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5: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课题: 《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 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语言习惯,用语规律,掌握词语推断的几种技巧。 2.积累常用(180个)文言实词词义类型、含义、用法及典型例句。
过程与方法 结合高考原题解疑命题方法、技巧,了解规律, 从而寻找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文言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培养学生热爱古汉语言文化的感情。
重点 难点 积累常用(180个)文言实词词义类型、含义、用法及典型例句。掌握词语推断的几种技巧。
教学过程
【课前高考精炼】
(2022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 (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A项不同,前者读sì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í,为“吃”的意思; 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或对称结构分析法。 原文: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使动用法) 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 语法分析法:整句的主语是“圣人”,谓语是“食”,宾语是“之”。从语境看“之”代指前面的“饥者”,“饥者”不可能是“食”的对象,应该是“食”的动作发出者,所以,这里是使动用法(读sì),即“让饥饿的人吃饭”。 对称结构分析法:“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二句前后对称,可以通过推测“衣”的含义和用法来解析“食”字。“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常规用法),因为其后带宾语“之”,并且代指“寒者”,即“让寒冷的人穿上衣服”,同理,可以推断“食”的含义和用法。 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短歌行》 译文: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语法分析法:主语“鹿”,谓语“食”,宾语“苹”,“苹”食一种植物,是鹿的一种食物,所以这里是“吃”的意思。 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 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 原文: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译文: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 语法分析法:主语“汤”,谓语“放”,宾语“之”,代指“夏桀”。“放”为动词“流放”的含义,商汤灭夏,流放夏君桀。 原文: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语法分析法:“见”字表被动。“放”字为动词,结合屈原“清白”“清醒”的特点,不被国君容纳,因此译为“放逐,流放”。 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 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 原文:咸刈厥敌,靡使(之)有余,何如? 译文: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 语法分析法:“使”字是动词,“靡”在动词前做副词,表示否定,译为“无,没有”。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语法分析法:“其旗”即“他们的旗帜”是主语,“靡”在谓语的位置上,做动词,含义是“倒下”。 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 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 原文: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译文: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 语法分析法:“悲”是形容词,但其后呆了宾语“之”,属于形容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悲伤”。 原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译文: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 语法分析法:“悲”是形容词,受副词“常”的修饰,是常规用法,翻译为“悲伤,悲苦”。
【考点突破】
一.解析新题型“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的考查点 1.能力考查 A.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系统的知识板块或体系。 B.知识点灵活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不是简单再现,而是知识的迁移。 C.知识点的情境理解与逻辑辨析能力。 无情境,不高考。备考时也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分析、辨析、记忆相关知识点。 2.知识点考查 A.一词多义 首看词性,一般词性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如: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名词:屏障)/王之蔽甚矣(动词:受蒙蔽) 词性相同看语境。 如: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动词:读sì,为“让……吃”的意思。主语为“圣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动词:啃食。主语为“鹿”) B.词类活用 如:心中常苦悲。 形容词:悲伤。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 形容词为动:为……悲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形容词使动:秋风使画扇悲或秋风起画扇悲。 人生如果只是象初次见面那样,怎么会有秋风悲画扇的事情呢? 扇子是用来驱炎纳凉的,所以炎热的夏天来时,人们初见画扇,自然喜欢,但到了秋天,凉风起时,画扇就没人理睬,就会被遗弃而悲伤了。古代诗词多用扇子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项脊轩志》) 名词:悲伤的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动词:感叹。 C.其他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不再一一列举。 二.探究新题型“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思路与方法 (一)语境推断分析法 “无语境,不高考”这句话已成为教育者的口头禅。无论语文学科还是其它如数学、物理等学科,所命试题都离不开具体语境,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展开,其实,离开了某个具体的语境,词语的某个具体的含义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法推断词语的含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法,因为要求解释的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词语。 1.阅读下面文段,判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的正误。 元忠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太后曰:“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三》 不闲吏事:闲,空闲。( × ) 【答案】闲:通“娴”,熟习。 【解析】“昌期不堪!”说明“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其后,魏元忠解释原因:张昌期还很年轻;(不熟习治理之道);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吏事”是“治理之道”的意思,所以这里“闲”做动词,通“娴”,翻译为“熟习”。 【译文】魏元忠作宰相后,武则天征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想要任命他为雍州长史。武则天问“你们认为张昌期这个人怎么样?”宰相们纷纷回答说:“陛下真正找到合适的人选了。”唯独魏元忠提出反对:“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武则天询问原因,魏元忠回答说:“张昌期还很年轻,不熟习治理之道。以前他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所剩无几。雍州地处京城,事情多、担子重,张昌期自然不如薛季昶精明强干、熟悉事务。” 2.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南史·何远传》 多: 【答案】多:赞美,称赞。 【解析】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副词,只,仅仅。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译文】等到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二)字形推断分析法 第一种:形声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与字义联系密切,所以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 ——词义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 ——词义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 犭、鸟、虫”等 ——与动物类有关; “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 ——与行为有关, 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第二种:会意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 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总之,通过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来分析会意字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是分析推断词语含义的好方法。 3.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资治通鉴·刘晏》) 籴: 粜: 【答案】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解析】“籴”从入,从米,本义:买进粮食。“粜”从出,从米,本义:出卖、售出粮食。 【译文】丰收了,官府用高价收购粮食;歉收了,就用低价卖出粮食,或者用谷物交换农民手中的其他货物来供给官府使用。 4.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后汉书·寇恂列传》 牧: 【答案】牧:统治,治理。 【解析】“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译文】寇恂文武双全,有管理人民、整治军队的才略,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派遣了。 5.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 馈: 【答案】馈:发放军饷。 【解析】“馈”是形声字,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译文】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 (三)语法推断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每个词语都有其语法功能,根据词语所处位置,判断其具有的词性,然后根据词性和语境推断该词在语句中的具体含义。这种方法是分析文言词语最常用、最便捷、最准确的方法。 6.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食毕,复随 旅进道,往还如是。《晋书·胡质传》 樵: 【答案】樵:名词,木柴,柴火。 【解析】“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不能做动词“打柴”讲。 【译文】胡威每到一处客栈,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 7.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赤壁赋》) 渔: 樵: 【答案】渔:动词,捕鱼;樵:动词,打柴。 【解析】“渔樵”在主语“吾与子”后,作句子的谓语(受介宾短语做状语的“于江渚之上”的修饰,“渔樵”为动词,做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 8.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隶: 【答案】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解析】“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译文】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头颅,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四)通假推断分析法 有时根据语境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含义无法理解时,可以根据谐音通假(音同、音近或声旁相近)或形近通假(形旁相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且符合语境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9.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矢: 【答案】矢:古又同“屎”。三遗矢:拉了三次屎。 【解析】“矢”的常用义项是“箭”,如“有的放矢”,但该义项明显不符合语境。结合问答文章的描述,就是廉颇的仇人郭开使用重金买通了赵王的使者,专门故意让其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受金后,用谗言巧妙地完成了郭开的任务。在回复赵王时说:“廉颇将军虽老了,但是吃饭还挺行,不过与我对坐谈话时,不大工功就上了三次侧所拉屎。"俗话说:“好汉还怕三堆屎”,也就是说再好的身体,硬汉也因拉肚子而吃不消。所以,赵王听了使者回来的报告,觉的廉颇可能是得了直肠病、或者叫消渴症,故而不再起用他了。 【译文】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诋毁廉颇。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即使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10.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然实无兵予甫(人名),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jǜ贫穷)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 (清·汪琬《申甫传》) 卒: 【答案】卒:通“猝”,仓促。 【解析】第一个“卒”是“士兵”的意思,它做动词“募”即“招募”的宾语。从语境看:时间短暂,申甫所教授的是擅长的车战兵法,短期内不容易操练成功,所以,加点“卒”作副词,通“猝”,表仓促之意。 【译文】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教授的兵法,是擅长车战,仓促之间不能操练成。 11.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清代·蒲松龄《促织》) 直: 【答案】直:通“值”,价格。 【解析】“直”是形容词,但这里受“其”的修饰,显然要活用为名词,前文“得佳者笼养之”说明是好的促织;后文“居为奇货”说明这种促织珍贵稀奇,所以,这里“直”通“值”,意思是价格很高。 【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一直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五)修辞(对称结构)推断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2.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教子》 顽鲁: 【答案】顽鲁: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 【解析】“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译文】才智出众的孩子自然令人喜爱,但愚笨的也应当怜惜他,偏爱孩子的人,虽然想厚待孩子,但更因此使其得祸。这段话说明对孩子应一视同仁,不要偏心。 13.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简: 【答案】简:选拔。 【解析】从后句“择善而从之”来看,“简能”应该是“选拔有才能的人”,从后面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结果来看,也非常符合。 【译文】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六)课文联想推断分析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4.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南朝·梁·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徒: 【答案】徒:只是。 【解析】“徒”在句中状语的位置上,应该做副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该句中的“徒”也是在句中状语的位置上,做副词,意思是“只是”,且两句话的语境有相似性,所以“不徒高谈虚论”中的“徒”意思也是“只是”。 【译文】君子处世,贵在能有益于社会万物,不只知高谈阔论、抚琴读书,白白浪费国家俸禄。 15.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桑怿,开封雍丘人。其兄慥,本举进士有名,怿亦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 “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欧阳修《桑怿传》) 凶: 【答案】凶:谷物收成不好。 【解析】联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桑怿是开封雍丘县人,他的哥哥桑慥因为参加进士考试而有名。桑怿也参加进士考试,却两次都没有考中,便到汝州、颍州间游历,在龙城获得废弃的田地数顷,退出科举考试尽力进行耕作。因年成不好,汝州附近的各县盗贼很多,桑怿找到县令对他说:“我想当耆长,在乡间往来巡查奸民。” 16.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英宗即位,命(张养浩)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 【答案】袖:名词作动词,藏在袖里。 【解析】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译文】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以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 三.关于“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新题型的几点思考 1.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对于课内必考文言文、诗歌,要全面把握,不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对于课内非必考文言文、诗歌,要把握重点和考点,有所侧重(文言人物传记侧重人物纪传体2020之前,纪事本末体侧重纪事2021,国别体《战国策》侧重叙事明理等文体常用的词语)。阅读难度逐年加大。 2.必备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学生人手一册,随时查阅、总结。毕竟古代常用字的数量是有限的。 3.课内知识点一定要讲透。 不仅做到“是什么”,更要做到“为什么”。 如“之”的取独用法。 定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取独)。即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句子成分或一个分句时,表明它不再是独立完整的句子,“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例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例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后:意为“不”。 “松柏”“后凋”之间加“之”,主谓结构被取消,变成了主谓短语,做“知”的宾语。 例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做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父母之爱子”在句中表示假设的分句,“父母爱子”的独立性取消,因为整个复句才是一个句子,其中的分句不是单独的句子。 取独的意义: 1、从心理上,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2、从语气上理解,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强情感的作用,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 4.适当延伸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的题型每年都在变化,考纲上规定的知识点不是每年必考,甚至多年没考,所以好多都是轮考考点。备考时一定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考点,因为任何一个考点随时都有可能走进高考试卷。
【课堂即学即练】
以下试题根据2022年全国乙卷改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 B.“中流”与“以入砥柱之中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两句中的“中流”含义相同。 C.“吴起对曰”与“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韩非子·初见秦》)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 D.“在德不在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 B项,意义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应对”的意思。D项,前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B.“夏桀之居”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 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 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 D项,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 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A项,前者是“抚养”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 B项,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 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A项,前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B项,两者都是副词“全”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 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 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来……”;B项,前者通“余”,作代词“我”讲,后者是“给”的意思; C项,都是代词“其”;D项,前者是“听到”的意思,后者是“使……听到”的意思。 【译文】(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说苑·贵德》) 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 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河山这样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宝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 ”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 ”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 ”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就让他活命,怎么样 ”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旦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晏婴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贤人而哀怜无才德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哀怜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婴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而喜欢贤人,见到无才德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分别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齐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国家供养,鳏夫寡妇都有了家室。 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务必施行,宽缓刑罚并急于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侵占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被后世称道的国君吗 ”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