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1: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外古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
对比阅读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诗绝句
《天净沙·秋思》元曲
绝句
和律诗属于唐诗中的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是八句,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绝句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不能转换。
元曲
也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有曲牌名
元曲
杂剧
散曲
套数
小令带过曲
诗庄,曲谐,这是最基本的评断,应该说这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一、读一读,读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
二、品一品,品味诗人表情达意的手法。
三、悟一悟,体会景物蕴含的思想感情。
读“思”意
1、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任选一首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又是一年重阳节,行军征程中的诗人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只能想象着遥远的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大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重阳惜花思乡图
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秋原黄昏行旅图
品“思”法
两诗均写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1、以小见大 ——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3、借用典故和想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悟“思”情
读诗感悟,说说他们仅仅“思”乡吗?
岑参(cén shēn)(715 ~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第二次出塞时。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知人论诗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最后一句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旅途所见景象
内心向往 精神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写“思”心
你有过思念吗?思念什么呢?人还是物?请把你的思念之心情写出来。可以写成古诗、词、曲的形式,也可写成现代诗形式。
天净沙·念姥姥
纺车故事怀抱,
鸭蛋脊背秧苗,
村头身影书包。
又梦姥姥,
天堂里可好?
离人心上秋,愁煞人也!“思乡”是一种亘古不变而又绵延不绝的情感,不管是唐代的岑参,还是元代的马致远,都对故乡,甚至于长期居住的地方都有着特殊的思念。虽然他们表达情感的方法及情感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都是用心去思的,更赋予了他们对故乡,对人民,对人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思考。也正因为此,我们的文学宝库更加璀璨!
作业
第1题必会,2、3题任选一题。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和曲。
2、如果岑参和马致远穿越到了一起……请发挥联系和想象,写出他们的对话。
3、课外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白朴的《天净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