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 中国古代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维护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
2.下图为秦代的印章封泥,与此关系密切的历史现象是 ( )
A.实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统一度量衡 D.焚书坑儒
3.下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是 (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4. 右图《寻秦记》中的主角穿越历史回到了秦始皇的时代,他不可能经历到 ( )
A.灭六国统一中原
B.到北方修筑长城
C.做了一名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D.帮助商鞅推行变法
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6.唐太宗统治时期,非常注重用贤和纳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是 ( )
A.造就政治清明的局面
B.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
D.为后世树立楷模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本”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8.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9.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 )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 )
①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②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12.《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的界限是 ( )
①额尔古纳河 ②乌苏里江 ③格尔必齐河 ④外兴安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是一位勇于开拓、大有作为、较开明的皇帝,在其不太长的执政时间内展现了优良的执政品质,如勤政;重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坑卒、不行人殉;在奠定封建国家体制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享誉数千年的“硬件”和“软件”,所以他根本不是什么暴君。
请回答:
(1)材料中“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留下‘硬件’和‘软件’”等说法,你能找到史实依据吗?(10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始皇帝根本不是暴君”的结论?为什么?(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引自新华网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在位时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4分)
(2)从材料一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认识?(4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
(4)从纵横联系的角度评价康熙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4分)
15.看完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小张说:“康熙真了不起!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小王听了不以为然:“秦始皇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呢。”小刘这时也加入了进来:“你们说得都不对,唐太宗才是中国皇帝中的NO.1。”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剧照)
请回答:
(1)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有说服力,为什么?(8分)
(2)另外两人的观点是否也有可以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C 2.B 3.D 4.D 5.A 6.C 7.D 8.C 9.D 10.A 11.A 12.C
13.(1)重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父子等人才。
硬件:长城、兵马俑、灵渠、驰道等。
软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不同意。说法太绝对,忽视了秦始皇滥用民力、刑罚严酷等激化社会矛盾的行为。
14.(1)中央政府和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国与沙俄殖民者的矛盾。
(2)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化,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4)康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其没有跟上世界发展潮流。
15.(1)秦始皇:中国第一位封建君主;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创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等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康熙帝: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为清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降伏郑克塽,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等等。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重视民心;善于纳谏;重视农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等。
训练5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选择题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3.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4.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5. 右图《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 )
①展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 ②表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恢弘气势 ③体现出秦朝高超的雕塑水平 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的徭役沉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镇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 000件。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这11年,正是中国古代史上分量很重的11年,而此前有关始皇帝王朝的原始文字,包括鼎铭石刻,尚不足千字。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珍贵材料,同时它也将改写和填补正史中有关秦史的大片空白。
请回答:
(1)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2)公元前3世纪末,如果从湘西里耶镇(今湖南与重庆交界处)走水路到桂林郡,要经过哪一段人工运河?
(3)文书档案中发现有大量的秦代官方邮书,有的邮书上还有“快行”的字样,表明秦朝政府那时已经有了一整套邮书的寄发、运行、签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这样一套完备的邮政制度的必要性。
(4)柳宗元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秦铜权 秦半两钱 秦统一文字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要分析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
1.A 2.B 3.D 4.C 5.A
6.(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
(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7.(1)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
(2)原因: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意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训练6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既能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又能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出身的人做官的措施是 (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订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2.《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曾经说“(一切重要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与事稳便,方可奏行。”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发展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C.颁布《唐律》,约法省禁
D.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3.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了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 )
①兼容并蓄 ②博大开放 ③昂扬进取 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右图
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他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鉴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⑤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A.①③④ B.②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5.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 ( )
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
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
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次,唐太宗问几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可比古人成绩大。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于是,大臣们说开了。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大,说了半天,都是说唐太宗的好话。唐太宗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成功的原因有五条:第一,过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高兴,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第二,我用人都是要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喜欢得抱在怀里,对犯了错误的人就讨厌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大臣们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觉得皇上说得透。只听唐太宗继续说下去:“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随便杀害他们。我从来不这样,对说直话的人一向是奖励的。最后一条,过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视汉族人,轻视别族的人。我没有这种偏见,无论是不是汉族,我同等对待,所以好些外族都来投靠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归纳出唐太宗的人才观。
(2)如何认识这种人才观。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贞观九年,太宗谓征曰:“顷读周(北周)、齐(北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齐后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是也。然天元(后周宣帝)、齐主,孰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贞观政要·辩兴亡》
材料三 (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为巩固统治而强调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
(2)材料二告诉我们魏征对齐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是“政出多门,国无纲纪”,太宗为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太宗这种认识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答案
1.B 2.A 3.A 4.C 5.B
6.(1)招贤纳良:用其长而避其短;赏罚分明,宽以待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任用各类人才,不偏不倚。
(2)正是在这种人才观指导之下,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人才济济,造就了繁荣兴盛的“贞观之治”的局面,这种人才观对今天各行各业中管理方法、用人艺术也有借鉴价值。
7.(1)强调发展农业和人君“简静”。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经济措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发展经济。政治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完善科举制;慎用刑法,加强中央集权。
(3)唐太宗亲眼看到农民战争亡隋的现实,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训练7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康熙帝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这体现了他 ( )
A.志向远大 唯才是举 B.超人的军事才能
C.勤于政务 励精图治 D.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2.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为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 ( )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粮食和食糖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
A.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4.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俄双方统一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 )
A.所有边界问题 B.东部边界问题
C.北部边界问题 D.西部边界问题
5.康熙帝在位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他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 ( )
①统一台湾 ②打败沙俄侵略军 ③加强民族团结
④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该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观众的喜爱。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依议。”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
请回答:
(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施琅“决意主留”的理由有哪些?
(3)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施琅的意见持什么态度?
(4)应怎样评价施琅的政策建议和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
答案
1.D 2.D 3.D 4.B 5.D
6.(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不可以。原因: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认识: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史实。
7.(1)争论发生在清军占领台湾后。
(2)施琅的理由是:台湾位置重要;物产丰富,红毛(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早有野心,如台湾落入红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3)赞赏施琅的意见,并接受了他的建议。
(4)施琅的建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战略眼光。清朝的决策,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都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