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名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名师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2: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并结合注释,学生能够说出本诗大意。
2.借助诗人背景资料及练笔等活动,学生能进一步走进作者,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赏析与比较阅读,学生能说出“情景交融”“正面表达”等表达技巧的妙处并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 借助诗人背景资料及练笔等活动,学生能进一步走进作者,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2. 通过赏析活动,学生能说出“情景交融”“正面表达”等表达技巧的妙处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活动,学生能说出“情景交融”“正面表达”等表达技巧的妙处。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批注法 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边塞诗这种诗体。
2.从李白的《关山月》和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这两首诗感受边塞诗魅力。
二、初读——知诗意
1.提示重要词语的意思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⑵回乐烽: 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一作"回乐峰":即当地山峰。指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⑶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2.师范读,生自由读,师生共读。点拨朗读技巧:节奏、重音、缓急、强调。
3.初读后可以感知:这首边塞诗表达的是戍守边塞将士们的思乡愁思。
三、知人论世——明背景
1.诗人李益介绍
2.此诗写作背景介绍
四、品读——悟诗情
1.含蓄蕴藉 情景交融
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边塞独有的景物呢?烽火台、沙漠、受降城、月亮。
“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雪和霜都是白色的,而且是寒冷的。诗人借助这寒冷凄清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点拨朗读技巧:同学们再试着读这两句诗,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把“愁惨凄凉”的感觉读出来,读出诗歌的情致。
延伸: 通过列举不同写月的诗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轮明月照古今,但是引发的情感却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正面抒情 点明主旨
品读:后两句正面抒情。作者先以声传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读到这两句,眼前仿佛浮出这样的情景:将士们在这漫长的边塞苦寒之夜,闻笛声后纷纷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到此,诗人的思乡之苦终于得到了释放。
点拨朗读技巧: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体味着这份思乡之情,来朗读这两句。
3.比较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夜上受降城闻笛》比较。
引导学生从体裁方面、作者、内容方面、表达技巧等
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来背诵这首诗歌(师生齐背)并小结此诗。
六、学后巩固(布置课后习题)
七、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