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1: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目标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三、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注释
《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五、诗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明确: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3、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据《陶渊明传》记载: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明确: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6)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明确: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九、诗歌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十、课堂小结
1、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
2、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基础过关】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强( )欲 ②应傍()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行军:
(2)九日:
(3)故园:
(4)强:
(5)登高:
(6)怜:
(7)傍:
4.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遥怜故园菊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2)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理解型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
2、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古诗阅读(3分)【201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二)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中考预测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9、这首诗写了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分)
1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三)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中考预测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这两个方面加以简析。
(四)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中考预测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表明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寓巧于朴,寓意深远,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次飞跃。
2、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 【2019湖南岳阳中考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ì)庭,地名。
7.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分)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2分)
(二)诗歌鉴赏(共5分)【2019四川达州中考题】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3.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迁移拓展】
主题:征人思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题:边塞征战。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答案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目标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三、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注释
《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五、诗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明确: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3、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据《陶渊明传》记载: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明确: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6)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明确: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九、诗歌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十、课堂小结
1、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
2、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基础过关】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答案】唐朝/唐代 岑参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强( )欲 ②应傍()
【答案】①qiǎng ②bàng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行军:
(2)九日:
(3)故园:
(4)强:
(5)登高:
(6)怜:
(7)傍:
【答案】
(1)行营、军营。
(2)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故乡。
(4)勉强。
(5)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6)可怜。
(7)靠近。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解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遥怜故园菊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2)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答案】
1、应傍战场开
2、强欲登高去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傍”“登”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
2、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
【答案】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遥”“傍”“登”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古诗阅读(3分)【201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解析】本题结合诗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可知。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长安尚未收复时所作。诗人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而陆游的《过故人庄》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所以主要表达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中考预测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9、这首诗写了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 ______、______ 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分)
【答案】重阳节 “九日” “登高”
【解析】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有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1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三)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中考预测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案】这首诗写到了重阳节,从“九日”“登高”“送酒”“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解析】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有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这两个方面加以简析。
【答案】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解析】从艺术手法来看,“遥怜”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描绘的是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而故乡菊暗喻了故园长安,所以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意思接近即可。
(四)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中考预测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表明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寓巧于朴,寓意深远,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次飞跃。
【答案】C
【解析】应该是第二句化用典故。
2、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解析】本题结合诗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可知。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长安尚未收复时所作。诗人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 【2019湖南岳阳中考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ì)庭,地名。
7.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分)
【答案】暂,暂时,暂且的意思。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 ,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解析】炼字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暂,暂时,暂且的意思。今天暂且忘却分别的悲伤,同你共饮了这芳香的菊花酒吧。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 ,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2分)
【答案】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解析】结合诗文内容赏析“断蓬”二字。可以从炼字角度分析。(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断蓬”在这里是比喻即将分别的人。
(二)诗歌鉴赏(共5分)【2019四川达州中考题】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3.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关键词:化用,1分)。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1分),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秋瑾的了解。联系上文“何处觅知音”,可以体会到知音难遇的情怀。联系秋瑾的相关人生经历可体会,这位巾帼英雄有不输男儿的斗争精神,然而不得志,使这首词中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14.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对婉约派词风和诗文内容的理解。“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不假,“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也没错,但本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误。不是婉约派词人所有的词都是婉约词。本词爽朗,直抒胸臆,颇有豪放之风,不是婉约词。
【迁移拓展】
主题:征人思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题:边塞征战。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