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名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名师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1: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生能够疏通诗句的意思并熟练背诵诗歌。
2.通过学习,学生掌握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学习诗歌的方法.
3.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歌意境。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诗句,学生能够掌握抓关键词和意象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这一意象传达出的复杂情感。
一、活动导入(2分钟)
学生活动一:对对碰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中秋节 登高、饮酒、赏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节 挂艾、佩香囊、赛龙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 扫墓、踏青、放风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赏月、吃月饼、观花灯
明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中秋节 登高、饮酒、赏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节 挂艾、佩香囊、赛龙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 扫墓、踏青、放风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赏月、吃月饼、观花灯
2、知人论世(2分钟)
走进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南阳人,因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因做官期间常随军外出征战,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人民疾苦有着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背景链接: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诗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3、走进诗歌(21分钟)
(1)解读题目(2分钟)
军营(介绍背景:在外征战) 思念(表明情感:思念什么?)
行军 九日 思 长安故园
重阳节(介绍时间:为抒情做铺垫) 诗人的故乡(交代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行军:军营(介绍背景:在外征战)
九日:重阳节(介绍时间:为抒情做铺垫)
思:思念(表明情感:思念什么?)
长安故园:诗人的故乡(交代地点:故乡发生了什么事?园子里面有什么呢?诗人在“思”什么呢?)
带着对题目的解读和未解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诗歌,探索诗中的奥秘。
(2)思考探究
学生活动二:思考(3分钟)
1.初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在诵读的过程中思考:
你感觉这首诗诗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看出?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思考:
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物?
诗人单纯是写物吗?
是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3.精读诗歌,你能找到诗歌的诗眼吗?透过这个字你读懂了什么?
4.品读诗歌,你读出了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8分钟)
1.重阳节登高思乡。 “九日”、“登高”、“遥怜”、“故园”
2.物像一:“酒”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而此刻行军途中,诗人不仅想起陶渊明那一句“王弘来了吗?”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加点明了行军的凄凉萧瑟。此处的手法是用典。
物像二:“菊”重阳节本应赏菊,可菊花却远在故乡,眼前无花,便也只能通过联想,想象着故园中菊花不畏战火、顽强不屈的开放。远在故乡的不只有菊花,还有亲人,更有无数正在饱受战争迫害的百姓。写到这,诗人不仅仅只是怜惜“故园菊”,而更多的是怜惜“故乡人”,“故园”也实则指代整个长安。此处的手法是以小见大、联想和想象。
3.诗眼是“怜”字。“怜”字意为“怜惜”,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小园子,想到园子里的菊花正在战火纷飞中可怜的开放,层层递进,步步紧跟。诗人由怜菊→思乡→忧民→忧国→渴望和平。一个“怜”字既撑起了前面“强于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孤寂愁苦,由引出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悲悯和怜惜。
4.本诗表面写自己行军在外,远离故乡,抒发对菊花的怜惜、对故园的思念,实则点明“战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悲欢离合的场景跃然纸上,借菊花想到百姓,更多的是抒发诗人期盼安史之乱早日平定,期盼战火早日终结,也期盼自己能尽快回到故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伟大情怀。
从“强欲”、“无人”、“遥怜”几处可以看出。
(三)诵写结合(2分钟)
学生活动三:想象微写作(50字左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写到“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情此景并非在诗人眼前呈现,假如你是诗人,请结合你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你学习本首诗的感悟,写出你当时登高可能想象到的故园景象:
(四)拓展延伸(3分钟)
学生活动四: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静下心,回顾1分钟,回想我们刚刚在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都关注了哪些方面?都分析了哪些方面?根据表格的提示,让我们自己来总结一下,在学习诗歌时,我们都应该从哪里下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的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李益(唐代边塞诗人)
诗歌的 行军途中,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远在长安的故乡的园子 晚上在受降城听笛声
诗歌的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随军出征,于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 诗人随家迁居洛阳,考上进士后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为诗人深秋时节于灵武所做。
诗中的 菊、战场 月、芦管
全诗的 怜 望
写作的 用典、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 比喻、借景抒情
抒发的 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戍边将士的思乡愁情
明确:(1分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的姓名、朝代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李益(唐代边塞诗人)
诗歌的标题 行军途中,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远在长安的故乡的园子 晚上在受降城听笛声
诗歌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随军出征,于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 诗人随家迁居洛阳,考上进士后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为诗人深秋时节于灵武所做。
诗中的特殊意象 菊、战场 月、芦管
全诗的诗眼 怜 望
写作的方法 用典、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 比喻、借景抒情
抒发的情感 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戍边将士的思乡愁情
总结提炼(2分钟):
在我们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先关注诗歌的作者、朝代,解读诗歌的题目,在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有代入感的精读诗歌。
精读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诗中的特殊意象,找准诗歌的核心字眼,这样才更能够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抒发的情感。同时不能忽略诗歌中所用到的写作手法,这对于我们自身平时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4、板书设计
战争 重阳节 思念 故乡 故乡的园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表明行军的心情)开篇点题 强欲登高去, 点明事件(重阳节)
借用典故(陶渊明) 无人送酒来。
联想和想象(怜惜之情) 遥怜故园菊, 意象:顽强不屈(以小见大)
应傍战场开。
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忧国忧民→渴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