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泳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略为窥探。在战国时代,游泳运动()。《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大意为鲁人沂水游泳后迎风歌唱。有的史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婴儿刚降世,便需要学习游泳的技能。那远古时候,人们怎样渡过宽阔的河流呢?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人们把抓着葫芦过河这种创举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来看,倒也是()的。“匏”,就是葫芦之类的飘浮工具,《庄子》中有载,“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于江湖”,说明当时这样的“装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
类似于这种借简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环境是促使人们提高游泳能力的一个条件,在中国,水网(),仅《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游泳的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取材于煮酒君《中国古代的游泳运动》)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崭露头角无可厚非交错 B. 蔚然成风无可厚非密布
C. 蔚然成风毋庸置疑交错 D. 崭露头角毋庸置疑密布
2. 在选文中波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B. 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C. 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D. 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3.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选自《论语·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B. “燧人以匏济水”中的“匏”和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举匏樽以相属”的“匏”不是同一种器物。
C.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
D. 《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
B. 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 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
C. 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6.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B.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C.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D.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住。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念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乙)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其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登进士第寻:不久 B.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拙:笨拙,不擅长
C. 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勒:雕刻 D. 颇能诱厉后进厉:严肃、严厉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诉碑辞不实不如因善遇之 B. 谁不欲告生以其道树之以桑
C. 乃徐有得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问于愈者多矣不拘于时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B.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C.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D.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10.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是()
①政多出门,宰相不专机务②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③其辞多叙裴度事④与人交,荣悴不易⑤愈不避寒暑,称荐与公卿间⑥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寄养在堂兄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
B. 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 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愬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
D. 韩愈因李翊来信文辞立意高,提问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回复了他的来信。
12. 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 古文运动是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 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
②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③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14. 结合乙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暮 春
陆 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开编:打开书。曩(nǎng):以往,从前。曩岁:往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 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
C. 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额联都有照应。
D. 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
16. 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 名句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_____”,苏轼襟怀超旷,善于自我安慰,豁达开明,展现了他的豪放。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
(3)加之以师旅,_____。
(4)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
(6)当你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你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勉励他只要坚持努力,不忘初心,就会取得成效。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 敦 煌
①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苍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③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苍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具增。
④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座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⑧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西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辟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8.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势磅礴(páng)格外锥心(chuí) 淹没(yān) 豁达(huò)
B. 钟鼓管弦(xián)栩栩如生(xǔ) 镌刻(juān) 祈福(qí)
C. 与日具增(jù) 义无反顾(yì) 座落(zuò) 校勘(xiào)
D. 皓首穷经(hào)偏辟荒凉(pì)泥塑(sù) 苍桑(cāng)
1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 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更显梦幻般的美丽。
D.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是一句“锥心”之语。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
E. 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20. 作品第⑤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21. 请赏析第⑧段。
22. 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23. 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②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③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2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东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材料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三】季康子问败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思考: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孔子的为政理念。
2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开启霸屏模式,引发了现象级观影热潮,魅力之大应当和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梁晓声的四句话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作为一个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那么,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B、A、C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语境中主语为“游泳运动”而不是“人”,应使用“蔚然成风”,排除 AD;
第二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庸置疑:不必怀疑。结合语境“算在他的身上”“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可知,不是完全肯定的,排除“不必怀疑”,应使用“无可厚非”,排除C;
第三空:交错:交叉;错杂。密布:稠密地排列、分布。结合语境“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意在强调很多、密集,无交叉之意,应使用“密布”。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成分赘余,记载:记录于书册。显示:明显的表示。二者语义重复,可以删去“显示”,排除CD;
第二处:语序不当,“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多项定语排列顺序:“表领属或范围+表数量或指示+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中心语”,所以,应为“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排除B。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末期”错误,应为“战国中后期”。
故选C。
4~6.【答案】B、C、D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唯一原因”错误。材料一中写到“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也”说明原因不止一个。
C.“只要……就”太绝对,“牛一样的勤奋精神”是“收获真功夫”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D.“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错误,原因分析不准确。“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牛的精神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比较辨析能力。
C.“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具体的品格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ABC展现出的精神与材料一中牛的精神一致,所以符合材料一观点。
D.《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意思: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
故选D。
7~14.【答案】D、B、C、D、C、A、【参考答案】①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
②这种言论在朝廷中传播开来,因为这事(韩愈)又改任太子右庶子。
③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参考答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读书要读经典之作。
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树立高远的志向。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学习,要品味咀嚼,勤于思考体会。
陈言务去——强调学习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反对一味模仿,提倡创新。
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坚持自己的主见。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 句意: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B. 句意:他的操守品行专一而正派,不擅长人情应酬。
C. 句意: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文于碑。
D. 厉:勉励。句意:(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趁机;介词,趁着。句意:趁机(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B.两句里“以”都是介词,把。句意: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把桑树种上。
C.副词,才;副词,竟、竟然。句意:这才慢慢有了心得。/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D.介词,向;介词,表被动,被。句意: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
“则”表承接,其前断句,排除D;
“谈宴”指谈话会餐,“相与”做“谈宴”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
“观”的宾语是“诸权门豪士”,要连在一起,排除B。
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句意: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意思是编者叙说社会情况,不是韩愈所为;
③句意:碑文中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意思是韩愈借机会称赞裴度,不能体现韩愈“操行坚正”。
排除有①③的选项。
故选D。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错。据原文“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可知,原文意在说明“宰相看了《进学解》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后面“仍诏愈撰《平淮西碑》”,意思是宪宗还下诏命令韩愈编写《平淮西碑》,并不是宰相推荐。
故选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错。唐宋八大家没有“司马光”,是曾巩。
故选A。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以”,认为;“摈黜”,(被)排挤贬黜。
②“喧”,传播;“坐”,因为。
③“期”,期望;“几”,接近。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原文说到“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他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启发我们读书要读经典之作,要树立远大志向;
第二,原文说到“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意思是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启发我们学习要深入思考,要用心,要善于品味咀嚼;
第三,原文说到“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启发我们要“陈言务去”,强调学习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反对一味模仿,提倡创新;
第四,原文说到“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意思是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启发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要将别人的看法与讥笑等太过放在心上。
参考译文:
(甲)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地位名望。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就很刻苦地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等待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韩愈)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愿意替他传布声誉,因此他在当时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召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幕府被清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韩愈去做他的宾佐。韩愈说话真诚坦率,没有什么害怕和躲避的,他的操守品行专一而正派,不擅长人情应酬。(朝廷)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后来)转调他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谏官们提意见但皇帝不采纳。韩愈曾经向皇上上书,写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从,很生气,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县令,不久酌情调任他为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掌管政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认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就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又调任他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授职为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以前的事,说韩愈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很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鄙陋,近日裴锷回家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给裴锷送行,(文中)仍然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中传播开来,因为这事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州这两个地方被平定之后,十二月随裴度回朝,凭借功劳被授予刑部侍郎一职,(宪宗)于是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对此事不服气。李愬的妻子能出入皇宫,趁机(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文于碑。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因自己的荣辱沉浮而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好。当时孟郊和张籍的名声、地位没有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之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了,他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接近十人。他常说自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大多拘泥于对偶,经书典籍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文风,不会再兴起了。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后来的学者,都师法韩愈的文风。当时写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能超过他的,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文体为“韩文”。
(乙)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15~16.【答案】D、【参考答案】①“万卷藏书不救贫”,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
②颔联和“照水”一句,感叹时光流逝,深含年华易逝的悲慨和虚度年华的惆怅心情;
③“开编”句说打开书卷阅读,如遇平生向慕的古人,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
④尾联是诗歌主旨所在,诗人当年雄心不改,欲舍身报国却又无可施展,徒留无奈的自嘲自叹。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说法错误,应该是现实主义诗作。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诗人概述归家后生活的清贫。陆家世代诗书传家,藏书丰富,但生活比较清贫,“万卷藏书不救贫”既是诗人对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
颔联“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诗人抓住有特征的物候变化,一鸟一花,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
颈联写在物候变化中读书成了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打开书本,古圣先贤,良师益友都在眼前,诗人的生活、诗人的感情都与书本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在与书为伴的过程中,岁月天天流逝,人也一天天衰老,“照水惊非曩岁人”,一个“惊”字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催人老的慨叹。
末两句,诗人以自嗨的口气抒发了自己抗敌报国的豪情。尽管诗人罢官归家,退居林下,且已年逾古稀,贫病交加,但灭胡的雄心尚在,自己也曾登高远望,慷慨悲歌,希望能够舍身报国,但这只是空想而已,这“自笑”二字饱含着诗人辛酸的自嘲,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诗人执着深厚的爱国感情,又流露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感叹,还间接地揭露了权贵们苟安妥协的嘴脸。
17.【答案】【参考答案】①. 一尊还酹江月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因之以饥馑 ④.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⑤. 金就砺则利 ⑥. 锲而不舍 ⑦. 金石可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尊、酹、渺、沧、粟、饥馑、殷、砺、锲、镂。
18~22.【答案】B、CD、【参考答案】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参考答案】运用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画”联想到当初的创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细致的描画、上色,来表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突出时光流转和历史的久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佛像”(敦煌艺术品)的栩栩如生和所传达的平静乐观的佛教精神。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生动地表达莫高窟的千年历史,有很强的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参考答案】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③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文化魅力之大)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格外锥心”的“锥”应读作zhuī。
C.“与日具增”的“具”应写作“俱”。“座落”的“座”应写作“坐”。“校勘”的“校”应读作jiào。
D.“偏辟荒凉”的“辟”应写作“僻”。“苍桑”的“苍”应写作“沧”。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错误,根据原文“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可知,文中用来形容鸣沙山周围的沙漠,不是指月牙泉。
D.“‘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错误,根据原文“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可知,这样说的原因是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后,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在被掠夺和肢解中走向世界。
故选C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的作用,由第五段“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可知,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
由第六段“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可知,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
由“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可知,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可知,运用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画”联想到当初的创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细致的描画、上色,来表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突出时光流转和历史的久远;
由“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佛像”(敦煌艺术品)的栩栩如生和所传达的平静乐观的佛教精神;
由“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生动地表达莫高窟的千年历史,有很强的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可知,“大敦煌”中的“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大敦煌”更是霸气;
根据原文“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可知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
根据原文“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可知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
根据原文“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可知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
根据原文“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知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
根据原文“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辟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可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3.【答案】【参考答案】(1)贾惜春
(2)李纨
(3)贾巧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是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由此可判断出此为惜春判词。
(2)是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由此可判断出此为李纨判词。
(3)是贾巧姐,“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
24.【答案】【参考答案】正名,敬信,节财,爱民,修身以加强德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的主旨观点的能力。
孔子在材料一中说到“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首先要必须正名分;
在材料二中说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意思是“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即要“敬信,节财,爱民”;
在材料三中说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强调君子要加强自我修养,百姓也会跟从学习,要修身以加强德治。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材料二: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材料三: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25.【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文段首句强调今天短暂,未句总结今天对于昨天和明天的意义,而选文内容正围绕今天和昨天、明天的关系来写。因此第一空只能选⑥而不能选⑤,而⑥与④有关键词“接力”衔接,并自成一句,符合文段标点符号。③②是推论今天对昨天的意义,①⑤是讲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最后一句正好是对这四句的总结。
故选C。
26.【答案】【参考答案】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从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映切入,引发对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思考,最终归结到对“好人文化观”这个好人标准的探讨,引导即将成人的学生对未来的做人准则有更深入的思索,明确做人的标准、方向,激发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材料的中心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此“好人”并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道德层面的善良,还指促使人向上、社会向上的各种因素。
引导语“作为一个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那么,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提示我们写作的身份是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写作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成为什么样的人”,建议写议论文发表看法。写作过程中要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好人文化观”展开对自己人生标准的思考。比如说立意为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的作文,可以先谈谈“好人”的标准是什么,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说明树立“好人”标准的意义,最后提出做法,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
立意:
1.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
2.无问时代,但做“好人”。
3.以“好人文化观”,养国家之正气。
第2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