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文化__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
A. 强调“大一统” B. 推崇法的作用
C. 主张顺应自然 D. 相信天人感应
2.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
A. 启发诱导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有教无类
3.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4. 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韩非子
C. 庄子 D. 荀子
5. 有学者认为:“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汉代对儒家学说中的道德准则的“修改和润色”指的是( )
A.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三纲五常” D. 春秋“大一统”
6.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
① 仁者爱人 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下列思想最能体现继承和发展关系的是( )
A. 克己复礼——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人感应
C. 格物致知——致良知
D. 人伦者,天理也——穿衣吃饭即是天理
8.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
A. 程朱理学 B. 阳明心学
C. 李贽“异端” D. 经世致用思想
9. 下列儒家先哲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致良知、知行合一。
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丁:制天命而用之。
A.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荀子
B.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C.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10.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段言论出自( )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梁启超
11.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 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12. 下列是一组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描述,你认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随车装着五辆爱看的纸质的书
B.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C. 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D.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13.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14. 右图为明朝徐渭所画《黄甲图》,这是中国文人画中的精品。此画( )
① 讲究色彩绚丽 ② 强调表现个性 ③ 讲究借物抒情 ④ 追求神韵意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 下列古代绘画作品中,属于文人画的是( )
16.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 “民本”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17.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 大篆 B. 小篆 C. 甲骨文 D. 隶书
18. 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得益于发明了( )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 C. 制墨技术 D. 活字印刷
19.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 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 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 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20.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A. 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 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C. 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二、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填“A”,错误的填“B”。
21.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收其仁政思想。( )
22.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蓬勃发展。( )
23.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保国”“保天下”思想,总结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24. 儒家思想从战国以来一直作为古代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
25. 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自然规律。( )
三、 非选择题
26. (1) 儒家学说里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著名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哪两位思想家最早提出的?
(2)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直到西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确立其正统地位。当时,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最终动摇封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明末清初出现了哪三位进步的思想家?
自主练习十六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文化
1. C 2. C 3. A 4. B 5. C 6. C 7. A 8. B 9. A 10. B 11. C 12. B 13. C 14. C 15. A 16. C 17. C 18. A 19. B 20. C 21. B 22. B 23. B 24. B 25. B
26. (1) 孟子、荀子。
(2)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
(3) 发展:儒学发展为理学。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