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A与过关】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自主演练十二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人民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冲A与过关】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自主演练十二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人民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8 10: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1929~1933年世界(苏联除外)工业生产指数和国际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是(  )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工业生产指数
100
86.5
74.8
63.8

国际贸易总额(美元)
686亿
556亿
397亿
269亿
242亿
A.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B.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 D. 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2.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1910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一个非农业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已经低于30%。”本段材料突出地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 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 1922年至1929年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但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
① 资本家为了眼前的利润盲目地扩大生产 ② 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③ 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④ 股票投机过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4. 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俄亥俄州的游行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联系当时历史背景,这实际上表明了(  )
A. 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扩展到美国  B. 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C. 经济危机使美国对现有民主制度丧失信心  D. 美国政府打算彻底抛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5. 历史照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呈现历史的真实。图中不能反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情况的是(  )
6. 1932年,胡佛在总统大选中被罗斯福击败而落选,这实际上表明(  )
A. 胡佛的个人魅力和执政才能远远低于罗斯福
B. 干涉经济自由,损害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很难在美国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C. 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胡佛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造成的
D. 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不能发挥其经济调节作用,遭到人们的抛弃
7.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得到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是因为(  )
① 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② 整顿金融,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③ 工业复兴法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④ “以工代赈”缓解了就业压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8. 右图这幅宣传画反映的历史史实应该出现在(  )
A. 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
B. 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
C. 里根总统执政时期
D. 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
9. 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
A. 以工代赈,拉动就业 B. 发展农业,摆脱危机
C. 兴修水利,保护环境 D.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0. 右图的蓝鹰标志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全国工业复兴署为遵守政府制定的新政法规的企业或产品颁发的徽章,无此徽章的产品会遭到美国民众的抵制,与此相对应的新政措施的积极影响是(  )
A. 使银行和金融业秩序恢复正常
B. 对缓解失业发挥了直接作用
C. 保障了劳工的基本权利
D. 为工业生产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
11. 观察1933~1937年美国经济指数表(1923年到1925年的月平均指数是100)
时间[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经济活动指数(月指数)[来源:Zxxk.Com]
工业生产
劳动就业
制造业工资总额
1933年3月
56
62.3
38.3
1935年12月
104
94.2
80.3
1937年9月
117
112.2
109
造成1933年到1937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罗斯福新政 B.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确立
C. 科学技术进步 D. 两次大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12. 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有关该法案实施目的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B. 开展工业国有化运动,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
C. 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D. 保证工业企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基本工资
13.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 000多万亩棉花田被铲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 提高美国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 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 保障美国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14. 陈乐民在《20世纪的欧洲》一书中认为:“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据此分析,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创造雄厚的经济实力
B. 扩大社会消费
C. 稳定社会秩序
D. 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15.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使有识之士认识到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产生大萧条的原因之一。这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哪一经济政策的施行(  )
A. 增加政府采购,刺激生产
B. 建立“福利国家”,实行社会财富再分配
C. 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D. 美国积极发展“新经济”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联储发行的绿纸美元有一行小字: “我们信仰上帝。”绿纸美元存在27年之久的一段真正的黄金期,三十五美元可兑换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27年的黄金期指(  )
A.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27年
C.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
D. 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
17. 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指出:“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因此,(政府)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需要革新。而且革新工作只有政府才能执行。我认为,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这番言论应发表于(  )
A. 大危机时期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20世纪70年代
18. 关于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 它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C.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促进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增长
D. 它已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  )
① 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 调整经济结构 ③ 实行计划经济 ④ 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二、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填“A”,错误的填“B”。
20.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下,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
21. 罗斯福新政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使美国消除了经济危机。(  )
22.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实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国有化政策。(  )
23. “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三、 非选择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回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1950年到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8.7
5.6
6.3
-0.8
-1.9
3.3
3.9
4
(1) 通过上述表格,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
材料二 图说美国经济
图1 互联网
   图2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
   图3 美国的“硅谷”
(2) 三幅图反映战后美国哪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三 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主练习十二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 B 2. C 3. A 4. C 5. C 6. D 7. A 8. A 9. A 10. D 11. A 12. B 13. D 14. C 15. B 16. A 17. C 18. D 19. B
20. A 21. B 22. B 23. A 24. A
25. (1) 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70年代,经济危机严重,实力地位下降,出现“滞胀”局面;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90年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2) 时期:20世纪90年代。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3) 适时调整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确立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