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课题: 《诗歌鉴赏——主观比较鉴赏试题》 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及设题角度,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2.掌握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高考原题及比较鉴赏题型的典型案例,掌握比较鉴赏题型的答题思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比较才有鉴别,对比方知态度,鉴赏在于客观。
重点 难点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及设题角度,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2.掌握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高考精炼】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为虚写,点明自己与朋友都有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为实写,表达有着共同的情怀理想;颈联的“浦楼”两句和尾联的“去去”两句一实一虚,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解析】根据题干“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可以推测本题涉及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或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虚实结合、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尾联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属于直接抒情!《白下驿饯唐少府》则是将钱别场景和想象分别后的情景联系起来。“去去”是想象友人越走越远,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情。 【注释】 白下驿:在江宁县(今南京市)白下门外。少府:县尉的别称。在县治中主管治安的事。穷交:指患难之交。昌亭:即南昌亭。韩信为布衣时,家贫,常寄食于淮阴县下乡南昌亭长家。亭长妻患之,提前开饭。信往,不得食,怒而绝去。见《史记 淮阴侯传》。浦楼:水边酒楼。“长安”句:《世说新语 夙惠》载:晋明帝幼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曰:“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成语后用于表达对京城遥不可及的眷恋、向往。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考点突破】
一、比较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用以考查考生对不同事物的分析、鉴别、评价的能力。 在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三首比较只有2007年的浙江卷)主题、情感、表达技巧、风格、题材、体裁、语言、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从2014年至今,比较鉴赏试题基本没有间断过,这说明比较鉴赏一直就是备受关注的考点。 二、试题类型: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试题,从大的方面看,主要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的细节方面来看,往往从诗歌的体裁、内容、题材、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设题。根据诗歌鉴赏的内容及考点,比较鉴赏的题型大致分为四类: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解题思路: (1)审清题意。认真审读题干,找准命题者的命题角度,意象、意境、形象、语言、情感、思想、手法等,是比较相同,还是比较不同,还是比较异同?明确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 (2)审读诗歌。考生一定要明确,答案诗中来。一切答案就在诗歌中,读懂诗家语、理解诗意是第一位。根据题干的考点,着重分析体现考点的关键语句,找相同,析不同。 (3)运用术语。这里的术语就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专业语言,专业知识。答题时一定要有专业知识做支撑,如“意象”“意境”“风格”“情感”“虚实结合”“寄情于景”等相关知识点。其实,每一个考点都离不开专业术语。题干中往往会给出比较点(知识点),重点是根据比较点找到要点(要用术语),扣住得分点。 (4)答题条理。即答案的组织要有规范性,条理性。主观题虽然有主观因素,但是从这些题目的答案组织、得分要点、评分标准来看,答案的大方向几乎是固定的。按步骤作答,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列条(按步骤、知识点)作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5)练习规范。平常训练中要强调规范性,即完全按照高考命题、答题的思路严格执行。 面要广:诗歌鉴赏的所有知识点又要有所涉猎;题要具:要明确每一个试题的考点、要点,越具体越好,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放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心要细:审题细心,答题细心,书写细心,不放过每一个字词、每一处标点符号。
【课堂知识点拨】
第一类:形象的比较鉴赏 一.考点 比较点:意象(景象、物象),意境,形象(诗人、诗中人物)。 二.内容 1.不同诗歌对相同(或类似)意象(景、物、人、事等)的比较。 2.不同诗歌对同一意象(景、物、人、事等)描写优劣,作用效果的比较。 (2020全国Ⅲ卷解析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lí huò):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①味道上。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形象上。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案: 【答案】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唐代诗人严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描述作者送别友人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写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前后的真挚感情。 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待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和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为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这里是用双关语,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因“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后两句写别后的情景,表达送别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是江北。此句与第二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第二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到“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情景交融,合为一体。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而此时此刻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也“飞尽”了,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无比空阔、无比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日趋没落的政治形势的反映。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之际主客同有的惆怅之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帝都,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之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于是,契阔别离之情、壮志未酬之情、感怀伤时之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这大概就是韩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两句,则由次句“古今情”牵引而来。面对不可回返的流水,人们总是抱以时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无奈与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苦心告诫,让人“莫听”,却不曾言明其中缘由,是同于古人?异于古人?他将一个貌似平凡的悬念之花,选择在诗尾绽放。“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莫听”只是诗人情有所感之后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善意劝告。往日或许无妨,别人或许无妨,然行人不可听,别时不可听。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无法承受这潺潺水声惹起的无边之愁。 【对点练习】 (2018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2. “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①点明环境。老骥伏枥,鸷禽在冓,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此刻身处逆境的感慨。②揭示情感。诗中着力刻画的“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 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③托物言志。有感于衰节,激起壮志雄心。表达了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赏析】 飒飒秋风感奋了,冷冷秋霜激励着。老骥要驰骋,哪怕路途遥远;鸷禽想翱翔,何惧天空层阴。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枫林。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为“老骥”“鸷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绝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的“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归雁 陆龟蒙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来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3.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答案】 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抒发了作者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2分,答出一点给1分)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1分)②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1分) 【解析】首先要明确王维《使至塞上》关于“归雁”的描写内容。然后从意象本身,意象的描写,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比较。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二类:语言的比较鉴赏 一.考点 比较点:炼字、关键词、炼句、语言风格、诗眼等。 二.内容 1.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关键词语的不同)之间的比较。 2.不同诗歌对同一情景运用不同语言描写的优劣、作用效果、感情的异同的比较。 (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答案】答案一:①“应有”更好。②“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答案二:①“犹有”更好。②“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解析】根据题干“哪个更好 ”首先选择一个,并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具体解释改词在句中的含义、运用的手法等,最后答出诗人的情感。由于是比较分析,还要答出另一个词语的不足之处。 【赏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此诗开头写泊船落帆之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舱里一灯荧荧,窗外夜色茫茫。这里的江面特别宽阔,波光浩渺,月轮孤悬。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罩着淡淡的哀愁。江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在诗人的意念之中,此时此刻,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静”字,虽然诗里没有明白写出。尽管岸边芦花瑟瑟,江上浪涛澎湃,但这一切都不在诗人的注意之中。因此,给读者的感受仍然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关门的咿哑声打破了江边的寂静,诗人的目光又转向岸上。王安石多次来往此地,当然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胧月色中,周围景物显得有些异样和陌生,才迟迟没有辨认出来。而“无灯”又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这一句的描写,已由静态转为动态。 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因为这时候连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接下来第三句仍然写景,只是在景物的内涵意义上已大为延伸,带上了浓重的感彩。这一次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枫树,一棵倾斜的、半枯的枫树。过去他看到的是此树绿叶婆娑、生机蓬勃的形象,而此时因为江水冲刷,岸沙崩坍,已是蟠根半露,枝干倾侧,快要死去了。这如同庾信《枯树赋》里所说的那样:“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诗人发出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 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凄迷寂寞的境界。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皇甫松的《浣溪沙》说得好:“宿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王安石所说的“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 《舟下建溪》 开头两句写泊舟的时间和望山所见。“客航”,表明是离家远行。“收浦”即停船靠岸,“浦”是水滨。“月黄昏”系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语,形容月光昏暗,表明天黑已久。昏黄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溪水上,一只小船划破水面,摇碎了月影,慢慢靠近岸边。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景象非常幽静,画面非常优美。第二句是将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名句改造而成。孤舟夜泊,最关心的是客店,所以船一靠岸,就在张望,看见客房并无灯光,正准备关门。这里是“野店”,不是大的集镇,人家不多;而且为了方便行旅,必定临溪而设,所以极易望见。“无灯”,并不是说没有置备灯火,而是说没有点灯,野店固然简陋,但既是客店,也不至于连一盏灯也不置备。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表明这个夜晚还没有客人,可见这里平常客人稀少;二是表明入夜已久,主人以为不可能再有客至,所以并未点灯,正准备关门睡觉。“欲”字下得很妙,它表明门将闭而未闭。如果已经闭门,则敲门叫门,会给投宿者带来许多麻烦;正是在这欲闭未闭之际,才使投宿者感到欣喜。 下面两句写系舟,这里既是“野店”,就没有正规的码头,所以并无专门系舟的设备,只能把舟系在岸上的一株枫树上。上文店门欲闭未闭,是巧;此句枫树则是将死未死,是奇。“倒出岸沙”是说溪水从下面往里冲刷,在枫树根部冲出一个缺口,枫树一半的根得不到泥土的养料,加之又被系舟时的摇晃弄坏,所以“半死”了。“半死”谓死去了半边,就是偏枯,这是树木的一种特异现象。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写系舟时所见,更加新奇。“去年痕”是说一年前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此时,说明在此停泊的客人不多。这仍然是荒村野店的地方才会有的景象。见此痕迹,令诗人感到很惊奇。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答案】内容: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感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赏析】 《秋闺思》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今新疆),不曾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诗人用委婉的笔法,写出了思妇的忧虑和怨嗟。 《望夫词》此诗描写一位闺中女子彻夜思念出征在外久不归家的丈夫的情景。施肩吾是位道士,但他写的诗却很有人情味,像这首诗人间烟火味就很浓。这首诗写女子的丈夫出征在外,大约是头年秋天出发,整整一年没有音信,眼看又是北雁南飞的时候,所以倍添思念。 首句以描写女子长夜不寐的情景发端。“寒”字略带孤凄意味。“手寒灯”,身影在后,不断回头,几番顾影(“向影频”),既有孤寂无伴之感,又有盼人未至的情态。其心情的急切不安已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这里已暗示她得到了一点有关丈夫的信息,为后文作好伏笔。 第二句“回文机”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前秦窦滔妻苏蕙织璇玑图的典故,以暗示“望夫”之意。“机上暗生尘”,可见女子近来无心织布。这与“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虽同样表现对丈夫的苦苦思恋,但又不同于那种初别的心情,它表现的是离别经年之后的一种烦忧。 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寐,无心织作,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诗到这里似乎已将“望夫”的题意申足,但并不够味。直到末句引进一个“卖卜人”的角色,全诗的内容才大大深化,突见精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人,曾因长安扰乱而南奔荆州。 2.诗歌结尾有的版本是“黄鹂愁绝不忍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示例一∶观点:认为“鹂歌愁绝不忍听”更好。分析:①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整首诗都在写送别。“鹂歌”即离别时唱的歌谣,以此句结尾,既点了诗题,也与首句“送君”前后照应,结构更严谨紧凑。②此句直抒胸臆。以“愁绝不忍听”的离歌表现分别时的忧愁之深,同时这离歌是谁人演唱,除了诗人还有多少人也正经受着别离之苦,引人联想。 示例二∶观点:认为“黄鹂愁绝不忍听”更好。分析:①这样来写,全诗基本是以写景叙事为主,将离别之情隐含其中,耐人寻味。②以乐衬哀。诗人与友人分手之际,却听到黄鹂之声,这平时听起来悦耳怡心的鸣声,此时反觉更增忧愁,感情事强烈,也更有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意象的含意及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回答本题需抓住“鹂歌”,“黄鹂”这两个意象并结合主题展开分析。“鹂歌”谐音“离歌”,暗扣离别情绪。“黄鹂”鸟名,属于本诗景物描写之一,歌声婉转,非常动听,但此时“不忍听”是因为离别的伤悲,以乐衬哀。 【赏析】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这里是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3.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6分) 答案: 【答案】观点: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好。原因:①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更新颖。 【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一二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彩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第三类:表达技巧的比较鉴赏 一.考点 比较点:修辞手法、抒情方法、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 二.内容 1.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相似场景之间不同手法的比较。 2.同一标题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3.不同诗歌对相似情景运用的不同手法的比较。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参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的激烈,含蓄、内敛。 【赏析】 《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这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 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井栏砂宿遇夜客① 唐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别皖口② 宋 王安石 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溅嫩水生。 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注】①唐朝诗人李涉夜宿皖口(今属安庆市,过去属怀宁山口镇)小村井栏砂遇强盗,强盗得知诗人姓名后非常尊重,只索此诗并不抢劫。②北宋王安石当年曾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离别舒州时经过皖口。 1.两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作简析之。(6分) 答案: 【答案】①李诗哀景反衬乐情。第一句描写黄昏时江村风大雨急、一片迷茫的哀景,反衬了三、四句自嘲自叹的诙谐情趣。(2分)表现诗人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好汉的欣赏和对自己名声竟达绿林的喜悦心情;(1分)②王诗哀景衬哀情。一、二句江天烟雨迷蒙的暗淡景象衬托了三、四句眷恋感伤之情。(2分)表达了诗人离别舒州的伤感之情。(1分) 【解析】诗歌的景情关系分为两大类: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等。李诗哀景反衬乐情,王诗哀景衬哀情。 【赏析】 《井栏砂宿遇夜客》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村居 王冕① 英雄在何处,气概属山家。 蚁布出入阵,蜂排早晚衙。 野花团部伍,溪村拥旗牙。 抱滕长吟罢,天边日又斜。 村居 高鼎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王冕:字元章,元代诗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而成通儒。他屡试不第,遂以布衣终老。②高鼎字象吾,又字拙吾,清朝诗人,大约生活在清朝咸丰年间,仕途上少遇坎坷,比较得意。 2.两首《村居》在写景状物时 ,都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原诗加以说明。(6分) 答案: 【答案】示例一:①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②王诗蚂蚁相争出入布阵,蜂聚成群衙前排列是“动”,野花丛开,溪村酒旗是静;(2分)③高诗青草、黄莺、绿柳、碧水、如烟似雾的旖旎春光,以蓝天为背景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静态图。同时,草长、莺飞、柳拂、醉烟等又构成了春景多姿的动态图。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回来,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鸢”,在轻盈的东风中,把自己的风筝送上蓝天。更使画面充满生机。(2分) 示例二:①都采用从视觉、感觉角度的描写景物。(2分)②王诗中看到的蚂蚁相争,蜂聚成群反映在作者的感觉中,它们成了“蚁布阵”、“蜂排衙”,有行列队伍,宛如战阵;蜂早晚聚集,好似官府排衙仪式。(2分)③高诗中的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放纸鸢的儿童等是视觉看到的,而醉春烟中的“醉”字写出杨柳好像被春色陶醉了,既写出了杨柳婆娑的姿态,又赋予其生命,是感觉角度的描写。(2分) 【赏析】 高鼎《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3.这两首词的下阕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答案: 【答案】表现手法:都采用了(反衬手法)正话反说的写法。赏析: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只有在梦中才不会受思乡之苦,言外之意是说长夜难眠,备受思乡之情的折磨;“明月楼高休独倚”,劝说自己不要登上高处,正表明自己独倚高楼,愁绪满怀。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可见清醒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赏析】 《苏幕遮》上片作者主要描述了秋天的灿烂景色。以“碧云天,黄叶地”开头,在读者眼里,展开了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茫秋色图。“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一句则更进一步渲染了秋色:广袤无垠的天地中,充盈着浓郁饱满的秋天色彩、绵绵无尽的秋波。萧瑟的秋色与波光浩渺的江面相连,江面上笼罩着清寒冰冷的烟雾,显得格外青翠而空蒙。作者看似在描绘了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象,其实是渲染出一种悲秋的情绪,蕴含在其中了,声情而并茂,也就格外不同凡响了。“山映斜阳天接水”,远处的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而接下来的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由眼前看到的实景,转为了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连绵不绝的萋萋芳草蔓延无边。此情此景,带着一抹凄清,怎么能不令人心内悲伤? 下片作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表明了作者,是因为背井离乡,从而内心深处产生相思愁苦的原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一句的意思是,除非自己是夜夜都在做好梦,因为只有在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稳的睡眠。这里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意思是除去在酣梦中以外,其他时间则日日为相思所困扰。“明月楼高休独倚”,作者表示自己一个人,不敢去高楼。因为登高楼远眺,会更加勾起思念的情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明月如霜,反衬出作者内心更加的孤独与怅惘。无奈之下,他只有频频地借酒消愁,但却是杯杯都“化作相思泪”。在孤独和惆怅的思绪中,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久久挥之不去,让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这首词不但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同时又兼顾有柔情似水的情怀,因此细腻感人,不失雄浑壮丽之气,被称为宋词中的名篇,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菩萨蛮》这首词写的是一种思乡的浓愁,颇耐思味。当时是早春时节,天气温和,风光柔丽,女主人公刚刚卸去冬装,换上夹衫,心情轻快而又愉悦。这是美好的大自然给主人公心灵投上的一抹明亮的色彩。女主人公睡起,感到几丝寒意,鬓上的“梅花”也已残破。 上阕四句,委婉地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含蓄、朦胧、带有几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细的愁思;女主人公先淡淡几笔轻轻拈出了春“寒”和花“残”这样的审美感觉,放在读者的心头,通过这种“微寒”之感和残破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闪射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一位心灵触觉极为敏锐细腻的知识女性对良辰美景的复杂感触在这里已微露端倪。 下阕则波澜顿起,女主人公将上阕曲折透露出来的那种凄清感和残缺美的底蕴一笔揭示出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实在是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她只能将一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至此,女主人公已经表明了心灵深处不安的原因;而上阕预先作为一种情感铺垫而悬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残破的“梅花”,也有了着落。结处“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词意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这两句既是宕开,又是收束,含意丰富,耐人寻味,正是“举杯销愁愁更愁”。 第四类: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 一.考点(比较点) 1、怀古咏史诗 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抒发爱国之情,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以免重蹈覆辙。 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山水田园诗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表达对归隐山居和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抒发了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折射出诗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歌颂劳动生活,抒发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3、边塞征战诗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赞美祖国河山。 描绘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及将士们与亲人的离别情绪,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抒写战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表达报国无门的哀痛,壮志难酬的哀伤。 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批评边将无能,控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4、赠友送别诗 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及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 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5、思乡怀人诗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乡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内容 1.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相似场景之间不同情感的比较。 2.同一标题不同诗歌(组诗)的思想感情的比较。 3.不同诗歌对相似情景抒发情感的比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答案: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赏析】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对点练习】 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春居杂兴二首 王禹偁 其一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1.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答案】①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和哀伤。诗人的责问表现了其与桃杏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其生活的孤寂凄凉。②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懑。桃杏装点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诗人借桃杏隐喻自己的遭遇,抒发蒙冤受贬的失意。③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对时局的谴责。小人如“春风”“春云”,翻云覆雨,玩弄权术,致使自己壮志蹉跎。 【赏析】 组诗第一首写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装点了明媚的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作者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发自己蒙冤受贬之情,也有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第二首诗的意思取自杜甫《可叹》诗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而进一步将比喻世事变幻无常的题旨改为对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答案】韦诗:“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赏析】 《含山店梦觉作》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宿渔家》这首诗写渔民捕渔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苦中有乐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突出渔家生活的贫寒。首句写渔民的生活的清苦,世代傍海而住,以海为生,这句中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第二句说渔民只有两三间小草屋,屋顶上盖的也只是生在水边的芦花,然而他们的心胸开朗,这句说明渔家住房建造,就地取材,有“海涯”的特色。 后两句写主人“渔民”出海捕鱼归来,刚回到家里时和客人(作者)对话的情景。夜晚归来,在灯前笑着告诉留宿的客人:是明月一路跟随着小船,把他直送到家里的。那渔民脸上的笑容和话语说明,他出海捕鱼,虽然很辛苦,但苦中有乐,他对这种风里来雨里去的捕鱼生活,还是带有几分惬意和享受的。充分表现了渔民乐观开朗的襟怀。 比较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释】 ①“落残霞”句:落霞。鹜,野鸭。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用其语意。②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③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的两大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3.这两首曲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答案】①马诗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 ②卢诗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触景生情,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解析】: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或分析不同的情感载体(意象)渗透着作者什么情感。第一首小令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 第二步,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抒情方法(或表现手法),第一首小令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二首小令触景生情。 第三步,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感情基调或情感类别。第一首小令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答题步骤】: 1. 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或分析不同的情感载体(意象)渗透着作者什么情感,如: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等。(此句为关键句) 2. 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抒情方法,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根据情况添加) 3. 指出两首诗(或词)的感情基调或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比较思想感情(6分):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沉醉东风 秋景》赏析】 元成宗大德年间,卢挚曾任湖南宪使。本曲当为作者对湘中山水的写生之作。 小令的前四句用两组对仗,前一组为工笔特写,后一组为江景淡描,恰如绘画有近景、远景之别。在第一组中,两句都是对前人成句的巧妙化用。“挂绝壁枯松倒倚”,用李白《蜀道难》“枯松倒挂倚绝壁”句,略为颠倒语序,而上三下四的句法结构较诗歌的七字句更觉婉转摇曳,也更为强调了“绝壁”的主体。“落残霞孤鹜齐飞”则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化出,用作对仗颇为工整。这两句刻意经营,本身极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审美效应,从而一上来便先声夺人,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第二组的两句则不作雕琢,意到言随,既显示了背景的高远,又反映出一种闲适、自然的心态。此时题中的“景”字已历历如绘,而“秋”字尚无落实,诗人便借散漫的西风来发出节序之感。“散西风满天秋意”,通过“散”和“满”的动词渗透到画面的全景,使远近两重自然景物融合为一,且带上了几分悲凉的感彩。在高天寥廓之中,西风扑面之时,这种悲凉恰恰使人意识到秋天的感染力的存在。 落霞隐尽,夜幕降临,诗人扬帆中流,顺风而行。万籁无声,大自然荡涤了心中的虑念。尤其是一轮明月初上,普照出前时所见的山川,一派清朗,真不啻是宋迪笔下的山水名画!“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又是一幅江上秋景图,不仅别开生面,还出现了“我”。且此时的“我”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无苍凉萧飒的秋感,替代的是一片澄澈空明的心境。末两句从气氛上挽回了“遍西风满天秋意”所带来的沉重感,而这种如释重负、物我皆忘的境界,又进一步体现了作品中山水景色的完美。足见其写景作品的成功,除了注重形象外,往往还在于这种人与景物在精神上的契合。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