 地理(适用于湖南)专题6 自然灾害(7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5 15: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聚焦
热考专项突破
[考情统计]
课标要求 考情统计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022年:湖南卷第6、7、8题
2021年:山东卷第18题;1月浙江卷第1、27(2)(3)题
2020年:山东卷第1、2题;天津卷第17(4)题;海南卷第21(1)题;7月浙江卷第27(2)(3)题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21年:1月浙江卷第2题;6月浙江卷第3题;广东卷第3题
2020年:1月浙江卷第1题;7月浙江卷第16题
[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一 气象灾害
[典例剖析]
(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角度1: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角度2:河流对聚落布局的影响)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角度3:洪涝灾害的防御)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A
C
[思维流程]
第1题:


平原
第2题:
较高
取水
防洪
a
第3题:
涵养水源
大气环流
低洼
[归纳提升]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三大原因分析。
原 因 影响因素
来水大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 地形——地势低洼,洪水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辨差异 洪水和洪涝的区别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安全,甚至造成灾害的水流称为洪水。因洪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形成洪涝灾害。
(2)我国三大河流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淮河的治理。
②黄河的治理。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2.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对点训练]
(2022·湖南长沙雅礼中学等联考)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非常大。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三次大洪水的洪水过程线(鄱阳湖星子站)比较图。据此完成1~3题。
1.(角度1:洪水特征的变化)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上涨速度迅猛 B.起涨时间早
C.缓慢回落 D.持续时间长
2.(角度2:洪水峰值出现的原因分析)推测1998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洪水水位形成“双峰”的原因是(  )
A.干流海水顶托 B.支流依次汇水
C.湖面三面环山 D.准静止锋摆动
A
D
3.(角度3:洪水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据图判断,与2020年6月30日前后相比,同年7月30日前后(  )
A.雨水直接补给鄱阳湖的水量大
B.鄱阳湖湖泊面积较小且在不断缩小
C.支流注入鄱阳湖的水量较大
D.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大于支流来水
D
解析 第1题,对比1954年和2020年洪水过程线的洪峰出现时间、水位高低、过程线洪峰前后曲线斜率可知,与1954年相比,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上涨快、回落快,持续时间短,A正确。第2题,鄱阳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支流,支流河水主要来自雨水补给,每年初夏江淮准静止锋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准静止锋位置的摆动使得当地雨季出现间断情况,两次集中降水导致支流出现两个分汛期,使鄱阳湖洪水水位出现“双峰”现象,D正确。第3题,2020年6月30日前后鄱阳湖水位上升,此时鄱阳湖入湖水量(主要为支流注入鄱阳湖)大于出湖水量(主要为鄱阳湖注入长江),7月30日前后,水位下降,可知此刻鄱阳湖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D正确。
核心考点二 地质灾害
[典例剖析]
(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千米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千米。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米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毫米。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毫米,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角度1:泥石流碎屑物质的来源)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角度2:不同沟谷形态对泥石流的影响)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角度3:泥石流危害严重的原因)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思维流程]
第1题:
断层
冰川
风化
第2题:
汇水
物质
和缓

第3题:
水动力
物质
运动
高海拔
[归纳提升]
1.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危害
地质灾害 成 因 分布规律 危 害
地震 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以及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 成 因 分布规律 危 害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滑坡多发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淤塞江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3.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对点训练]
(2022·重庆一模)培雷火山地处小安的列斯群岛的马提尼克岛北部,因滑塌作用而未保留典型的火山口。培雷火山的放射状水系自形成以来,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培雷火山的水系及滑塌陡崖。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滑塌的成因)滑塌事件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冻融作用 B.信风抬升
C.地壳运动 D.流水侵蚀
2.(角度2:滑塌形成的顺序)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
A.火山喷发—滑塌Ⅰ—滑塌Ⅱ—水系发育
B.水系发育—火山喷发—滑塌Ⅰ—滑塌Ⅱ
C.火山喷发—滑塌Ⅱ—滑塌Ⅰ—水系发育
D.水系发育—火山喷发—滑塌Ⅱ—滑塌Ⅰ
C
A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分析,小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加勒比海东部,培雷火山地处小安的列斯群岛,纬度低,不存在冻融作用;该地地处东北信风背风坡,流水侵蚀较弱,且放射状水系其他方位并未出现滑塌;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带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可能造成了地表形态的破坏,从而发生滑塌事件。第2题,火山喷发形成锥形山体,其后在山坡上发生滑塌,故火山喷发在前,滑塌在后;滑塌Ⅱ形成的陡崖在滑塌Ⅰ形成的陡崖内,若先发生滑塌Ⅱ,则发生滑塌Ⅰ的时候滑塌Ⅱ所形成的陡崖很可能被掩埋或夷平,故滑塌Ⅰ先发生,在滑塌Ⅰ的滑塌体上再发生滑塌Ⅱ;由于水系顺着滑塌陡崖一侧发育,推测其形成于滑塌陡崖形成之后,或形成在滑塌之前并随着滑塌而改道,由于材料告知了水系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说明水系是在滑塌之后的地形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核心考点三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典例剖析]
(2021·6月浙江卷)(角度: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
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
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
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此次
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A
[思维流程]


下渗
[归纳提升]
只能处理与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
1.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方法
(1)用“点”与“面”区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
选取地理信息技术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看其是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要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监测森林火灾则选用遥感技术,在某城市为大型商业中心选址则选用地理信息系统。
(2)用“看”与“想”区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类似于人的大脑    
   
类似于人的眼睛
地理信 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地理信 息系统 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是对大范围、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遥感技术
(3)用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关键词举例
遥感技术 电磁波特征差异、获取、监测、普查、勘探、动态监测、卫星影像等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三维坐标、地理位置、高程、深度、时间、速度、精确、精准等
地理信息系统 查询、统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储存、图层(叠加)、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模型等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对点训练]
(2022·福建龙岩高三检测)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3日,四川省九龙县雪洼龙镇甲铺子村杜公组对面山体突发高位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山体下方踏卡河阻塞,形成堰塞湖(如图),威胁下游河道及上游居民。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及时掌握该堰塞湖水域面积的变化,主要借助(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
2.(角度2:堰塞湖的处置措施)为了排除该堰塞湖
可能带来的危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上游植树造林 B.下游修建水库
C.开挖泄流槽 D.居民异地安置
B
C
解析 第1题,为及时掌握该堰塞湖水域面积的变化,主要借助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第2题,为了排除该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危害,当地政府应开挖泄流槽,疏导洪水。上游植树造林不能及时处理危害,下游修建水库更不能应对危害,居民异地安置不现实。
热考专项突破
突破一 命题篇
专项命题一 从热考情境角度命题
命题方向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
1.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分析角度 具体内容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②加强监测与预报,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③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④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旱灾)。
⑤参加防灾保险。
(2)工程性防御措施。
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目  的 措  施
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利用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保护堤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避免泥石流掩埋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命题1自然灾害的成因
(2022·湖北荆州高三检测)2022年4月20日,重庆巫溪突降冰雹,时间持续约20分钟。冰雹是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局地性强的灾害性天气。重庆冰雹期为2~8月,其中4月次数最多。下图为重庆市地形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不同地区冰雹发生次数差异的原因)重庆市甲地比主城区年平均降雹日数更多,主要是因为甲地(  )
A.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B.蒸发、蒸腾作用更强
C.大气透明度更好
D.气温垂直差异更大
2.(角度2:不同季节冰雹发生次数差异的原因)重庆东南部地区冰雹天气4月多于7月,主要是因为4月(  )
A.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热量 B.冷暖气流频繁交汇
C.西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 D.近地面的气温更高
D
B
解析 第1题,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大气的垂直温差越大越会导致大气层结不稳,产生强对流,从而诱发冰雹。与重庆市主城区相比,甲地是海拔更高的山区,受地势影响,大气的垂直温差更大,大气层结不稳,对流旺盛。两地纬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差异不大。主城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植被覆盖率不如甲地,但水汽也比较充足,水汽不一定比甲地少。大气透明度更好并不是冰雹产生的影响因素。第2题,对于重庆来说,正常年份,4月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很小。4月中低纬地区升温快,冷暖气流在此频繁交汇,易导致大气不稳定,产生强对流天气。4月近地面的气温没有7月高。
命题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2022·江西南昌高三检测)冰啸,或称冰海啸,是指大量的冰块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现象。2019年2月底,北美寒潮爆发,伊利湖中的冰块滚滚而来,冲上岸边的马路,形成的冰墙可达12米。下图示意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及伊利湖轮廓。据此完成3~4题。
3.(角度1:冰海啸形成的原因)图中四地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角度2:防御冰海啸的措施)应对冰海啸的合理措施有(  )
①加强对天气的预报 ②设置湖岸警戒区 ③加高加固湖岸大堤 ④使用炸药破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A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冰海啸需要有:①结冰期较长的湖泊或海域,以便形成的冰层厚度较厚,这些厚厚的冰层就是冰海啸的物质来源;②推动冰块运动的强劲水流,发生冰海啸的区域往往有十分强劲的盛行风。由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知,伊利湖区盛行西北风,因此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在伊利湖的东南岸。第4题,由材料可知,冰海啸的危害性极强,因此应对冰海啸应以预防为主,可以加强对天气的预报,设置湖岸警戒区,加高加固湖岸大堤,①②③正确;使用炸药破冰太危险,不宜采取这种措施,④错误。
专项命题二 从新情境新材料角度命题
新情境新材料
一、潮塌
潮塌是春小麦播种期间的一种渍害。随着土壤解冻,持续偏高的气温使得土壤水分迅速变潮,当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造成土壤过湿,不能进行耕作而形成灾害。
角度1哪些地区容易出现潮塌灾害 出现在哪一季节
角度2为什么潮塌不利于春小麦播种
角度3哪些原因可能加剧潮塌灾害
答案 纬度较高地区。春季。
答案 水分下渗慢,土壤过湿。
答案 秋季灌溉时间较晚、冬季降雪偏多等。
二、自然灾害垂直带谱
由气候原因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随山地海拔的增加,其发生、分布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山地特有的自然灾害垂直带谱。下图示意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分布的垂直带谱,主要灾害类型有12种,可分为3个带(基带为暴雨—塌方带,中带为融水—冰冻带,上带为风吹雪—雪崩带)。
角度1为什么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很完整
角度2图中9、12表示两类型雪崩。与12相比,9类型雪崩最可能发生在什么季节
角度3图中6为冰川泥石流,其多出现于什么时间
答案 海拔高、两侧气候差异大。
答案 冬季。
答案 夏季,午后。
素养立意命题
一、区域认知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形、植被、河道等条件的差异,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也有所差异,在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时,应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
真题感悟1(2021·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下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角度1:区域特征)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2)(角度2:区域发展)分析图中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3)(角度3:区域特征)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4)(角度4:区域发展)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答案 (1)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可耕作面积大;以湖泊沉积、河流沉积为主,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靠近河流,地势较低,灌溉水源充足。
(2)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巢湖岸线后退后,河流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积物上侧蚀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
(3)圩田海拔低于巢湖湖面,易遭受湖水倒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大,尤其是梅雨期降水时间长;地势平坦,水流慢,排水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围湖造田、上游水土流失,巢湖淤积,水位抬高。
(4)方面①:庄稼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会随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湿地水流缓慢,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连通性,加强水体自净能力。或方面②: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水产业耐水淹;湿地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过渡带阻碍了巢湖水的倒灌。
解析 第(1)题,巢湖位于安徽,该圩田区位于巢湖附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区域海拔低,地形平坦开阔,可开垦面积大;附近有巢湖和河流,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且靠近河流、湖泊,水源充足。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均适宜围垦,形成耕地,发展种植业。第(2)题,由材料可知,三河镇在清朝嘉庆年间濒临巢湖,由图可知,目前三河镇与巢湖之间形成了一段河道。由此推测,巢湖萎缩。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湖泊淤积,湖床抬升;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当巢湖岸线后退后,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区域,地形平坦、有大量的松散的沉积物,上游河水下泄,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形成了三河镇以下河段。
第(3)题,由材料可知,圩田海拔低于巢湖平均水位,湖水外泄易倒灌圩田;圩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频繁;该区域地势平坦,水流慢,排水不畅;巢湖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泄洪能力差;过去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入湖河流含沙量大,导致巢湖淤积,水位抬高,倒灌圩田。
第(4)题,方面①: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能改善巢湖水质。分析思路:发展种植业,会施用化肥、农药,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巢湖水污染;而湿地水流缓慢,能促进泥沙沉降,且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湿地与巢湖水体连通,能促进巢湖水体自净,改善巢湖水质。或方面②: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能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分析思路:由材料可知,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易发洪水,湿地发展水产业,防洪压力小;湿地能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能容纳外泄的巢湖水,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二、地理实践力
组成地理信息技术的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应根据每一种技术的特点,分析其在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的作用。
真题感悟2(2021·1月浙江卷)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角度1:地理观察能力)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2)(角度2:学以致用)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B
解析 第(1)题,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第(2)题,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误,④正确。
突破二 解题篇
题型突破 原因分析类
典例突破(2022·江苏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约为5 420米,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米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
(1)(区域认知)分析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冰湖较多的原因。
(2)(综合思维)指出此次热杰错冰湖发生溃决的原因。
(3)(地理实践力)该地区冰湖溃决易引发泥石流,试说明其形成条件。
答案 (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
(2)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节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
(3)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
三字——解题思路归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