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1:4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B.第二、三句“送酒”“菊”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四句设想了故园菊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的情景。
D.全诗写出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时的思乡情感。
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作者处于军旅之中,又遭战乱。
B.首句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C.第二句化用李商隐的典故,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
3.下面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无人送酒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
D.“应傍战场开”用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4.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C.诗歌表现了作者登高的愉悦心情。
D.第三句开头“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显思乡之切。
5.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B.最后一句承接前句,实写了一幅战乱图画。
C.诗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D.本首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6.品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然而身在军旅之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B.诗人很快从自我的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在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
C.诗中的“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D.诗中的“故园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惜花和思乡。
7.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8.下列关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强”字开头,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就联想到了饮酒、赏菊这些与陶渊明有关的历史内容。
C.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D.从题目中“思长安故园”及诗句中“故园菊”来看,此诗是一首单纯的惜花、思乡之作。
9.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B.第二、三句“送酒”“菊”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四句设想了故园菊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的情景。
D.全诗写出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时的思乡情感。
【答案】D
【详解】
D.有误,诗中的菊花指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长安的菊花,诗人借怜惜故园的菊花,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故选D。
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作者处于军旅之中,又遭战乱。
B.首句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C.第二句化用李商隐的典故,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
【答案】
C
【分析】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第二句化用李商隐的典故”表述有误,应该是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故选C。
3.下面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无人送酒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
D.“应傍战场开”用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答案】
C
【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能力。
C.“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理解有误。“无人送酒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故选C。
4.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C.诗歌表现了作者登高的愉悦心情。
D.第三句开头“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显思乡之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欣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所以C项中“表现了作者登高的愉悦心情”说法错误;
故选C。
5.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B.最后一句承接前句,实写了一幅战乱图画。
C.诗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D.本首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答案】
B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最后一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所以B项中“实写了一幅战乱图画”说法错误;
故选B。
6.品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然而身在军旅之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B.诗人很快从自我的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在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
C.诗中的“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D.诗中的“故园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惜花和思乡。
【答案】
D
【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D.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因为它“傍战场开”,故乡也不平静。故选D。
7.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答案】
C
解析:C.有误。“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故选C。
8.下列关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强”字开头,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就联想到了饮酒、赏菊这些与陶渊明有关的历史内容。
C.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D.从题目中“思长安故园”及诗句中“故园菊”来看,此诗是一首单纯的惜花、思乡之作。
【答案】
D
【解析】
D.有误。“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故选D。
9.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答案】
A
【解析】
A.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A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