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6:2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译: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回顾旧知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9 古诗三首
解诗题
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任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读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出节奏
/
/
/
/
/
/
/
/



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小组学习,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意。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锦囊:
1、解诗题
2、解诗人
3、解诗意
4、悟诗情
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
/
/
/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天将要亮。



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小组学习,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三万里河:黄河。
五千仞岳:华山。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遗民: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金政权。
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愤及其对故国遗民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失望,抒发了诗人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愤及其对故国遗民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失望,抒发了诗人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说唐朝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
合作学习: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各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狂喜,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即将还乡的喜悦之情。
思考:
比较本课的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展现了家国情怀
拓展:有关家国情怀的诗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唐·杜甫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魏晋 · 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