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了解中国传统史家笔法即“春秋笔法”,看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品析人物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中国传统士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六、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何以战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肉食者鄙”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战前准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主动请战的爱国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七、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1)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远谋
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从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八、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九、随堂练习
1.默写。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___________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空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_______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_____,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______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__________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_________和军事上的_________,说明必须_________,运用正确的__________,并掌握________,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比较阅读。
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②,而原请降。
〔注释〕①原: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济源北。②孟门:原国地名,在原城附近。
(1)下面句子画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乃入见 乃去之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2)翻译句子。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不可失信。
(3)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此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
十、作业布置
读了这则短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长勺之战及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印象深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300字左右。
【课后导练】
阅读【甲】《曹刿论战》和【乙】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参与
(2)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3)必以信 信: 实情
(4)必以情断之 之: 代指“狱”,案件
(5)智虽弗及 及: 到,达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在此地设有埋伏。
(3)是则可矣。
这(样)就可以了。
3.填空。
(1)【甲】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曹刿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什么
将鼓 将驰 未可 可矣
(2)【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对话(或:语言)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衬托(或:对比) 。
【解析】这两篇短文主要是记言的,通过人物的对答来表现人物性格,所以第一空应填“对话”或“语言”。此外,【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鲁钝反衬出曹刿的机敏。所以第二空应填“衬托”或“对比”。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
5.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
【乙】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如能在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会达到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了解中国传统史家笔法即“春秋笔法”,看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品析人物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中国传统士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六、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
七、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
政治上:
军事上: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物形象_________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八、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记一记)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九、随堂练习
1.默写。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___________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空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_______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_____,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______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__________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_________和军事上的_________,说明必须_________,运用正确的__________,并掌握________,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比较阅读。
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②,而原请降。
〔注释〕①原: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济源北。②孟门:原国地名,在原城附近。
(1)下面句子画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乃入见 乃去之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2)翻译句子。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3)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此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是( )。
十、作业布置
读了这则短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长勺之战及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印象深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300字左右。
【课后导练】
阅读【甲】《曹刿论战》和【乙】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遍 遍:
(3)必以信 信:
(4)必以情断之 之:
(5)智虽弗及 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是则可矣。
3.填空。
(1)【甲】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曹刿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什么
(2)【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5.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