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7: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 150分
试卷说明:
本卷共六大题,22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I卷(共32分)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______, _________”的结论。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__”。
(6)“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________, _________。”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
(7)陆游《书愤》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2. 下列词语中,所有字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浊淖(nào) 温蠖(huò) 膏腴(yú) 哗(huá)众取宠
B. 胡诌(zōu) 滋垢(gòu) 藩篱(fán) 谆谆(zhūn)告诫
C. 炮制(páo) 逡巡(qūn) 仇雠(chóu) 拳拳服膺(yīng)
D. 恫吓(tòng) 愠(yūn)火 蝉蜕(tuì) 曲学阿(ē)世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假装 虞常果引张胜 引:引导
B.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究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劾:弹劾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其所以失之者
C.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欲因此时降武
D. 大破楚师于丹、淅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 下列加点字词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身客死于秦 ③杖汉节牧羊 ④单于壮其节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函梁君臣之首⑧羝乳乃得归
A.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B. 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D. ①/②⑤/③⑦⑧/④/⑥
6. 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外欺于张仪 ②举贤以自佐 ③为降虏于蛮夷 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⑤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何以汝为见 ⑦见犯乃死,重负国 ⑧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⑨此不知人之祸也
A. ①⑥⑦/②/③⑤⑧/④⑨
B. 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
C. ①③⑤/②/④⑥⑨/⑦⑧
D. ①③⑤⑥/②/④⑨/⑦⑧
7.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史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牢,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时,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 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 “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第II卷(共118分)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9分)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8.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 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 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
D. 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9. 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 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 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 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让作者具有了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10. 结合材料内容,下面例子不符合“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
B. “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C. “我手写我心。”-胡适
D. “艺术是谎言但它述说真理”-沈语冰
11. 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
12. 三则材料都说“修辞立其诚”,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河南”,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则指黄河以北。
B. 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 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
D. 戎狄,西戎和北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 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 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 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7-18题。(9分)
赠裴十四①
李白
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③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③《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yuán)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白鼋,白色的大鳖。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由此可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 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 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担忧。
D. 本诗一改赠别诗抒写离情别绪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对友人的形象和品格的刻画上。
18. 同样写黄河,请比较本诗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异同。(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9-21小题
____①____,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____②____,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权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书中得到益处的。
鲁迅主张“自己有主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选择、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他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他还强调读书必须要联系实际,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所以思索不仅需要内心反省活动,而且需要以社会现实自己细心观察,旨在用自己的眼睛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为目的。这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____③ ____。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 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2分)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六.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福建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福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4)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5)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6)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7)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2. C(A. 浊-濯 B. zōu-zhōu、fán-fān D. tòng-dòng 愠-煴)
3. B(A. 引:牵扯C爱:吝惜 D. 劾:判决)
4. C(C项,介词,趁;A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B项第一个“其”作副词,表祈使语气,第二个“其”作代词,指庄宗;D项都介连词,在/与、和、同)
5. D(①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②⑤客:名词做状语,像客人一样;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③⑦⑧杖:名词作动词,拄、执;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乳:名词作动词,生子。④壮:意动用法,认为. . . 豪壮。⑥序:名词使动用法,使. . . 有序。)
6. B(①⑤⑦被动句 ②⑥宾语前置 ③⑧状语后置句 ④⑨判断句)
7. C(“秦居凉州”不正确,应为“秦居雍州”)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8. C(“担当多少”错,纳博科夫的论述是围绕文字的担当性从原因、内容及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没有触及担当多少的问题。)
9. A (B. “只要.. . . . . 就能. . . . . . ”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强调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只是必要条件。C. “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错,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D. 颠倒了前后两者的关系,材料三“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 . . . . . 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10. D(材料一“三个一致”指的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D. 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11. 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
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
第二段,分为两层,前一层“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 . . 由于. . . . . . ”先分析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后一层“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 . . . . . 文坛就会乱象丛生”论述只讲真话的危害;
第三段,“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
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
12. ①材料一侧重从解释概念出发(1分)论证“修辞立其诚”即做到三个一致(1分)②材料二侧重从文字的担当性的角度(1分)论证“修辞立其诚”需要作者要讲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1分)③材料三从面对读者的角度(1分)论证“修辞立其诚”体现在写作应从实际出发,对所写内容进行辨别、选择和取舍(1分)。
四、古诗文阅读(29分)
13. D(“用制险塞”意为“用以控制要塞”;后一句“起临洮”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非“塞”,“塞”应该断在前一句;“逶蛇而北”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不是“山”,应该在“阳山”之后断。)
14. C(“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错误,崩,是称天子之死,皇太后等身故也可 称“崩”。)
15. C(有三处错误:“得罪赵高”在文中没有体现,而是因为“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认为“以臣愚意,不若诛之”的应该是蒙毅而非蒙恬,且态度也不是“坚执不允”,只是提出建议。)
16. (1)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皇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关键词3分:①雅:一向、平素;②阴谋:暗中谋划;③欲立之”:要译出“之”代胡亥;大意分2分:①“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以罪名赐. . . . . . 死,以罪名赐. . . . . . 自杀,以罪名赐死. . . . . . ,“罪”译为“罪名”,译为“罪行”“犯罪”不得分。)
(2)人生的祸患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
(关键词3分:①忽微:极小的事;②智勇:智勇之人或人的智慧和勇气;③所溺:立“要善于推销自己”等观点。当然也可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确立要讲诚信的观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
2. 从顾客的角度
他们未免过于迷信权威了,凡是名人喜欢的东西,便趋之若鹜,由此可确立观点:尊重权威,但不迷信;不盲从权威;不要盲目崇拜。
3. 从伯乐的角度看
伯乐事先尚没有弄清那匹马是不是“货真价实”的骏马,只为“一天的工钱”便欣然应允为马作广告,且完全听从商人的摆布,“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作为受人推崇的相马专家,这番举动不是太轻率了吗?由此可确立观点:莫要见利忘义;勿让道德失守。
商人:善于推销自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伯乐:莫要见利忘义
顾客:尊重权威,不盲从;要明辨真相
参考译文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骛,从齐国到秦国来侍奉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打赵国,夺取三十七城。秦始皇七年去世。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与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项燕。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为家世的关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秦国这时已经吞并天下,就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追赶戎族和狄族,收复了河南。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长城)起于临洮,直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风餐露宿在外驻军十多年,驻扎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重宠信蒙氏,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很贤良。蒙恬在外负责军事而蒙毅经常在朝内出谋划策,称为忠信大臣,因而即使是各位将相也不敢和他们竞争。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三十七年冬,动身出游会稽,在沙丘去世,没有公开消息,群臣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自杀。扶苏自杀后,蒙恬怀疑此事,又请求申诉。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就想释放蒙恬。赵高担心蒙氏再次显贵掌权,怨恨他们。赵高就替胡亥尽忠计议,想借此消灭蒙氏兄弟,就进言说:“我听说先帝想选拔贤能、立您做太子已经很久了,可是蒙毅进谏说'不可'。以我的愚见,不如杀了他。”胡亥听从了,就把蒙毅拘禁在代邑。此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秦始皇的灵柩回到咸阳,安葬之后,太子即位为秦二世皇帝,赵高是皇帝亲近之人,日夜毁谤中伤蒙恬,寻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子婴进谏说:“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在内使群臣失去信任,在外使战士离心离德的做法,我私下认为不可。”胡亥不听,派御史到代邑,使者了解胡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就杀死了他。二世又派遣使者到阳周,蒙恬说:“我率领三十多万士兵,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是自知必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不忘先主的恩德。”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行刑,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蒙恬深深叹息说:“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没有过失就死了呢!”过了很久,慢慢说:“我罪本该死,起自临洮,直到辽东,筑城墙挖壕堑长达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这就是我的罪过。”就吞药自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