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 地理(适用于湖南)专题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8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 地理(适用于湖南)专题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8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5 15: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聚焦
热考专项突破
[考情统计]
课标要求 考情统计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022年:湖南卷第11题
2021年:6月浙江卷第28(2)题
2020年:北京卷第20(3)题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2年:山东卷第8题;湖南卷第12、13题
2021年:山东卷第5、6题;1月浙江卷第4题
2020年:海南卷第13、14题;北京卷第20(2)题
课标要求 考情统计
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2021年:湖南卷第6、7、8题;1月浙江卷第3题;河北卷第12、13题;广东卷第11题
2020年:山东卷第13、14、15题;7月浙江卷第12题
[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一 植被与土壤
[典例剖析]
(2022·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3题。
1.(角度1: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角度2: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3.(角度3:影响植被消失的因素)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B
A
B
[思维流程]
第1题:
先上升后下降
先上升后下降
波动
第2题:

第3题:
下降
灌木
乔木
[归纳提升]
1.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分布与环境。    
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
要素 影  响
气候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在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要素 影  响
地貌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多生长在阳坡,而冷杉多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水文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土壤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2)植被形态与环境。
影响因素 植被形态 指示作用
水分 湿生 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 植物 减少水分的蒸发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有 的茎叶覆盖茸毛,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植物扎根立足的条件 干旱
环境
影响 因素 植被形态 指示作用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马尾松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具有喜酸性的特点,如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具有耐碱性特点,如碱蓬等 碱性土壤
(3)影响植物种类多少的因素。
①气候:主要是指热量和降水。
②地形:类型复杂程度;海拔高低,气候垂直差异程度。
③生存空间:面积大小,自然条件差异大小。
④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⑤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密集区远近。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拓视野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且具有两面性。
积极 影响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不利 影响 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对点训练]
(2022·陕西安康二模)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区有大面积富硒土壤。研究表明,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强土壤中硒元素的吸附和固定。下图示意新平县哀牢山不同海拔样本土壤硒含量,采样点的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据此完成1~3题。
海拔/m 硒含量均值/(mg·kg-1) 样本数/个
500以下 0.17 382
500~1 000 0.23 3 788
1 000~1 500 0.28 2 348
1 500~2 000 0.49 2 060
2 000~2 500 0.97 1 174
1.(角度1:影响土壤分布的因素)500米以下地区样本数较少,主要是由于
(  )
A.交通不便 B.土壤贫瘠
C.谷底狭窄 D.人类干扰严重
2.(角度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随着海拔升高,影响土壤硒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度 D.光照
3.(角度3: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推测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中,土壤硒含量最高的是(  )
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C
A
C
解析 第1题,采样点的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区,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500米以下的地区主要为河谷地形,谷底狭窄,土地面积小,进而使得调查样本数较少;结合哀牢山不同海拔样本的数量进行判断,样本的多少与交通、土壤肥沃程度以及人类的干扰无关。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随着海拔升高,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不断增加,结合选项分析,只有热量随着海拔升高呈递减的趋势,说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硒含量变化主要受热量的影响,A正确。第3题,结合表中信息判断,在2 000~2 500米的高度,土壤硒含量最高,根据哀牢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地区)和相对高度进行推断,在2 000~2 500米高度应为草地;水田主要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河谷地区,旱地分布在水田以上至森林的下界,林地分布在水分条件比较好(多地形雨)的半山腰地区,林地以上为草地。
核心考点二 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典例剖析]
(2021·海南卷)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角度1:动物活动习性)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
2.(角度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C
D
3.(角度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D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3题:
栖息地
[归纳提升]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①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②“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③“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热带雨林区植被破坏后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与分析。
应用角度 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方面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厘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应用角度 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3.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对点训练]
(2022·湖南宁乡调研)图1为我国42°N某山地北坡自然带分布图,该山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图2)。读图,完成1~3题。
图1
图2
1.(角度1:自然带的分布)甲处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2.(角度2:地带性植被特征的形成)图中岳桦林带林木稀疏,根系发达,枝干呈匍匐状生长。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土层深厚,水源充足 B.气候寒冷,多大风
C.坡度大,多泥石流、滑坡 D.海拔高,光照弱
3.(角度3:植被扩张)岳桦林处于当地高山森林和苔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研究发现在这一过渡带内,近年来海拔较高处岳桦的幼苗、幼树越来越多,这表明该山地(  )
A.林草过渡带变窄 B.岳桦林种群萎缩
C.林带在上升 D.苔原带在下移
C
B
C
解析 第1题,由山地海拔、山麓高度、植被类型、火山口湖和纬度等信息,可知该山地应为我国的长白山,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长白山纬度高,且岳桦林位于海拔1 800米附近,气温低,“枝干呈匍匐状生长”可抗风、耐寒,树木更容易成活,B正确;岳桦林根系发达,可以从贫瘠的土壤中获得足够的营养,该地坡度大,土层并不深厚,A错误;滑坡、泥石流对该地区植被的生长影响较小,C错误;通常情况下,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光照强,D错误。第3题,近年来,海拔较高处岳桦的幼苗、幼树越来越多,说明岳桦林带不断向高处移动,C正确;林草过渡带应变宽,A错误;岳桦林种群扩大,B错误;苔原带没有下移,D错误。
核心考点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典例剖析]
(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地方性分异规律)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2.(角度2: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因素)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C
B
[思维流程]
第1题:
迎风坡
山麓洪积扇
地下水位
第2题:
焚风
蒸发量
[归纳提升]
1.较大范围的地方性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使自然带不能向东扩展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较小范围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成因 地方 地形 降水量较少地区,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坡度小,厚度大

阴坡与阳坡水分条件的差异;坡度大小引起的土壤厚度、肥沃程度的差异;背风坡因焚风效应引起的气温、降水的差异
地方 气候 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地面组 成物质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水分 如地势低洼处,水分过多,不适合树木的生长,但可能适合草类植物的生长及水生植物的生长等
风 如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低矮,具有耐旱性的特点
表现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重复性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对点训练]
(2022·湘豫名校联考)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西南部的内陆凯巴布高原,呈蜿蜒曲折的东西走向。据调查,峡谷南、北两壁自然带谱迥异,北壁为森林、草原、冰雪风光,南壁植被稀少,只有匍匐生长在干涸石山上稀少的耐旱松柏,而谷底为荒漠,动植物稀少。下图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南、北两壁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角度1:自然带差异的影响因素)影响科罗拉多大峡谷南、北两壁自然带谱迥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与坡度 B.气候与海拔
C.土壤与降水 D.光照与风速
2.(角度2:影响地方性分异的因素)科罗拉多大峡谷北壁山腰生长有森林,主要得益于北壁(  )
A.水热充足 B.坡度较小
C.距海较近 D.土壤肥沃
3.(角度3:影响地方性分异的因素)导致科罗拉多大峡谷谷底动植物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光热严重不足 B.地势低洼,洪水泛滥频繁
C.气候干旱,水源严重短缺 D.侵蚀强烈,土壤肥力较低
B
A
C
解析 第1题,通常,相对高度大,垂直自然带谱数量多。科罗拉多大峡谷北壁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且为向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相对较好,利于多种植被的生长,而南壁相对高度低,且为背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较差,植被难以生长,B正确。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中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另外,决定森林生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水分。德拉诺峰的南坡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北壁,属于向阳坡、迎风坡,因此,水热条件相对较好,利于森林生长,A正确。第3题,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谷底地势低,距海远,受峡谷南壁的影响,峡谷谷底地处盛行风的雨影区,气温高,降水稀少,不利于动植物生存繁衍,C正确。
热考专项突破
突破一 命题篇
专项命题一 从热考情境角度命题
命题方向 降水、热量与植被分布高度的关系
1.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分布高低的主要因素。
在热量盈余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降水较少的坡向总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从而造成同一植被在背风坡的分布高度低于迎风坡。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热量充足,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2.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
(1)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有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分布海拔较高。阳坡的热量条件优于阴坡,在水分充足时,相同的自然带分布上限高度,阳坡高于阴坡。阿尔卑斯山地处西欧,受西风影响降水充足。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2)在水分充足、两坡的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比多雨迎风坡高。
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降水较多的迎风坡就会在某个高度,首先出现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某类植物生长的现象。于是这个高度就成了此类植物在迎风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风坡相同的高度上,由于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没有过多,土壤供给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能力较好,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反而没有达到该类植物的分布上限。同一种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就会出现降水较少的背风坡比多雨的迎风坡高的现象。
3.水分短缺的地方,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降水多的坡向能够较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要高。
命题1热量对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2022·广东中山检测)下图为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角度1:热量对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影响)北坡自然带分布高度低于南坡,主要原因是北坡(  )
A.坡度较小 B.光照较强
C.降水丰富 D.气温较低
2.(角度2:焚风对冰雪融化的影响)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  )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D
D
解析 第1题,阿尔卑斯山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是阴坡,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低于南坡,主要原因是北坡同一海拔气温较南坡低;坡度影响自然带面积大小,不影响分布的高度;北坡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光照较差,但降水丰富并不是导致北坡自然带分布高度更低的原因。第2题,注意题干信息“背风坡”,背风坡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属于小尺度的气候要素变化导致的现象,春季阿尔卑斯山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在山地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局地气流下沉增温,导致冰雪融化速度快,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的现象。
命题2降水对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2022·湖南长郡中学质检)土壤容重亦称土壤假比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土壤容重可以用来估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还可以反映土壤的生产力水平。图1为祁连山中段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图2示意祁连山中段不同植被类型0~10厘米(深度)土壤容重。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角度1:降水与植被类型)祁连山中段山地森林带的植被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针叶林 热量 B.落叶阔叶林 降水
C.落叶阔叶林 热量 D.针叶林 降水
4.(角度2:降水与土壤)下列关于祁连山中段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容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坡0~10厘米(深度)土壤容重随着海拔升高先减小后增大
B.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山地森林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水分含量大,所以0~10厘米(深度)土壤容重最小
D.高山寒漠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含量很少,土壤中砾石较多,所以0~10厘米(深度)土壤容重大
D
C
解析 第3题,祁连山中段山地森林带上面是高山草甸带,下面是山地草原带,如果主要受热量的影响,这里应该分布草甸,此区域出现森林带,排除热量因素,A、C错误;北坡山腰处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形成森林,该区域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森林带可能为针叶林,而不是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的落叶阔叶林,B错误,D正确。第4题,山地森林带的土壤中,积累有较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加上海拔较高又位于阴坡,土壤温度较低,凋落物分解较少,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这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孔隙度较大,因而0~10厘米(深度)土壤容重小,C符合题意。
专项命题二 从新情境新材料角度命题
新情境新材料
一、草炭土
草炭土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其中有的还保持着植物根、茎、叶等的原形,颜色包含未分解的黄棕色、半分解的棕褐色甚至黑色,其有机质含量多为50%~87%,土质松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草炭土基地采用深层采挖、表土还原方式,根据不同需要研制出适用于草坪、花卉、育苗等的专用草炭土,并销往全国各地。
角度1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
角度2家庭养花用草炭土,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案 气温低。
答案 保水透气。
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是植被遥感监测中用于反映植被生长状况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指标之一。若土壤水分充足,EVI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四川省某河上游流域峰峦重叠、河谷深切、人类活动较少,河谷植被类型和EVI垂直分异明显(如下图)。
角度1该流域各种植被类型中,EVI最易受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是哪一种植被
角度2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气候呈暖干化趋势,EVI呈明显变大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答案 针叶林。
答案 高山稀疏植被。
素养立意命题
一、综合思维
自然带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分析某一自然带的演变时,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真题感悟1(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时,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角度1:要素综合)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D
(2)(角度2:地方综合)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角度3:时空综合)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B
D
解析 第(1)题,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整体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第(2)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低,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第(3)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所处地区纬度较低,基带气温较高,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气温高,阿尔泰山—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宜苔原带植被生长,D正确。
二、区域认知
我国东部热带地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因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特有的垂直自然带谱。
真题感悟2(2021·河北卷)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下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角度1:区域特征)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Ⅳ
C.Ⅲ—Ⅳ—Ⅴ D.Ⅳ—Ⅴ—Ⅵ
(2)(角度2:区域差异)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  )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B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带之间应有落叶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在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带更高纬度处应为苔原带, 而不是亚高山常绿革叶灌丛与草甸带,Ⅳ—Ⅴ—Ⅵ山地垂直带谱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故选D。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缺失落叶阔叶林带及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而由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直接过渡到了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带,常绿针叶林叶片呈针状,可以适应风速大、水分和热量条件差的环境,该山地无落叶阔叶林带及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是因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以上区域风速大、蒸发强,落叶阔叶树种难以生存,①④正确;针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对坡度和土层的要求相差不大,②③错误。B正确。
突破二 解题篇
题型突破 特征描述类
解题技法
1.题型解读
描述型试题的设计一般是将地理事物要素以点、线、面的形式呈现于地理材料或叠加于相应地理图表中,让考生描述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此类题目按对象可分为对地理事物特点的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描述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特点的描述。
特征描述类试题的设问形式: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技巧
(1)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首先应在进行空间定位的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综合分析,并在调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梳理组织语言,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对该区域地理特征进行简洁而准确的描述。
(2)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内容。
地理要素 描述方向
自然 地理 地形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殊地貌
气候 气温:高低、年较差、日较差;
降水:多少、空间和时间分布、季节分配;
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
水文 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是否有凌汛)、流速
水系 源头、流程、注入海洋、支流多少、流域面积等(一般描述其最突出的特征)
资源 分布、储量、种类、开采条件
地理要素 描述方向
人文 地理 城市 分布、规模、密度、体系、内部结构、城镇化水平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
工业 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工业中心、工业化水平
典例突破(2022·广东深圳第二次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半岛,地形以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为主,西南部海拔2 700~3 200米,多山地。中部为广阔的沙漠,约占半岛面积的40%。下图示意阿拉伯半岛自然带分布。
(1)(区域认知)概括阿拉伯半岛自然带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分析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描述阿拉伯半岛的典型自然景观特点。
答案 (1)以热带荒漠带为主,热带荒漠带面积辽阔;热带草原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面积小,分别局限于西南和西北部沿海。
(2)西南部海拔高,山地多,夏季抬升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产生一定降水;形成干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能够生长热带草原植物,形成热带草原带。
(3)沙漠茫茫,沙丘连绵;动植物稀少,偶见单峰骆驼;天空时而天蓝少云,时而风沙弥漫。
三字——解题思路归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