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5: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
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吧。
二、预习交流
1.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时代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思考: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明确: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3.文题解读。
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明确: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三、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节奏和语气)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语气)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语气)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议论”语气)
(4)夫大国,对测也,惧有伏焉。(“解说”语气)
四、解读课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PPT)
2.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①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③必以信:信,实情。④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⑤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⑥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⑦既克:克,战胜。⑧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⑧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①间: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②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③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④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
⑤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⑥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5)省略成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③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6)成语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③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五、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你简要地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课文讲了一个叫曹刿的人协助鲁庄公用策略战胜齐国的故事。
2.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4.文题是《曹刿论战》,你觉得“题眼”是什么?能否就课文内容谈谈全文如何紧扣这个题眼来写的?
明确:题眼是“曹刿论战”的“论”字。论,即谈论、议论。
全文紧扣“论”字展开齐鲁“长勺之战”全过程,突出曹刿的“言论”(对话与言谈)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
其中,第一段写战前之“论”,第二段写战时之“论”,第三段写战后之“论”。全文以“论”为中心,却是一篇记叙文。
5.能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吗?
明确:不能。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 “论” “谋” 上。
六、随堂练习
1.下列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guì)  遂逐其师(suì)   下视其辙(zhé)
B.登轼(shì) 彼竭我盈(yíng) 一鼓作气(zuò)
C.旗糜(mǐ) 弗敢专也(fú) 夫大国(fū)
D.玉帛(bó) 又何间焉(jiàn) 小惠未遍(biàn)
【解析】C项中,“糜”应为“靡” ,“夫”应读fú。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小惠未遍 ( )
(2)必以情 ( )
(3)忠之属也 ( )
(4)齐师败绩 ( )
(5)既克,公问其故 ( )
(6)夫大国,难测也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