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默读第一段,此段涉及到哪些人和事?
明确:人物:曹刿、其乡人、肉食者(指有权位的人)及鲁庄公。
曹刿身份:从“其乡人曰”和“肉食者鄙”可知,他是普通百姓。
事件:
(1)战争时间:十年春。
(2)战争性质:齐师伐我。“伐”:齐国是侵略者,鲁国是防御者。“我”:鲁国史官撰写的,故称“我”,即“我国”“我们鲁国”。
(3)曹刿与“其乡人”、鲁庄公的对话。
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5.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何以战
6.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肉食者鄙”
7.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其鄙一。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其鄙二。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主动请战的爱国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第二段交代了战斗时的哪些情况?曹刿战时之“论”的内容及用意何在。
明确:(1)地点:鲁国长勺。
(2)双方:齐师、我师。
(3)过程:两“未可”,两“可矣”。
(4)结果:齐师败绩。
此段写曹刿战时“论”战术,主要突出其高超的指挥才能,即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因此大败齐师。
2.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3.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4.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说一说曹刿战术的正确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选择了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6.在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可能会有诱敌、埋伏之事。
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三、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
曹刿形象:
明确:远谋
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从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政治见识短浅;军事上轻率、无知。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3.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选择了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照应了题目“论战”。也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4.请简要总结一下本文语言描写的作用。
明确: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个战争过程紧扣“论”字,在人物对话和言谈的语言描写中,巧妙衔接过渡,最终完成。如由“其乡人”的劝阻,写曹刿决意拜见鲁庄公的原因;由“何以战”展开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战前之“论”;由“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战时之“论”;由“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引出战后之“论”。
(2)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灵魂:“肉食者”之“鄙”,与曹刿之爱国与“远谋”——卓越的战略思想、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到的战略见解,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并在对比中实现的;
(3)合理选材与剪裁:以人物语言描写为重点,凡是能突出曹刿“远谋”的材料则取之,否则舍弃。因此,在选材上,战前与战后详写,而战斗过程却略写;在剪裁上,以曹刿的言论为重点。取舍合理,详略得当。
5.比较《左传》与《春秋》经文,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请联系“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及左丘明的生活年代,大胆推测,左丘明是如何根据区区13字写成一篇反映“长勺之战”全过程的历史文本的?
《春秋》:“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明确:《经》文只有13个字,而《传》文却是一篇222个字的完整文章。可见《春秋》记事过简,如同“新闻标题”,而《左传》则较详,如同“新闻报道”。《左传》与《春秋》互为表里,相待而成,被称为《左氏春秋》。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拓展迁移
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六、随堂练习
1.默写。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___________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空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_______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_____,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______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__________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_________和军事上的_________,说明必须_________,运用正确的__________,并掌握________,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比较阅读。
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②,而原请降。
〔注释〕①原: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济源北。②孟门:原国地名,在原城附近。
(1)下面句子画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乃入见 乃去之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2)翻译句子。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不可失信。
(3)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此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
七、作业布置
读了这则短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长勺之战及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印象深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