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A与过关】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自主演练十五 必修2模块综合训练 (人民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冲A与过关】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自主演练十五 必修2模块综合训练 (人民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8 10:4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必修2模块综合训练__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林郎。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富有商绅的俗称。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为“徽州朝奉”。材料说明了(  )
A. 徽商爱慕虚荣思想守旧 B. 明清徽商的地位极高
C. 老板不如朝奉称谓体面 D. 明清压制和歧视商人
2.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3. 假如你是一位民族资本家,你在解放前可能的经历是(  )
①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 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④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⑤ 抗战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4. 下列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状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  )
项目 民族企业 官办企业 外商企业
资金 729万元 1 753万元 9 782万元
企业数 300家 31家 1 931家
① 资金少 ② 规模小 ③ 技术力量弱 ④ 具有分散性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 D. ①②③
5.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6. 据资料统计,四川省在20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急剧增长 B. “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
C. 盲目垦荒及商业性采伐 D. 长江流域洪灾频繁,造成水土流失
7. 以下是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上网用户(万) 恩格尔系数(%)
1978年 3 624 57.5
2001年 95 933 6 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此简表反映出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①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②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③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④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的巨变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农村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都是自己。”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  )
① 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 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 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④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揭晓,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7席。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是(  )
① 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② 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③ 开放开发浦东 ④ 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0. 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  )
A. 中共七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九大 D. 十三届二中全会
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东考察时说:“小平同志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来到广东,讲了许多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话。他明确告诉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南方谈话”深远历史意义是(  )
A. 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B.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C.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D. 克服过去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 某书记载:1919年苏维埃俄国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联系所学知识,以下对此记载判断及理由最为确切的是(  )
A. 假的。当时战争形势严峻,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 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市民只能花钱去买
C.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中,粮食不得自由买卖
D. 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后,已经允许自由贸易了
13. 材料一:这是流行于当时苏联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
材料二:右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粮票和布票。
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造成物资短缺
B. 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C.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D.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14. 2010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1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
A.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 “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 “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 “哥伦布给我们带来贫困”
15. 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  )
A. 完成“光荣革命” B. 工业革命的成就
C.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D.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16. 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
A. 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B. 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C. 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D.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7. 2008年的中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 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
二、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填“A”,错误的填“B”。
18. 某宋人到汴京游玩,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
1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中国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
20.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
21. 罗斯福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二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大老板。(  )
22.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诞生在北美。(  )
三、 非选择题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百度资料
请回答:
(1) 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共同目的。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看法。
自主练习十五 必修2模块综合训练
1. D 2. A 3. D 4. D 5. A 6. B 7. C 8. D 9. C 10. B 11. B 12. C 13. A 14. A 15. B 16. C 17. C 18. A 19. B20. A 21. B 22. A
23. (1) 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 表现:新经济政策。
理解: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 做法:政府干预经济(或缩减农业生产)。共同目的:解决民生问题。
(4) 经济政策应符合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应顺势而变;经济政策应利于民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