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名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名师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1: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名师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7Y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科书 书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年 7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了解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1 研研读1 小 小结1 导 导入2 研 研研读2 小 小 小结2 作业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课外古诗诵读欣赏。课外古诗诵读,是一种语文积累,所谓积累,不止是读读背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归纳。 除了上节课一起实践过的几种阅读古诗的方法,同题材或者同主题诗歌的比较阅读也是阅读、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 任务一:比较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品作者诗人处境时代背景表达情感的词句诗人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年十七”独自漂泊在外,远离故乡。盛唐初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亲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行军在外,遥想战乱中的长安故园。安史之乱中,“未收长安”。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思念故乡同情百姓渴望和平
提问: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 明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远离故乡的少年诗人王维表达的是身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因为故乡处于战乱之中,诗人岑参对故乡的思念里饱含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强烈的渴望,诗人的情感更复杂,也更深沉。 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直抒胸臆,通过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由这个“倍”字,我们知道,诗人在远离故乡的每一天,都在思念着亲人,只是在佳节时思念更浓,诗人的情感质朴而动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岑参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而蕴藉。 提问:梳理了这两首诗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我们也来看一看,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 明确:可能有同学已经注意到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写法上是十分相似的。一个是通过想象兄弟登高却遗憾少一人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个是通过想象故园盛开的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长安的牵挂和思念。这两首诗都通过想象场景来表达思念之情。 小结: 九九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唐代有三大活动: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这三件事都非常风雅,容易引发诗兴,所以形成了许多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遥想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却“少一人”的欢聚和遗憾,流露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通过写“强欲登高”和“无人送酒”的兴味索然,写出战争夺走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乐。登高和饮酒都不能尽兴,赏菊也只能在想象中进行,诗人身在行军路上,心已奔赴故园长安。可故园菊花盛开的旁侧,却是战火纷飞。画面触目惊心,诗人情感的表达也水到渠成。 重要的节日会触发诗人的乡愁,一些特定的声响、画面也会激荡诗人的情感。 任务二:比较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洛城闻笛》 作品描写笛声写景文字表达情感的词句情感《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夜征人尽望乡思乡
提问:同学们对这两首诗的异同是否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呢? 明确:这两首诗都有明确表达情感的句子,《春夜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用反问句表达了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征人望乡”这个举动,并以“尽”来修饰,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便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笛声在诗人的笔下都是不知从何处传来,也不知是何人吹响。笛声丝丝缕缕而来,与原本就被思念缠绕的游子和征人不期而遇,淡淡的愁绪便开始在诗中弥漫。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和比较,就会发现,《春夜洛城闻笛》在描绘笛声的过程中,使用了“玉笛”“春风”这些温润美丽的意象,所以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是悠远而轻柔的;而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在描绘笛声之外,还描绘了征人身处的环境——“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大漠如雪月如霜,写出了征人所处之境的苍凉旷远,他们在这种处境下因听到悠悠笛声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是沉重而哀伤的。 小结: 通过这组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样是因听到笛声而生发乡愁,诗人的处境不同、性情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也都会有所不同。 闻笛而生乡愁,是古人常有的经历。而引发乡愁的笛曲,最有名的应当是《折杨柳》,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愁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情感。这个“折杨柳”的名字也是由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来。所以,在我们阅读古诗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积累“杨柳”、“芦管”“玉笛”等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这样,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会越来越精准。 通过这节课我们进行的两组诗歌的比较阅读,同学们可以发现,通过比较阅读相同主题或题材的诗歌,我们对诗人的情感内涵,及其情感表达方式,都会有更细致深入的探讨,收获也会更多。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学习并积累了一些阅读古诗常见常用的方法——把握抒情文字、分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比较阅读。希望同学们无论是在课内学习古诗还是在课外诵读古诗的过程中,都能够根据诗歌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 作业: 我们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配乐、配图等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课后请同学们在以下四个题目中任选或组合,至少完成其中一项。 1.为《峨眉山月歌》选曲或谱曲配乐,力求用音乐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并配乐诗朗诵。 2.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景物描写配图,力求准确传达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情感。 3.假如你是杜甫,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时是怎样的情景?李龟年当时正在做什么?你如何与他相认?又会与他谈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小文。 4.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小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