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我的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母亲教我的歌》作于1880年。由捷克著名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创作。原作为一首歌曲,是作者所作的包括八首歌曲在内的歌曲集《吉普赛之歌》中的第四曲。本曲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形式。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带来的情感变化。
2 能熟悉并哼唱《母亲教我的歌》的音乐主题
3 通过不同版本《母亲教我的歌》的对比欣赏,了解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对于歌曲情感表现的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聆听与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心中的善与爱,引导学生对音乐是情感的术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音乐与情感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通过对歌曲的速度、歌词等进行改编,自创作品并演唱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语:聆听欣赏歌曲《天之大》。
2 提问:“这首歌唱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
教师: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3 教师:《天之大》是描绘母爱的伟达之处,飘洒着月光般的母爱光辉,流露出对母亲的深爱与思念。
二、授新课
(一)学习乐曲《母亲教我的歌》
1、歌曲背景介绍 1880年,捷克的作曲家德沃夏克也创作了一首写给自己母亲的歌。德沃夏克说,自己小的时候,母亲经常为他吟唱一些非常好听的波西米亚民歌。但现在德沃夏克自己有了孩子,不知该唱什么歌谣给他们,于是德沃夏克很自然地想到了母亲教她的歌谣,而这些的歌谣就成为了德沃夏克歌曲创作的素材。
(二)欣赏作品
1、《母亲教我的歌》(歌曲版和乐曲版)
老师:听赏并对比歌曲版与乐曲版,两个作品的相同及不同;
请学生回答:喜欢哪种形式的音乐,为什么?
2、小结: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声乐曲与器乐曲都为复乐段的结构形式(即两个各自具有独立的乐段作用,但结尾各不相同的两个单一乐段的结合)
不同点:
体裁:分别是声乐曲与器乐曲;
表演形式:女高音独唱(歌声清丽、委婉感情细腻、亲切略带忧愁)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柔美、明亮、有穿透性)
旋律特点:女高音:淳朴深情;器乐曲:抒情性与歌唱性
情感内容:独唱曲表达了对苦难童年时“母亲教我的歌”的回忆;而器乐曲则是对母亲及往事的回忆思绪万千。
3、学习并哼唱《母亲教我的歌》主旋律
思考:歌曲的速度怎样?
歌曲用什么乐器?
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用这个乐器对歌曲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老师:“中等(行板)速度,小提琴的音色接近歌唱版中人的声音,音色柔美,富有歌唱性、抒情性,营造了歌曲含蓄、深情、温馨而暗含忧郁的情感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母亲是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得太多,我想我们应该记住母亲对我们的关
爱,应该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用实际行动去感恩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