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6:3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食物的口味,南北差异是________的话题,就连在小小的吃面问题上,双方也很难达成共识。在南方,面是精巧而细腻的吃食,而在面食重镇西北,如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面是一门共通的语言。不同于南方面食的________,西北面食显得豪迈而粗犷。西北五省的面食各有各的特色,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出,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在异乡漂泊的南方人,或许会想念苏式面、竹升面,而对于在外奔波的西北人来说,大盘鸡拌面、羊肉面、兰州牛肉面就是他们的念想。
他们先是在路边停好大车,之后拎着大大的保温杯,一路小跑,找个椅子坐定。风尘仆仆的他们通常不看菜单,直接高呼暗号:“来个拌面!”老板们对此已______,不一会儿,大盘鸡拌面就被端上了桌台。硕大的碗里,演绎着鸡块与面条交相辉映的乐曲,鸡肉鲜嫩,宽面爽滑。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__________。对于为生活奔走的西北人来说,吸溜上这一碗面,就是一份宽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亘古不变  精致  了然于心  恰到好处
B.颠扑不破  精致  心知肚明  恰如其分
C.亘古不变  精湛  了然于心  恰如其分
D.颠扑不破  精湛  心知肚明  恰到好处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B.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C.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D.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硕大的碗里,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国家好, ①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② ,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在人生选择上,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到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 ③ ;在政策保障上,从全面构筑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到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可以说,( )。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群进步的青年
B.这个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群青年在不懈努力成长
C.中国青年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健康成长
D.这个伟大时代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馈赠和丰富滋养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这首词系苏轼任杭州通判,途经富春江七里濑时所作。②严陵:曾力助刘秀起兵。刘秀称帝后,他拒官隐居,终日垂钓富春江上。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叶轻舟既见证经历,又体现心境,词人借小舟轻行水上写内心轻松愉悦,与“轻舟已过万重山”异曲同工。
B.上阕紧扣题目中的 “过”字,通过视角的转换,于景物的变化中,传达出词人丰富的主观感受。
C.下阕“算当年、 虚老严陵”,表达了词人对严陵的推崇,希望自己像他一样摆脱世俗羁绊,超然世外。
D.本词意象活泼灵动,意境丰盈深邃,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寄托了作者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7.这首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
冯骥才
我今年75岁了,人的年龄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往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下一个季节。你还觉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龄上你已经是老年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自己,我们要活得明白。
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总结自己。
我的文学,我所写的这几百万字究竟怎样?五年前,我在北京办了一个展览,叫作“四驾马车”,它是我从事的四个方面的工作: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我说,不是四匹马拉着我,是我拉着四驾马车。这四驾马车,哪一驾马车我到今天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走进了我的生命,我放不开。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
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
我必须要去一趟麦积山,但是我走到彬县的唐代大佛寺,去年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我发现一个问题,高的台阶我上不去了。我的同行者说,冯骥才,照这么看,麦积山你绝对上不去。
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
所以我这两年写了四部非虚构的作品,包括我写韩美林的一部口述史。我还写了一部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一部小说《俗世奇人·贰》,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媒体说了,冯骥才转型了,调头回到了文学。是不是我真要回到文学了?我不知道。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
文化遗产抢救不是冯骥才一个人做的,是我们一代人做的。我们在90年代抢救天津地方的城市文化;进入新世纪初,我们这一批学者发誓要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盘清家底的普查。
这第一批学者当时很年轻,现在都有点老了,潘鲁生、乔晓光、樊宇、曹保明、刘铁梁,这批专家都有点老了。乌丙安老师今年90岁了,他来了我很感动,我们十几年前一起爬到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2015年我邀请了这些专家,重新在后沟村聚一聚,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
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中间那块骨头。”
我们做的事情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精英文化有《四库全书》做过整理。但是,我们七千年以上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地上的创造的多彩灿烂的文化从来没做过整理。这些文化大多数我们不知道。在普查时我说过一句话:“对大地上的民间文化,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无论你是多大的一个学者,都是一样。”
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没有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只有法国人,马尔罗做文化部长的时候,他做过法国的文化普查,但不是民间文化普查,他基本是文物普查。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概念要创造,方法要创造,标准要创造,理论要创造,思想要创造,尤其是思想。
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
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
(摘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虽已75岁,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深处依然蕴藏着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他在总结自己时,颇有功成名就之感。
C.作者计划走丝绸之路,探索异域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
D.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渐退,于是招聚曾经共事的朋友,为要找回初心。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话题,第二段进一步延伸,强调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定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流畅,娓娓道来,不刻意雕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作者在文章中两次引用自己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特定的立场和观点,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化了文章主题。
D. 文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冯骥才先生的演讲能给当下知识分子以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郑清之字德源,初字文叔。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帝问外人因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①,故俭德难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②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③误者悉蠲④之,全活甚众。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氵义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
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选自《宋史·郑清之传》,有删改)
【注】 ①宁考:亡父宁宗。②舄:鞋。③:同“挂”。
④蠲:除去,免除。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B.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C.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D.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
B.教授,学官名。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北宋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清之年少时就能写文章,受到楼钥赏识,调任峡州教授之后,向统帅赵方汇报事情,赵方置办酒席款待他,并准备将两个儿子托付给他。
B.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教授之职,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崇政殿说书,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受到皇上的嘉许。
C.郑清之依法处理了盐商违法之事后,并依次废去长江沿岸很重的船税,还建议朝廷补偿应当归属各部门的钱,获得了朝廷同意。
D.郑清之不喜欢立异。他先后挽留汤巾、举荐徐清叟这些冒犯过他的人和他一起共事,并向皇上建议让赵葵担任右丞相。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
(2)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222练)
【基础训练】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颠扑不破:意思是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修饰“话题”,强调话题延续时间久,选用“亘古不变”。
精致:精巧细致。精湛:精深。修饰“南方面食”,与“豪迈而粗犷”对应,突出南方面食的精巧特点,选用“精致”。
了然于心:指心里十分清楚明白。心知肚明:心里很明白,形容心中有数。语境讲老板们对食客的了解,选用“了然于心”。
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恰如其分:指说话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修饰“配合”,用于“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强调“合适”,选用“恰到好处”。
故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都是“它们”,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把“不仅”放在“它们”后面。
二是成分赘余,“不仅……而且更”使用不当,“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出”“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之间为递进关系,用“不仅……而且”即可,去掉“更”。
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3.①强调重点不同:原句强调食材的可口,易于调动读者的联想;改句突出“乐曲”,只是强调食材的搭配合宜。②衔接效果不同:原句食材的描述,与下文内容衔接更为紧密;改句的落脚点“乐曲”与下文衔接不够严密。③句式选择不同:原句长短结合,表意灵活明快,有参差错落的节奏感;改句为长单句,节奏舒缓,缺乏生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强调“鸡肉鲜嫩,宽面爽滑”,突出食材的美味可口。改句侧重点在“乐曲”上,“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强调“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之间搭配协调,强调搭配的合宜。
衔接效果不同。根据后面“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分析,“鸡肉鲜嫩,宽面爽滑”放在后面,与后文衔接更恰当,表达更顺畅。改句后面为“乐曲”,与后文不衔接。
句式不同。原句“硕大的碗里”“鸡肉鲜嫩”“宽面爽滑”为短句,“演绎着鸡块与面条交相辉映的乐曲”为长句,长短句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改句“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为长句,结构虽然紧次,但表达较原句缺乏生气。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从几个重点阐述了这个时代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更利于青年人的成长,这个时代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这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括号里文字应是承接句、总结句、主题句,主语为“时代”,排除C项;AB项不合主题。
5.①青年才会好 ②在物质条件上 ③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上句“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说的是时代和青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家好”是青年好的前提条件,可填:青年才会好。第②处,根据分号后的“在人生选择上,从……到……”可知,此处句式应与其相同,“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这是讲物质条件,可填:在物质条件上。第③处,此处与“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为并列关系,故句式应相同,“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是说人生舞台更广阔,可填: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6.(3分)C
7. (6分)
①运用叠词。如“重重”“曲曲”,音韵和谐,写由了群中连绵之美。
②炼字精准,如“翻”“点”,“长”“乱”“青”等,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③善用修辞。如比喻“鱼翻藻鉴”“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生动形象;如排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句式整齐,气韵贯通。(分析对偶也可)
④语言整体风格清新明快,简洁凝练。
(每答出一条2分)
【综合训练】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可知,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并不那么准确。C.“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说法有误。根据后文“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可知,作者写上不去台阶并不是为了说明停止计划走丝绸之路,而是为了说明自己将实地研究更多地转换成写作实践。D.“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渐退”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以及文章结尾“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可知,作者的激情并未渐退。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说法有误。原文中涉及地域特色较多的是“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犍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但作者写这些一方面只是列举了地名,并没有具体描绘不同的地域风物;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文自己在方向上的转变。
3.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卒章显志,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①文章的标题是“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因此作者在全文结尾描述同样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能照应标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由倒数第二段“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可知,表达了自己想要一直为文化遗产和文学奋斗下去的信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以言简意赅的“我还有理想”结束,则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③由“我还有梦想”可知,说明作者虽然老骥伏枥,却仍志在千里。“梦想”一词,引发读者思考作者有什么梦想,还会为梦想做些什么,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梦想的思考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4.①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②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③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二段“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中的“纯粹”“洁身自好”“理想”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
根据原文倒数第三段“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中的“创造”这一关键词及作者在前后文描述的相关经历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
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中的“支持我们的是思想”可知,知识分子要有思想;根据“先觉、先倡、先行”“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5.【答案】 D
【解析】 应注意画波浪线部分出现的人名等关键词,如“赵方”“清之”,判断其在句中所作成分。第一个“清之”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方掖清之无答拜”意思完整,其前应断开。故选D。
6.【答案】 C
【解析】 “十一月为丁酉月”错,应该是指“十一月丁酉日”。
7.【答案】 B
【解析】 “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不当,原文是“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
8.
【答案】(1)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我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关键词:“故事”“易”“致”)
(2)各路盐务多有亏欠,负责这件事的人倾家荡产来偿还,郑清之审核了其中的犯法者追究处治。(关键词:“诸”“破家”“犯科”)
【参考译文】
郑清之,字德源,初字文叔。少年时跟从楼昉学习,能写文章,楼钥十分赞赏他。嘉泰二年,他进入太学。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峡州教授。统帅赵方处事严肃稳重,不轻易赞许人,郑清之去他那里汇报事情,他给郑清之置办酒席,让他的儿子赵范、赵葵出来拜见,赵方扶着郑清之不让他回拜,并说:“他日希望能照顾我的两个儿子。”湖北茶商群集暴横,郑清之向总领何炳建议说:“这些人很精悍,应该登记当兵,紧急时可使用。”何炳马上下达招募他们的命令,响应的人云集而来,号称“茶商军”,后来多次依赖这支军队起作用。
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皇上询问为什么外人对子库进献丝织鞋有谤议,郑清之说:“宫中穿的用的都十分讲究新的、干净的。”皇上说:“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我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郑清之上奏说:“孝宗继承高宗,所以节俭的美德容易表现出来,陛下继承宁宗,所以节俭的美德难以显现出来。宁宗供给养活自己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涤,皮鞋多次补缀,现在想使节俭的美德闻名于世,必须超过宁宗才行。”理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各路盐务多有亏欠,负责这件事的人倾家荡产来偿还,郑清之审核了其中的犯法者追究处治,有过失及受牵连的人都被免去了罪责,保全救活很多人。长江沿岸按船只征收的赋税一向很重,郑清之一项一项停免,如池州的雁氵义有大法场这样的税目,这部分钱分别归属各司掌管,郑清之上奏请求废除它连带渔利的部分,他们的收入一般是公家的好几倍,理当分别管理的部门从朝廷偿还它们。批复下来,郑清之正与客人饮酒,他举杯说:“今天饮这个酒特别痛快。”
十一月丁酉日,退朝后郑清之得了寒病,病势很重,他仍然因为天没下雪而担忧。一会天降大雪,他起身说:“百官庆贺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兴。”他命令人把雪捧到床前来看。郑清之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他不停地上奏,皇上授予他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任醴泉观使,晋封为齐国公后退休。郑清之去世,遗表送到朝廷,皇上十分震惊,追悼他,停止朝政三天,特赠给他尚书令的官职,追封他为魏郡王,赐给他的谥号是“忠定”。
郑清之不喜欢立异,汤巾曾经因谈论政事时冒犯郑清之,等到郑清之再次做丞相,汤巾请求离职,郑清之说:“自己想做君子,那么让谁做小人呢?”极力挽留汤巾。徐清叟曾经一一论述郑清之,于是郑清之举荐徐清叟和他共同处理政事。赵葵带领军队一年多,请求离职,皇上还没有合适的地方安置他,郑清之说:“不让他做丞相不足以酬报他的功劳,难道陛下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一定不会因为赵葵的到来就立刻引退,我愿意做左丞相,让赵葵做右丞相。”皇上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然而最终赵葵却没有上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