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鉴赏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鉴赏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2: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鉴赏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让人望而生寒。
B.甲诗第三句是写万籁俱寂中戍边将士听到凄凉幽怨的笛声,思乡情绪被陡然唤醒。
C.乙诗前两句写军中有人吹羌笛呼唤春归大地,让士卒不禁悲伤流泪,渴望回乡。
D.乙诗后两句写洞庭群雁一到春天便急切地向北飞回,暗含诗人欲归不得的怨望。
2.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因听到凄凉幽怨的笛声而触发思归之情,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
B.甲诗将视觉、听觉、触觉融合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
C.乙诗后二句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手法委婉,颇有新意。
D.乙诗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再到群雁夜飞,动人地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3.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4.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优美的夜景衬托出作者沉静的心情。
B.颈联的“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C.尾联的“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5.对下列两首诗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是(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A.从体裁上来看,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来看,两诗都选择了“笛声”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
B.将士们由于长期戍守边塞远离亲人而饱受思乡之苦的煎熬:李白则由于辞亲漫游多年未归而思念在长安的亲人。
C.李益诗中运用比喻修辞,“雪”“霜”二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并营造了恬静优美的氛围。
D.两首诗的语言都质朴无华,不加修饰,但于平淡中又蕴含深意。
6.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7.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突出了大漠和月亮的白光一片,寒气逼人,体现了边塞的辽阔、苦寒。
B.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和苦寒,为后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感情基调。
C.“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吹芦管”,征人原已思乡,现在又听到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的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望”字照应“不知何处”。
D.一、二两句绘色,三句传声,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象、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夜上受降城闻笛》鉴赏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让人望而生寒。
B.甲诗第三句是写万籁俱寂中戍边将士听到凄凉幽怨的笛声,思乡情绪被陡然唤醒。
C.乙诗前两句写军中有人吹羌笛呼唤春归大地,让士卒不禁悲伤流泪,渴望回乡。
D.乙诗后两句写洞庭群雁一到春天便急切地向北飞回,暗含诗人欲归不得的怨望。
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依据“迁客相看泪满衣”可知,前两句不是士卒悲伤落泪,而是 迁客悲伤落泪。故选C。
2.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因听到凄凉幽怨的笛声而触发思归之情,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
B.甲诗将视觉、听觉、触觉融合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
C.乙诗后二句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手法委婉,颇有新意。
D.乙诗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再到群雁夜飞,动人地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答案】
2.B
【解析】
考查对诗歌的赏析。B项,甲诗前两句写的是色(视觉),第三句写的是声(听觉),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没有运用触觉描写。故选B。
3.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答案】
3.D
【解析】
3.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D错误,选D。
4.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优美的夜景衬托出作者沉静的心情。
B.颈联的“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C.尾联的“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答案】
4.A
【分析】
4.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错在“优美的夜景衬托出作者沉静的心情”。正确理解是: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生发出思乡情愫。故选A。
5.对下列两首诗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是(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A.从体裁上来看,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来看,两诗都选择了“笛声”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
B.将士们由于长期戍守边塞远离亲人而饱受思乡之苦的煎熬:李白则由于辞亲漫游多年未归而思念在长安的亲人。
C.李益诗中运用比喻修辞,“雪”“霜”二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并营造了恬静优美的氛围。
D.两首诗的语言都质朴无华,不加修饰,但于平淡中又蕴含深意。
【答案】
5.A
【解析】
5.B.有误,“迁客”点出诗人当时被流放夜郎的身份,“西望长安不见家”表达出诗人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C.有误,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6.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答案】
6.B
【解析】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
7.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突出了大漠和月亮的白光一片,寒气逼人,体现了边塞的辽阔、苦寒。
B.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和苦寒,为后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感情基调。
C.“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吹芦管”,征人原已思乡,现在又听到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的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望”字照应“不知何处”。
D.一、二两句绘色,三句传声,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象、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答案】
7.C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文章内容。C项“笛声从家乡的那边飘来”表述不正确,从“不知何处”可知芦管声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并不是从故乡飘来。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