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①邹忌劝谏齐王
②齐王纳谏
核心素养
1.疏通文义,积累字词。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领会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
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掌握重点词句;
3.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新知认知
出处:《战国策》
《战国策》又叫《国策》, 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而成。
《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国策。
记载公元前453年—前209年共245年史实。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战国”一词,即源于此。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
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
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留下了多少部历史、文学名著?
《战国策》《说苑》《列女传》……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间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背景资料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
邹忌,齐人,有辩才,善鼓琴,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朗读课文。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yì
zhāo
正音,正确朗读
正音,正确朗读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正音,正确朗读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cháo
bàng
cháo
正音,正确朗读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jiàn
jī
yān
cháo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穿戴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呀!”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倒装
第一段
译读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谁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我和徐公谁美?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第二天
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妾
吾孰与徐公美?
客
吾与徐公孰美?
1.再读课文,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
三答
整体感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
通“熟”。孰视,仔细地看。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想有求于我。”
睡,但没睡着
……的原因
偏爱
2.邹忌“暮寝而思之”,使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邹忌找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为讽谏齐王埋下伏笔。
三思
整体感知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实在,确实
齐威王婴齐,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
第二段
如今的齐国,有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后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很深了。”
土地,方圆
没有谁
受蒙蔽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大声朗读课文第2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以切身经历为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思
王之蔽甚矣
整体感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过失,并传到我耳朵的,得下等奖赏。”
指责讥刺
当面指责
公共场合
使......听到
第三段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有时偶而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门前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常常,不时。
间或,偶尔
满一年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朝拜
4.齐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上书谏寡人
中赏
谤讥于市朝
下赏
面刺寡人之过
上赏
门庭若市
无可进者
时时而间进
齐王广开言路 ,悬赏求谏。
战胜于朝廷
三赏
三变
整体感知
5.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课文内容小结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史书《 》。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2.给划线字注音
1) 时时而间进( ) 2)期年之后( )
3.判断下列读音停顿的正误。
(1)邹忌/修八尺/ 有余 ( )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王之蔽/甚矣!( )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5)今齐/地方千里 ( )
国别
战国策
西汉
刘向
jiàn
jī
×
×
√
×
√
随堂练习
C
5.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区域、地区
古:土地方圆
4.说说加横线词的古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