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视频朗诵
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收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名,姓、字、号,男子20岁行“冠礼”,才有字。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因为
你们
认为
平时在家
了解
做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翻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轻率急忙的样子
夹
加到……上
接着
荒年
治理
等到
是非准则
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纵横各一里
或者
至于
等待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翻译:“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
或者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翻译:“曾点,你怎么样啊?”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同“稀”,稀疏
起
才能
同“暮”
赞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谦让
侍坐-“陪长者闲坐”,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提示: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写作特点:
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子路:
“率尔”(直率/鲁莽,老师没点名就率先回答)
“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挑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来治理,可见子路喜欢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个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人/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
“比及三年”,有目标达成的时间;“可使有勇(子路应该也是有勇、好勇之人),且知方也”,有具体的目标,让人有勇气,知是非,这是很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可见子路知道对治国之志不是随便说说,是确有壮志雄心。
侧重强国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小国家)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起子路的理想,冉有这个理想比较务实,这个“足民”着眼于让人民生活物质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让能力更卓越的人来完成礼乐教化的重任,一则说明“礼乐”非易事,二则可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品格。)
侧重富民
明确:“由也为之”“求也为之”,“为”都是“治理”的意思,二人之志看起来大小有别,但是都是要“治国”,都是宏图大志,都是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民的富足、国家的强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孔子教育的影响,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是把小我的价值实现是建立在为这个国家创造福祉的事业上的。
子路和冉有的理想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非曰能之,愿学焉”(平易谦和,不贸然就说“能做到”,而说我“愿意学”)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戴官帽、穿礼服,公西华非常具体地说出了自己想要从事的事务,他对自己的理想勾勒得非常清晰,这里要注意:可以担当小相的人,必然是对“礼”非常了解的人,而孔子正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公西华的“小”理想是对所学的践行,虽然不那么宏大,不那么了不起,但是在具体的事务中实现自己恪守的政治理想,也是非常可贵的。更何况,这或许只是公西华的谦逊呢?)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各异但是都愿意为治理国家出一份力,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回答方式异于三子。他描述自己的理想没有与政治的直接关联,而是描绘了一个有温度、有形象、有声音的“春风沂水”的和谐美好的画面。三子不是描述(撰),而他是描绘。
曾皙:“鼓瑟”(情趣高雅、爱好音乐。)
“异于三子”(卓然不群。)
“春风沂水”(无心求仕;又或许是在曾皙期待的理想社会里,他已不必求仕。)
理解一:完全无意从政,悠闲自在地乐享自然,也是一种人生啊!
(孔子包容弟子的每一种理想,即便不愿从政,能够在这美好的春日享有这样的闲适自在,有何不可呢?别说你曾皙,我孔子也想要一起去呢,这样的生气勃勃、无忧无虑的日子,对于我这个奔波半生的老人来说,也相当有吸引力啊!)
理解二:如此惬意的春游情形是曾皙对天下太平、民风淳厚的期许!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祈雨的舞雩台上不必祈雨,而是大人孩子结伴而行,洗澡之后吹吹风,唱着歌开开心心回家去,可知风调雨顺,一切如意。太平盛世,人民富足,天下安定,人们才都能获得自如惬意的生活啊,曾皙是把和谐美好的盛世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三位同学其实是怀着同样的济世之心的!至于实现这理想的日子里是不是我曾皙大展身手的结果没那么重要,我要这盛世太平,愿为这结果能做些什么都好啊!有我无我,都无妨啊!)
孔子的“志”是什么?
古语“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他思考的是百姓的疾苦。
而曾皙讲的这个场景,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获得了孔子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这篇文章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谈话内容,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通过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主张。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