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1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编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 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 馒头块+2毫升唾液
处理方式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37℃水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
实验现象 不变蓝 变蓝 部分变蓝
A. 为缩短实验时间,可将水浴温度调至100℃
B. 水浴10分钟是因为唾液对淀粉的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
C. 甲、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D. 甲、乙两组实验说明唾液能分解淀粉
2.(1分)下列人体器官中,能分泌胆汁的是( )
A. 胃 B. 肝 C. 胰 D. 小肠
3.(1分)小华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下去。这粒西瓜子在他的体内依次经过的部位是( )
A.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B. 口腔 咽 食道 胃 大肠 小肠 肛门
C. 口腔 咽 食道 胃 肝脏 大肠 小肠 肛门 D. 口腔 咽 食道 胃 肝脏 小肠 大肠 肛门
4.(1分)下列对生物不同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曲线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一表示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曲线,乙是有机物质量的变化
B. 图二表示将狗和响尾蛇从5℃移至25℃的环境中耗氧量变化情况,E代表响尾蛇
C. 图三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 图四表示存放水果时氧气浓度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H点时保存效果最佳
5.(1分)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促进食物的消化,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 唾液 B. 胆汁 C. 胰液 D. 肠液
6.(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 )
A. 高效性 B. 专一性 C. 多样性 D. 稳定性
7.(1分)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温度 检测 结果
1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74℃ 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 ?
2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37℃ ?
3号 2毫升淀粉溶液、1毫升唾液 0℃ ?
A. 2号试管模拟的是淀粉在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过程
B. 三只试管实验的结果都不变蓝
C. 该实验操作可以先加碘液后加唾液
D. 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8.(1分)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如图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
B. 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C. 将两支试管放入0℃水中保温10分钟
D. 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麦芽糖的消化作用
9.(1分)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吸收功能不相关的是( )
A.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B. 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C. 小肠壁中含有许多肠腺 D. 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0.(1分)某兴趣小组按照如下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预测实验现象最可能为( )
组别 加入的物质 处理 温度(℃) 保温时长(min) 加碘液后的现象
甲 适量馒头碎屑 2mL唾液 搅拌 37 10 ①
乙 适量馒头碎屑 2mL清水 搅拌 37 10 ②
A. ①变蓝、②不变蓝 B. ①不变蓝、②不变蓝
C. ①不变蓝、②变蓝 D. ①变蓝、②变蓝
11.(1分)下列图示表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是( )
A. B.
C. D.
12.(1分)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 胆汁 B. 肠液 C. 胃液 D. 胰液
13.(1分)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浴加热的温度为37℃是为了模拟人的口腔温度
B. 两只试管加入的唾液和清水的量应该相同
C. ②号滴加碘液后变蓝是因为水浴加热时间不够
D. 该实验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14.(1分)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结论
B.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滴加碘液后,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①不变蓝,②变蓝
D. 该实验可得出结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15.(1分)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关于小肠适于吸收功能的结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B. 小肠绒毛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C. 肠液内多种消化酶将蛋白质初步分解 D.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6.(1分)下列实验中关于碘液使用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使用目的
A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B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验证淀粉在口腔中被合成
C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便于观察细胞核
D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便于观察叶绿体
A. A B. B C. C D. D
17.(1分)下列实验中关于碘液使用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使用目的
A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验证淀粉在口腔中被合成
B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C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便于观察叶绿体
D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便于观察细胞核
A. A B. B C. C D. D
18.(1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先对3支试管进行处理(如下表),再将它们放入37℃温水中,8分钟后分别向试管内滴加碘液,观察到①号试管内不变蓝,原因是( )
试管号 ① ② ③
处理方式 碎馒头+2毫升唾液
再搅拌 碎馒头+2毫升清水
再搅拌 碎馒头+2毫升唾液
不搅拌
A. 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 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C. 唾液淀杨酶使淀粉合成为葡萄糖 D. 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合成为麦芽糖
19.(1分)下列关于“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B. 淀粉液与清水或唾液应充分混合
C. 两试管置于37℃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
D. 充分反应后滴加碘液,乙试管中液体变蓝
20.(1分)人体胆汁的产生部位和发挥作用的部位分别是( )
A. 肝脏、十二指肠 B. 胆囊、胃 C. 胃、十二指肠 D. 胆囊、肝脏
21.(1分)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表,请据此表分析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哪此因素影响(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pH 加入碘液
① 2mL淀粉湖+2mL唾液 37℃ 7 不变蓝色
② 2mL淀粉湖+2mL唾液 45℃ 7 变蓝色
A. 受加入物质的影响 B. 受温度的影响
C. 受pH值影响 D. 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22.(1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给予无数肝胆患者二次生命。下列有关肝胆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B. 胆汁通过肝脏分泌,并由胆管送入小肠
C. 胆汁含多种消化酶,可将脂肪转化为脂肪微粒
D. 肝脏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高油脂食品
23.(1分)如图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示意图。实验的最后,往两只试管滴加的液体、不变蓝的试管分别是( )
A. 碘液、A试管 B. 碘液、B试管
C. 生理盐水、A试管 D. 生理盐水、B试管
24.(1分)在某人消化道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发现蛋白质已被初步消化,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该部位可能是___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试验中模拟的口腔内温度是____时间是____分钟应选择。( )
A. 口腔,37°,5-10 B. 食道,100°,15-20
C. 胃,37°,5-10 D. 小肠,100°,15-20
25.(1分)能够彻底消化糖类和脂肪的消化液是( )
A. 胃液 B. 胰液 C. 唾液 D. 胆汁
26.(1分)在消化道中,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吸收作用的消化道是( )
A. 口腔 B. 咽 C. 小肠 D. 食道
27.(1分)“探究唾液淀粉酶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如图操作正确的是( )
A. ①、②应为等量唾液 B. 先搅拌均匀再保温
C. 在25℃室温中保温 D. 用碘液检验葡萄糖
28.(1分)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这是因为肝炎影响了( )
A. 肝脏对脂肪的吸收 B. 小肠绒毛对脂肪的吸收
C. 患者的食欲 D. 肝脏分泌胆汁,从而影响脂肪的消化
29.(1分)为什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原来,人饥饿的时候,胃部肌肉挤压其内部的水和空气就会发出咕咕叫的声音,这无疑是最明确的需要进食的信号。以下关于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胃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器官
B. 胃壁内有胃腺,可分泌胃液,能对脂肪进行初步消化
C.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小肠
D. 胃内形成的食糜中含有淀粉、麦芽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
30.(1分)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唾液腺,能分泌唾液 B. ②是肝脏,是脂肪消化的主要场所
C. ③是胃,能暂时储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 D. ④是小肠,含有多种消化液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31.(10分)图(一)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情况图,图(二)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图(三)是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最顶层食物的主要成分的消化过程是图(一)中______曲线(填甲、乙或丙)。
(2)图(二)中的最底层食物的主要成分在图(一)中消化道的[______]______开始消化。
(3)图(二)中最底层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图(三)中的[______]______。
(4)在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三)中的[______]______。
(5)图(三)中,分泌的消化液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腺是______、______。
(6)“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牛奶中所含的______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有机物。
32.(10分)下面曲线表示食物经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及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请结合曲线回答:
(1)甲表示 ______ 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到了 ______ 才开始消化.
(2)丙表示 ______ 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在 ______ 就开始消化.
(3)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的产物是:蛋白质→ _____脂肪→ _____和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模拟口腔温度,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本实验用试管模拟口腔,A错误。
B、实验中水浴时间是10分钟,原因是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B正确。
C、甲、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正确。
D、甲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乙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甲乙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可以证明淀粉可以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D正确。
故选:A。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消化酶的特性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答案】B;
【解析】解:A:胃能分泌胃液。故A错误。
B:肝分泌胆汁。故B正确。
C:胰分泌胰液。故C错误。
D:小肠分泌肠液。故D错误
故选:B。
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在小肠处起作用,属于物理性消化。
主要考查人体的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
3.【答案】A;
【解析】解:按照食物经过的顺序,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所以小华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下去。这粒西瓜子在他的体内依次经过的部位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A正确。
故选:A。
按照食物经过的顺序,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答案】C;
【解析】解:A、由于绿豆幼苗还没长出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一旦绿豆幼苗长出真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如图乙表示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曲线,A正确。
B、动物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应用:维持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响尾蛇是变温动物,从5℃的环境中移到25℃的环境中,响尾蛇的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升高,耗氧量增加,如图二中的E曲线;而狗是恒温动物,把它从5℃的室温移至25℃的环境中,体温是不变的,呼吸作用要减弱,因此耗氧量会减小,如图中的F曲线,B正确。
C、图三说明人体消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但人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所以人在寒冷时并不影响体内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C错误。
D、水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要释放二氧化碳,从图四中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在H点时,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即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H点时最好,D正确。
故选:C。
(1)绿色植物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反的两个生理过程。
(2)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3)消化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其催化效率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4)贮藏过程中的水果仍然具有生命力,在贮藏过程中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水果的品质变差;因此水果在贮藏过程中要尽量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关系、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理解曲线表示的生物学知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A不符合题意。
B、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B符合题意。
C、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C不符合题意。
D、肠腺可以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的消化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据此答题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消化腺的功能.
6.【答案】B;
【解析】解:酶的特性:①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②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③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酶的特性:①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②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③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此题主要考查酶的专一性。
7.【答案】D;
【解析】解:A、2号试管模拟的是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错误。
B、1、3号温度不适宜淀粉酶的消化作用,1、3号试管内有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错误。
C、如果先加碘液,碘液会因为温度高而升华,影响实验效果,因此不能先加碘液,错误。
D、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三只试管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其它都相同,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正确。
故选:D。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8.【答案】A;
【解析】解:A、实验中①、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A正确。
B、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②号试管变蓝,B错误。
C、淀粉酶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将两支试管放入0℃水中保温10分钟,温度太低,唾液淀粉酶活性受到影响,不能将淀粉充分分解,应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水中保温10分钟,C错误。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不是探究唾液对麦芽糖的消化作用,D错误。
故选:A。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9.【答案】C;
【解析】解: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不仅增大了消化面积也增大了吸收面积,A错误。
B、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不仅增大了消化面积也增大了吸收面积,B错误。
C、小肠内壁有许多肠腺分泌肠液利于消化食物而与吸收功能不相关,C正确。
D、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壁薄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D错误。
故选:C。
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一段,既有利于消化,也有利于吸收。2、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只利于吸收。4、小肠壁内有许多肠腺分泌肠液只对三大有机物进行消化而与吸收功能无关。
答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小肠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特点。
10.【答案】C;
【解析】解:表中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甲组内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所以加碘液后甲组不变蓝,乙组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滴加碘液变蓝。故加碘液后的现象①不变蓝、②变蓝。
故选:C。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1.【答案】A;
【解析】解:由图可知,A表示消化系统,B表示内分泌系统,C表示神经系统,D表示泌尿系统。
故选:A。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和肠腺。
关键是能够正确识图。
12.【答案】A;
【解析】解:A、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B、肠腺可以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的消化酶。
C、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D、胰腺可以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的消化酶。
故选:A。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据此答题。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消化腺的功能。
13.【答案】C;
【解析】解:A、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最适温度是口腔内的温度,因此实验中37℃的水温模拟了人体口腔中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A正确。
B、对照实验要求变量唯一,本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其余条件都应相同,唾液和清水的量应该相同,B正确。
C、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C错误。
D、①和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该实验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D正确。
故选:C。
1、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14.【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图中设计的是一个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以淀粉为主的馒头的消化作用。A错误。
B、①内加入清水,②内加入等量的唾液,设计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能够探究唾液对馒头(或馒头内的淀粉)有消化作用。B正确。
C、实验过程中,①内的清水对馒头内的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仍然存在滴加碘液会变蓝;②内的唾液将馒头内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淀粉已经不存在了,滴加碘液九不会变蓝了。C错误。
D、图中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D错误。
故选:B。
由题干可以看出,图中设计的是一个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以淀粉为主的馒头的消化作用。利用的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15.【答案】C;
【解析】解: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与其相适应的特点是: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内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多种消化液,可以消化多种食物,这是与消化有关的特点。肠液内多种消化酶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与消化有关,与吸收功能无关,故C错误。
故选:C。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解答即可。
掌握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A、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了淀粉,A正确。
B、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由于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B错误。
C、因为玉米的主要营养物质淀粉贮存在胚乳中,在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观察胚乳,不是便于观察细胞核,C错误。
D、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染色,不是便于观察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
(3)淀粉等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检测玉米种子淀粉可用碘液。
(4)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了观察更加清楚,要用碘液染色。
解答此类题目的目的是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步骤和各步骤的作用。
17.【答案】B;
【解析】解: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使用淀粉是为了验证淀粉是否被消化了。错误。
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实验结果若变蓝,说明有淀粉产生。正确。
C、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用碘液染色,便于观察细胞核。错误。
D、观察玉米种子时,滴碘液是验证胚乳中有淀粉的存在。错误。
故选:B。
(1)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来检验淀粉。
(2)为了清楚地观察到细胞核,在制作临时装片的时候,一般用碘液染色。
解答此类题目的目的是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步骤。
18.【答案】B;
【解析】解:①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馒头块与唾液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因此,①号试管内不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故选:B。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消化酶的特性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9.【答案】D;
【解析】解:A、口腔内有唾液腺,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消化食物中部分淀粉,A正确;
B、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均匀,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B正确;
C、“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环境”,应将两支试管放在37℃的水中反应一段时间,使淀粉能够充分的被唾液淀粉酶分解,C正确;
D、乙号试管遇碘没变蓝,原因是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完全分解成了麦芽糖。D错误。
故选:D。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变量是唾液。
解答该类试题时要首先找出实验中的变量和以该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
20.【答案】A;
【解析】解: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并将其储存在胆囊内。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脂肪微粒。
故选:A。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掌握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1.【答案】B;
【解析】解:1号和2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对照组是1号试管,实验组是2号试管,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证明淀粉已经转化成麦芽糖,2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证明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色。通过对比可知,酶的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
故选:B。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了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影响。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22.【答案】C;
【解析】解:A、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正确。
B、胆汁通过肝脏分泌,并由胆管送入小肠,正确。
C、胆汁不含消化酶,可将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错误。
D、肝脏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高油脂食品,正确。
故选:C。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成人的肝重约1.5千克,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
肝脏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肝脏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还具有解毒功能.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并将其储存在胆囊内.
重点掌握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可结合着食物消化的图表掌握。
23.【答案】A;
【解析】解: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A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B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故选:A。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4.【答案】C;
【解析】解:在消化管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表明不是在小肠内,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表明是胃。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试验中,模拟的口腔内温度是37℃,目的为了与口腔内温度保持一致,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同时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大约是5-10分钟。
故选:C。
(1)口腔只能消化淀粉;食道既没有消化功能也没有吸收功能;胃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消化蛋白质,在胃中蛋白质被初步消化为多肽,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2)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并且明确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25.【答案】B;
【解析】解:A、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对脂肪和糖类不能消化,A不符合题意。
B、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能够将糖类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将脂肪彻底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彻底分解成氨基酸,B符合题意。
C、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将糖类初步消化成麦芽糖,C不符合题意。
D、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乳化脂肪,将较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能够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消化液必须含有多种消化酶。
关于食物的消化,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结合着食物消化的图线掌握。
26.【答案】C;
【解析】解:口腔可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但没有吸收功能。
咽和食道既无消化功能又无吸收功能。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可在小肠内被消化,它们的消化最终产物也都可被小肠吸收。
故选:C。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7.【答案】B;
【解析】解:A、此题“探究唾液淀粉酶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实验,①②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②不能为等量唾液,A错误。
B、为了使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淀粉,应先在保温前,充分搅拌均匀,B正确。
C、人体口腔的温度是37℃,且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在37℃最适宜,所以实验过程中要保持37℃水温,C错误。
D、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D错误。
故选:B。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8.【答案】D;
【解析】解: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肝炎患者的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差,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因而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
故选:D。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肝炎患者的肝脏不能正常分泌胆汁,所以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
胆汁中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脂肪的消化离不开胆汁。
29.【答案】C;
【解析】解:A、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A错误。
B、胃壁内有胃腺,可分泌胃液,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B错误。
C、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小肠的起始部位)。C正确。
D、胃内形成的食糜中含有淀粉、麦芽糖、多肽(蛋白质的初步分解产物)、蛋白质、脂肪等;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脂肪酸是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在小肠中才含有,D错误。
故选:C。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掌握胃的位置及胃的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30.【答案】B;
【解析】解:A、①是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A正确。
B、②是肝脏,属于消化腺,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脂肪消化的场所是小肠,B错误。
C、③是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能暂存食物,C正确。
D、④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D正确。
故选:B。
观图可知:①唾液腺,②肝脏,③胃,④小肠。
关键是把握各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1.【答案】丙;A;口腔;⑤;小肠;⑥;肝脏;胰腺;肠腺;蛋白质;
【解析】解:(1)图二中最顶层食物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所以脂肪的消化曲线是图甲中的丙曲线。
(2)图二中的最底层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是从图一中消化道的A口腔开始的,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消化淀粉。
(3)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小肠。所以,图二中最底层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图丙中的⑤小肠。
(4)图三中⑥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
(5)肠腺和胰腺分泌的肠液和胰液,都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6)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对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发育和成长。
故答案为:(1)丙
(2)A口腔
(3)⑤小肠
(4)⑥肝脏
(5)胰腺 肠腺(顺序可颠倒)
(6)蛋白质
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化学消化的器官依次是口腔、胃、小肠;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最终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理解掌握淀粉、蛋白质、脂肪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32.【答案】( 1 ) 脂肪 小肠
( 2 ) 蛋白质 胃
( 3 )氨基酸 脂肪酸 甘油;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食物的消化,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熟知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
图示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其中A、B、C、D、E、F依次为消化道的口腔、咽和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1 )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分析图示可知:甲曲线所代表的营养物质在D小肠里才开始被消化,并在小肠里被彻底分解,因此甲曲线代表脂肪的消化曲线。
( 2 )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分析图示可知:丙曲线所代表的营养物质从胃开始被消化,并在小肠里被消化完毕,因此丙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
( 3 ) 由图可知,淀粉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口腔,蛋白质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胃,脂肪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小肠,三种物质均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数量剧减,曲线大幅度下降。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淀粉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脂肪消化后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被彻底消化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第 8 页,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