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
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
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长勺之战……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
以少胜多的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吧。
曹刿论战
《左传》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
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新知认知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时代背景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介绍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语气)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语气)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议论”语气)
(4)夫大国,对测也,惧有伏焉。(“解说”语气)
朗读感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jiàn
bǐ
fú
fú
sháo
zhé
shì
mǐ
yíng
jié
gu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
军队
攻打
鲁庄公
参与
此指当权者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第一层: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解读课文
第一段
注释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凭
把
不
个人专有
回答
小知识: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点儿小诚信,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丝织品
实情
虚报
使信服
赐福保佑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
案件
即使
实情判断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凭
请让我跟随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第二层: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 ,写____与 ______ 战前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_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背景
曹刿
鲁庄公
政治上取信于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
乘坐
第二段
在
击鼓
春秋地图
长勺在哪里?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大败
驱车追赶
车辙
车前的横木
追赶追击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_____ 。
经过
请你指出“轼”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竭尽
已经
战胜
缘故
发语词无实义
振作
第二次
充满
第三段
第一层: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埋伏
倒下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 _____。
原因
第二层: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你简要地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课文讲了一个叫曹刿的人协助鲁庄公用策略战胜齐国的故事。
2.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
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
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
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4.文题是《曹刿论战》,你觉得“题眼”是什么?能否就课文内容谈谈全文如何紧扣这个题眼来写的?
题眼是“曹刿论战”的“论”字。论,即谈论、议论。
全文紧扣“论”字展开齐鲁“长勺之战”全过程,突出曹刿的“言论”(对话与言谈)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
其中,第一段写战前之“论”,第二段写
战时之“论”,第三段写战后之“论”。
全文以“论”为中心,却是一篇记叙文。
5.能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吗?
不能。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
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 “论” “谋” 上。
随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C
A.曹刿(guì) 遂逐其师(suì) 下视其辙(zhé)
B.登轼(shì) 彼竭我盈(yíng) 一鼓作气(zuò)
C.旗糜(mǐ) 弗敢专也(fú) 夫大国(fū)
D.玉帛(bó) 又何间焉(jiàn) 小惠未遍(biàn)
【解析】C项中,“糜”应为“靡” ,“夫”应读fú。
(1)小惠未遍 ( )
(2)必以情 ( )
(3)忠之属也 ( )
(4)齐师败绩 ( )
(5)既克,公问其故 ( )
(6)夫大国,难测也 ( )
遍及、普遍
诚心
类
大败
已经
推测,估计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尽自己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痕迹散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