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宁夏彭阳退耕还林,自然回报满山桃花!
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红阳村晾晒稻谷
1
2
结合区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说明耕地资源特点和成因。
运用图表材料, 评价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必备干货
解 读 课 标
3
通过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说明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
①绝对量大,人均不足②整体质量欠佳③空间不平衡,水土配置欠佳④后备少、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①确保耕地数量②提高耕地质量③防止耕地污染④提高耕种积极性⑤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目 录
01 02
03
我国土壤分布;乌克兰黑土;江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紫色土、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南沙蔬菜种植;冻土消融;耕地保护;重庆三县耕地撂荒;免耕播种意义;科尔沁沙地;华北东部土壤次生盐碱化及措施;华北西部斜缓平原高产稳产田及低湿易涝地治理;水土流失影响和治理的意义;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春季草原放牧好处;库布齐沙漠开发、植被保护和地下水丰富;农业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粮食安全压力和解决措
微专题:知识拓展
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200-300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海滨地区。
2.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以海滨滩涂地区为例。 ①有利:固岸护堤,减少海水对海岸侵蚀;促淤保滩,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淡水资源。 ②不利: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自净能力下降。
以干旱地区盐碱地为例。 ①有利:改良盐碱地,缓解土地荒漠化;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增加降水和云量。 ②不利:加剧水资源短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
3.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资源;增加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进口,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海水稻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提高国家粮食品质。
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 下表反映我国不同雨量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1. 1990—2010 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A. 由中温带移向暖温带 B. 由半湿润区移向湿润区
C. 由半干旱区移向半湿润区 D. 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
2. 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化 B.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C.农业技术进步 D.交通运输网络发展
3. 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A.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B. 更有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C. 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D. 增加了台风、 洪涝的灾害风险
讲练结合
解析:1.降水≥800mm 为亚热带地区, 降水 400—800mm 为暖温带地区, 粮食生产重心是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转移。2. 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 珠三角成为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 由于种粮效益低, 大量粮田转为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 再加上外向型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 粮食种植面积锐减。 3.北方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 人均耕地多, 易产生规模效益, 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1. D 2. B 3. A
(一)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公顷,居世界第四,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1.4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排在世界120位以后。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2017年,我国粮食进口1.3亿吨,粮食自给率82.3%。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27页)
我国耕地资源的“增与减”
长期以来,由于建设占用、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原因,我国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加之人口不断增加,致使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近年来,我国通过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整理等方式,耕地面积又发生了一些变化。2015年,全国原有耕地减少30.17万公顷,新增加耕地24.23万公顷,净减少耕地5.94万公顷。
阅 读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27、28页)
1.从耕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从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占比高于俄罗斯,低于美国和印度。读图2—4,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上找出耕地占比超过30%的区域,说一说这些区域有哪些共同点。
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乌克兰、匈牙利、捷克、德国、法国、罗马尼亚、尼日利亚。
大多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平原面积广阔,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农业历史悠久。
活 动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27、28页)
(2)根据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耕地资源总量及其占比情况,议一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饮食习惯、经济水平。
2.咨询亲友或亲自调查一下家乡耕地增减的情况,结合实例,分析其增加的原因。
活 动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 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 通过对 2016 年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县和武隆县以及重庆东北部的巫山县等 3 个县的 12 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调查发现, 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耕地撂荒情况严重。巫山县、 酉阳县和武隆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 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脆弱, 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 下图分别为巫山县、 酉阳县和武隆县分布示意图和四川盆地东部地貌景观图。
(1)分析三县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季风气候区,湿热多雨,流水作用强。
(2)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三县耕地撂荒的原因。耕地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耕地地块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 不利于耕作; 多喀斯特地貌, 耕地土壤肥力低。
讲练结合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 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 3 个县的 12 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调查发现, 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耕地撂荒情况严重。巫山县、 酉阳县和武隆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 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脆弱, 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
(3)说明三县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有利影响: 耕地撂荒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不利影响: 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 粮食收入大大降低。
(4)为缓解三县的耕地撂荒现象, 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如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
讲练结合
(二)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级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耕地分别划定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2015年,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质量总体偏低。
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如目前全国土壤有机物含量平均水平已经下降到1.0%左右,其中低于0.6%的占14%以上,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耕地2.5%~4%的水平。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此外,我国尽管实行了国家统筹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往往是“占优补差,补不抵占”,即使实现耕地总量平衡,仍隐藏着优质耕地流失、劣质耕地增加而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29页)
土 壤 污 染
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三废”,以及农业生产投入的农药、化肥、农膜等,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南方地区的土壤污染比北方严重,主要为无机物污染,其中镉、镍、砷等重金属污染相对突出。2016 年,国家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
阅 读
(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的地区,集中了全国 80% 以上的耕地。以昆山—祁连山—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 4/5,耕地不到全国耕地总量的 2/5,水田面积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 90% 以上;而北方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5 和 3/5,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
2017 年 9 月 20 日 ,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体完成。 全国落实保护面积 15.50 亿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划定面积的 48%;坡度 15 度以下占划定面积的 88%;城市周边划定 9740 万亩, 通过优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
1.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
A.摸清耕地分布家底 B.保障国家粮食安 C.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D.统筹我国城乡规划
2. 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
A.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B.限制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C.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D.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3. 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可能位于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解析 :1.摸清耕地资源分布可通过科技方法测算,统筹我国城乡规划等无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可便于国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不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主要目的。
2.城市周边基本农田主要发展种植业,不能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农业人口迁入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受城市永久农田划定限制;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基本农田分布在郊区或乡村,与都市农业发展无关。
3.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应在我国东部平原区,南方以丘陵山地为主,基本农田面积不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均为我国重要的平原农田区,北方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 西北地区,农田少,以草原荒漠为主,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小;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基本农田面积小。 1. B 2. C 3. B
讲练结合
(四)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013年,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连片的明显减少(仅94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
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裸地占8.0%,其他占68%。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2017年的6.62亿吨,较好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问题。
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 2014 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1. 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 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 与安徽省相比, 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 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3.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讲练结合
1、稻谷供需结余长江中游区与淮河下游区为正值,说明是稻谷余粮区; 黄河下游区与珠江下游区为负值,黄河下游区主要种植小麦,人口密集, 稻谷一直难有结余; 珠江下游区之前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 曾是商品粮基地,近些年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快, 占耕地多, 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需求增大等, 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
2、黑龙江平原广阔,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丰富, 稻谷供需盈余量大; 安徽人口密度较大,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较少。 安徽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较多,纬度较低, 热量丰富, 复种指数较高; 两地淡水资源都丰富。
3、我国南方稻谷需求量大,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大量稻谷南运,运输成本上升, 流通效率降低; 北方高温期较短, 利于粮食储存。答案: C A B
(一)确保耕地数量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
耕地补偿制度: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
其他: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33页)
活 动
垦殖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垦殖指数是不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垦殖指数高,说明该地区的耕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不一定就是合理,如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林、牧业地区,过多的开发,会破坏土地资源。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区域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动力和科技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应当因地制宜的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因此,复种指数、垦殖指数,并不是越高越好。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复种指数是否越高越好,为什么
(二)提高耕地质量
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
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三)防止耕地污染
耕地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四)提高耕种积极性
我国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性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低,扩大粮食再生产动力不足,农村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需要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34页)
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部门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用于指导农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例如,在大型农机上接收卫星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出土壤和农作物的详细信息,再确定播种、施肥和用药的数量,这样可以节省10%的肥料和20%以上的农药。
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确定病虫害发生的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合理防治提供决策支持。一部分害虫属于迁飞类害虫,利用GNSS的位置实时回传功能,以确定害虫迁飞的路径,再进行精准施药。
阅 读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35页)
活 动
1. 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历史上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北移。
(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
主要原因。
(2)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35页)
活 动
2.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有人认为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是降低粮食消费总量;二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扩大粮食进口。其中,降低粮食消费总量,可通过控制人口或维持较低的粮食消费水平来实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从高产稳产、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田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生产技术来实现。
(1)上述三条途径,你认为哪一条最为可取?说出你的理由。
(2)对你的家乡进行调查,看当地粮食是否能够自给,如果不能,有哪些好的解决措施?
(3)国家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粮食安全战略。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微 专 题
知 识 拓 展
微 专 题
我国土壤空间分布
0 1
地处东欧平原南部,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开阔,侵蚀作用弱。
微 专 题
乌克兰黑土
0 2
江南丘陵红壤:
(1)特点:酸性强,有机质含量少,土质粘重,低产土壤。分布有适应酸性土壤的茶树、油茶、杉木和马尾松。
(2)改良措施:可通过掺熟石灰、沙子改良酸性和土壤结构,施绿肥改良贫瘠。
四川盆地紫色土
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矿质养分丰富,肥力较高,适合农业生产。
微 专 题
江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紫色土
0 3
当地农民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水稻土,耕作土壤,蓄水保温,透气性能好,单产高。
微 专 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
0 4
(1)有利条件:光热充足,随种随收;受人类影响小,污染少,绿色有机。
(2)不利条件:气温过高,湿度过大,多台风暴雨,不利于蔬菜生长;土壤有机质少,松散、黏合性差,盐碱化严重,不利于作物成活和生长;灌溉淡水缺乏。
微 专 题
南沙群岛蔬菜种植
0 5
(1)土壤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释放到空气中,加剧全球变暖。
(2)地表下沉,影响地表交通和建筑;土壤水分下渗,地表径流减少,植被退化。
微 专 题
冻土消融
0 6
(1)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提高耕地质量: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加大农田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推进农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3)防止耕地污染: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
微 专 题
耕地资源保护
0 7
垦殖指数: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复种指数: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受区域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动力和科技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应因地制宜的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潜力。
(1)耕地角度:耕地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耕地地块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不利于耕作;多喀斯特地貌,耕地土壤肥力低。
(2)有利影响:耕地撂荒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
不利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收入大大降低。
(3)建议: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
微 专 题
重庆三县耕地撂荒
0 8
减少风力和流水侵蚀,增强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倒伏性能;减少地膜使用,节约时间,增加效益。
微 专 题
免耕播种的意义
0 9
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古土壤,表明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时期。
(1)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影响:加剧沙尘暴灾害,局地气候变差;流域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积严重; 农、牧业承载能力下降,威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等。
(2)启示: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微 专 题
科尔沁沙地
10
(1)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2)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海水倒灌会产生次生盐碱化。
微 专 题
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11 9
(1) 成因: ①春季和秋季干旱,蒸发旺盛,致使土壤中盐分向地表集聚。②土壤疏松,土壤水分容易蒸发。③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水易从土壤孔隙蒸发,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④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扩大盐碱地面积。
(2)水盐运动 春季积盐:春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夏季淋盐:夏季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秋季积盐:秋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冬季: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微 专 题
华北平原东部土壤次生盐碱化及措施
12
(3)治理措施 : ①采用覆盖等措施减少蒸发,抑制盐分上泛。②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完善排灌系统,使土体脱盐。③种植耐盐植物,营造防护林网,改善生态环境。
微 专 题
华北平原东部土壤次生盐碱化及措施
12
(1)土壤矿物养分多,较肥沃;地下水质好,便于排水,土壤不易出现盐碱化。
三十七、低湿易涝地治理
(2)华北平原:鱼塘---台田模式;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微 专 题
华北平原西部斜缓平原多高产稳产田和低湿易涝地治理
13
(1)直接后果:是破坏当地土地资源。例如流域源头和上游植被遭破坏,使得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当地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旱涝频发,风沙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恶化;土壤贫瘠,农业减产。
(2)长远来看:下游河道、水库和港口淤积,缩短通航里程,降低水库容量,缩短水库寿命;河床抬升,泄洪不畅,易发涝灾;河流附近地下水位抬升,盐渍化严重。
微 专 题
水土流失影响
14 9==
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微 专 题
水土流失治理的意义
15
(1)地膜覆盖:冬春提高土温,防止冻害;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营养(防止日晒雨淋和水土流失,微生物活跃);减少水分蒸发,保水;提高光照强度,促进光合作用(小水珠和薄膜增加放射光照强度);防止土壤盐渍化(水盐运动的方向是向下的);抑制杂草生长;防风。
(2)秸秆覆盖对春小麦的改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减少土壤侵蚀;保留冬季积雪,减少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温度,减轻春季冻害;抑制土壤盐碱化;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微 专 题
地膜覆盖、秸秆覆盖
16
(1)牲畜吃掉易燃枯草,减少火灾危害。(2)粪便增加土壤肥力,利于夏季草类生长。(3)减少人工牧草使用,增加经济效益。
微 专 题
春季草原放牧的好处
17
(1)风能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风速,减弱风力侵蚀,从而保护植被。
(2)太阳能开发: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成活。
(3)地下水丰富: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北部紧邻黄河,地势较为平坦,得到黄河水的补给。
微 专 题
库布齐沙漠开发、植被保护和地下水
18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
(1)干旱半干旱地区:① 全球变暖,超载过牧,盲目开垦,鼠害严重,造成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草原生态环境恶化;②牲畜品质退化,病害多发;③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
(2)山地、丘陵、黄土地貌区:毁林开荒造成:植被遭破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当地农业减产,河水含沙量增加,下游河床淤塞,洪涝灾害加剧,河口三角洲增速加快,渔业增产。
(3)环境问题: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农产品、土壤、大气、水体污染严重。
(4)农村问题:① 农业科技水平低。②农业服务体系薄弱。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④农业产业结构单一。⑤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⑥农产品商品率低,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农村贫困严重。⑦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矛盾,土地撂荒严重。⑧ 城镇化滞后。
微 专 题
农业问题
19
(1)生态环境:加强灾害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山地、丘陵、黄土地貌区:封山育林,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发展旅游业和山区特色经济,提高农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3)干旱半干旱地区:开辟水源(适当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海水淡化);节约用水,实施阶梯水价,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发展喷灌、滴灌技术);合理灌溉,排灌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修建防渗灌渠;合理分配水资源,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既考虑上中游开发,又顾及下游生态环境)。
(4)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和种植饲料,规定合理载畜量,定居轮牧,实行草场有偿使用承包制度。
微 专 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
20
(5)农村:①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加强对农业(牲畜)病害研究。②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⑤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长生产链,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⑦完善交通,发展冷藏和保鲜技术,拓宽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⑧发展农业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发展区域优势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⑨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
微 专 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
20
内蒙古查干淖尔镇
牛业专业合作社
粮食安全压力: (1)人口快速增长,饮食结构改善, 粮食需求巨大,差额为两亿五千多万吨左右。(2)资源环境问题:①农业缺水。②耕地减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耕地锐减,质量下降,优减劣增。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④灾害频繁:洪涝、 干旱、 蝗灾等。(3)粮食生产投入不足, 种粮效益低, 产粮区经济条件差, 粮农缺乏积极性。(4)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产条件、 经营方式、 粮食转化程度、 区域供需矛盾、 贮存和流通安全等存在问题。
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措施:①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改造中低产田,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秸秆还田、测土配方、轮作休耕、换土、深翻,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②发展农业科技,加大生产资料投入,提高单产 、粮食生产效益和粮食转化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③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适度进口。④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⑤加强节粮建设,倡导适度消费。
微 专 题
我国粮食安全压力和解决措施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