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4.1电是什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4.1电是什么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1-05 21: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生活经历及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带电体的性质。
2、能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4、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
过程与方法:
1、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1、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带电体的性质。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3、认识验电器,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
4、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电学有教浓厚的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教贴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本节课给学生在今后的电学学习中树立了信心,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泡沫小球若干、吸管若干、纸巾、矿泉水瓶、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吸管两根、矿泉水瓶一个、水槽、塑料袋一个、泡沫小球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汀州夜景(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观赏图片和视频:手摸静电球,人的头发竖起来了。
说明: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4、小组演示实验过程,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板书)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板书)
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板书)
5、教师演示:
(1) 摩擦起电
(2) 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3) 四两拨千斤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4-3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利用现有的器材探究实验。(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老师归纳总结:
两种电荷(板书)
(1) 正电荷: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2) 负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板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生阅读、观察、思考)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验电器(板书)
(1)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2)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五、摩擦起电的原因
1、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摩擦后能够带电?
回忆旧知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多媒体动画展示: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师总结: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
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五、例题
1、我们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1)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为什么会听到轻微的噼叭声?
(2)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
(3)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为什么爱吸附灰尘?
(4)风扇的扇叶上为什么会吸附灰尘?
(5)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
(6)油罐车尾拖一根铁链
(7)地毯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
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教学反思】
课堂实验:
  1.细水流做实验时需要加入颜料,使效果更明显。并在装置背后加单色挡板,效果更明显
  2.用身边你能想到的所有东西来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描述你所看到的效果。(一些物体摩擦不起电)
  3.不同颜色气球摩擦起电可以贴在墙上。并用来验证那个气球带了电。
方法一:带电物体的性质。方法二:将它靠近验电器用验电器验证。
   科学性问题:
  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有电子的移动,但是不能制作正电荷的移动。因为原子核不会产生移动。
  使用验电器时,不能将带电物体在验电器上停留太久,或者会产生漏电,没有该有的效果。验电器也不宜用手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