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四)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2012年是十月革命胜利95周年,下列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2.在谈到自己的有关理论时,马克思曾这样说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名言主要反映了他具有什么精神品质 ( )
A.敢于政治斗争 B.善于思考问题
C.敢于否定自我 D.敢于批判他人
3.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是 ( )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经证明
C.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
D.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4.“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一“革命”指 ( )
A.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起义
C.七月流血事件 D.八一九事件
5.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俄国十月革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导致两国革命道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革命性质不同
B.两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不同
C.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不同
D.中俄两国的国情不同
7.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好得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促进了大革命运动的高涨
B.打击了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基础
C.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
D.体现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8.一位同学在总结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时写了下列观点,请你指出错误的是 ( )
A.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和政策
9.邓小平说,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获得正确的认识。这针对的是 ( )
A.“批林批孔”运动
B.四五运动
C.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10.“文革”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劫难”时期,但在1975年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回升,其主要原因是 ( )
A.周恩来总理批判极“左”思潮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定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邓小平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
11.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 )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2.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0分,第15题1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形态,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材料二 (20年代的党纲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资产阶级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七大指出)新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应该是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允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恩格斯所说的“错误的想法”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错误的”?(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依靠的力量和革命目标的认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其基本含义是什么?(4分)
(4)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建立革命理论的依据是什么?(2分)
14.填写下表:(每小问4分)
人物
理论贡献
革命实践成果
(1)
领导国际
工人运动
(2)
(3)
毛泽东
思想
(4)
(5)
领导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
15.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它促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从一国走向了多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马克思在1848年和1867年的主要理论建树(著作)。(2分)
(2)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先后推行了哪些经济政策?分别说明当时推行这些政策的必要性。(6分)
(3)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78年他在为统一人们思想和理论探索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讲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8分)
答案
1.D 2.C 3.C 4.A 5.A 6.D 7.B 8.D 9.D 10.D 11.D 12.B
13.(1)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和飞速发展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2)从单纯依靠工农到依靠无产阶级及大多数人民(含资产阶级)。由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到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建设社会主义。
(3)“两个凡是”。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应以伟人的思想言论作 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4)革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4.(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2)列宁主义
(3)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5)邓小平理论
15.(1)《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发表。
(2)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必须集中全国的人 力和物力。②新经济政策: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严重危机,必须探索新的经济政策。
(3)贡献:①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原因:南方讲话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 改革开放的方向。
训练16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选择题
1.某大学生毕业时与用人单位签约,用人单位问他的择业观是什么,这位大学生用马克思的择业观回答提问。他的答案应该是 ( )
A.谋求高薪职位
B.谋求热门职业
C.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工作
D.为光宗耀祖而奋斗
2.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 ( )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图展现的是1848年1月29日,法国政府勒令恩格斯在3个小时内离开巴黎,在3天内离开法国的情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生涯中,多次被反动政府驱逐,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已产生了较大影响 ②马克思、恩格斯是公认的革命领袖 ③欧洲的政治空气较为反动 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恐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而我(恩格斯)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赞扬了 ( )
A.马克思的彻底革命精神
B.马克思与资产阶级和各国反动政府进行无情的坚决斗争的精神
C.马克思的敌人都是公开的,马克思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的精神
D.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
5.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表现在 ( )
①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③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④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
第七条 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怎样来实现?
(2)材料二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方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社会》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2)材料二中所说的“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材料中提到的观点?
答案
1.C 2.A 3.C 4.D 5.D
6.(1)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利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变为无产阶级国家所有,用于发展生产力。
(2)第一国际成立的目标是追求对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成立第一国际的主要任务是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及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另外把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7.(1)丑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观点:作者的愿望不能够实现。
(2)目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以战斗的姿态向资本主义社会宣战。
训练17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一、选择题
1.列宁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做的准备是 ( )
A.发表《四月提纲》
B.创办《火星报》
C.著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D.著述《国家与革命》
2.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 (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指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
A.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然后去实行土地改革
C.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D.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5.1921年冬季,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布)的大会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以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二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
材料二 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合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又是怎么解决的?其政治影响是什么?
答案
1.B 2.A 3.A 4.B 5.D
6.(1)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2)方式:暴力夺权。原因: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3)现象: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7.(1)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
解决: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政治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训练18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曾抄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以言志。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毛泽东抄写这首诗表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
B.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到新式学堂学习
C.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各阶层人民,了解社会
D.在离开韶山之前,毛泽东曾接受过近代科学知识
2.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 )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毛泽东探索出的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 (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C.通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夺权
D.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路
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5.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
①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1)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中“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是指什么?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这种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55年底,毛泽东首次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同时在总结“一五”计划期间经验教训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分析毛泽东的开创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的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该报告发表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二毛泽东提出的思想的共同依据是什么?
答案
1.B 2.A 3.A 4.A 5.A
6.(1)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2)表现: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十年“文革”。影响: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7.(1)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国家资本主义;提出处理好十大关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实质是借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最终消灭资本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为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依据中国的国情和苏联的经验及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教训。
训练19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选择题
1.邓小平与刘伯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亲密合作,形成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刘邓不可分”的局面开始形成于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次政治磨难,其中的两次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一时期是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3.“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4.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圈”指的是 ( )
A.开放海南岛
B.开放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D.改革开放政策
5.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讲话
材料二 1997年2月19日距香港回归日只剩131天。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日早上悲痛地表示,对“一国两制”概念的创造者无法亲眼目睹香港回归,感到十分难过及悲痛。
材料三 1990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三老“半退”、四老“全退”的带动下,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又有一批老干部退出第一线的领导岗位,增选为中顾委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一批年轻干部走上了一线领导岗位。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十年途程》
材料四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1)根据材料一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辞职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何重大促进作用?
(4)材料四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7.阅读下列材料: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1933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
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但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被打倒。 ——田炳信著《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
请回答:
(1)邓小平是因为与什么路线作斗争三次被打倒的?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有哪些主要事迹?(要综合归纳)
答案
1.C 2.D 3.B 4.B 5.A
6.(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3)结束了中国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1)党内“左”倾错误路线。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事迹: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和领导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和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③改革开放时期:在领导改革开放、纠“左”防右、民主法制建设、祖国统一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