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2: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未离开过家更未体味过思乡之苦。加之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年代久远诗歌理解起来更为困难。 对于古诗的含蓄美的体味,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体味诗的含蓄美
五、教法、教具
创设意境朗读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的追求。 服饰我们追求“若即若离,不着痕迹,超逸灵动”的空灵美。 诗歌上更是要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蕴美。 如:出示图片古人,今人关于含蓄美的理论。 是的,雾中看山,水中望月的确达到了一种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一起来感觉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读题目 出示题目 (1)引导学生读题目,教学生评价 尝试着再慢慢读一遍 尝试着将“夜”和“闻笛”重音,将“上”“城”“笛”适当拖音。 教师范读 (2)破题 时间/地点/事件 提问: ①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夜——时间 受降城——地点 闻笛——事件 引导: 基于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事件”我们应当读的语速度慢些,语调轻一些。 (三)读前两句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之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望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展示前两句的图片,让学生读前两句。 1、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 板书:月 沙 2、说一说前两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千百年来月亮总是诗人的宠儿,出示图片,苏轼用“庭下……”将月光比作水为我们勾勒出一片空灵之境,李贺用“大漠……”为我们幻化出一片广袤之境,作者又用什么样的比喻,为我们勾画出一片怎样的月夜呢? —明确 板书: 如雪 似霜—凄冷 (四)读后两句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远离家乡的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受降城,他看到远处回乐烽前的沙漠如雪,近处城外月光如雪,沉醉在这一片凄冷之中,诗人正当此时。 出示图片,提示学生读,说一说,后两句所提到的内容。 ①作者听到的是什么曲子? 《折杨柳》是一首怀乡思远曲 ②此夜是怎样的夜? 万籁俱寂,月色清冷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可以说作者思乡之情已经呼之欲出了,可以作者直接抒情了吗? 读第四句(提示:第四句应读怎样的语调,重音应放在哪些字上,为什么?) ——明确:“一夜”言征人整夜无眠,从时间上写思乡时间之长。 “尽”极言之多两个字都写出了思乡情之浓。 “望乡”特定的动作尽含无限思乡之情。 出示全诗及音乐《关山月》,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再次创设情境。 (五)整体感读全文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戌卒在借芦笛倾诉着无边的乡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地凝望着远方,那家所在的地方,不知家娇儿是否已长大,不知高堂是否安康……。 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总结:本诗的含蓄美就在巧妙的比喻,典型的环境,无为奇特的是“典型的动作”,这一切不言思乡,却让浓重的思乡愁绪弥漫全诗。 听音乐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含蓄美”在中国审美中的地位 自由读题目 在了解上述问题后在老师指导下再读题目 在诗文题目中寻找写作要素 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前两句 研读前两句: 讨论前两句写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意境? 在老师语言创设的情境下读后两句 研读后两句,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个人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通过“读” 题目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读诗的基本方法——慢读,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为读诗文做准备 一、从题目入手,把握诗文写作要素结合具体情境,从文章要素解读入手,融情入境,再次体味朗读方法 由画入境带动朗读 由学生对画面的感受入手体会恰当的比喻可以蕴籍作者深沉的情感 以研读课文为依托感受前两句的写作特点。感受用比喻表现含蓄美 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深沉和惆怅 以文本为依托,通过文本研读披文 入情,解读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语言创设情境,音乐渲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总结中点明这首诗的含蓄美之所在
七、课后作业(练习)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或《夜雨寄北》的含蓄美。
八、板书设计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