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高一语文(新课标)精品教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学年高一语文(新课标)精品教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19 14: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教学案:烛之武退秦师3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3)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教学目

知识与技能
总结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查阅资料,合作完成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难点
总结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总结 归纳 合作
学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
备注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6、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7、朝济而夕设版焉
8、夫晋,何厌之有?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合作探究
备注
整理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4.共其乏困——
?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意:
今意: “东道主”,
古意
今意:
2.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意:
今意: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意:
今意: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意:
今意:
5.亦去之。???????????????????????????
?“去”,
古意:
今意: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许之。??????????????????????????
4.夜缒而出。?????????????????????? 5.敢以烦执事。???????????????????? 6.许君焦、瑕。????????????????????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且贰于楚也——
4.佚之狐言于郑伯——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当堂检测
备注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 (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课内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拓展提升
备注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1.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2、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3、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4、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6、“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7、《只靠一张嘴》   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   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   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8、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唯有心中有竹才能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   9、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虑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坚固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0、岁月给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满腹才学,却无人欣赏。岁月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增加了他的才干,他虽满腹牢骚,可锐气未减,也未自暴自弃,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明白机会只会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而不同的只是时间而已。   11、烛之武&佚之狐:佚之狐乃狐,自知其力不足,国危之时,上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获得伯乐之美称。但此事之前,佚之狐不用此人,怕的是失宠,畏的是失权。则佚之狐是狐也。   烛之武乃虎,在深山“养精蓄锐”,在危难当前一跃而出。他具有虎的品格,为保其国,不畏生死,奋勇向前;他具有虎的性格:“果断,从多方向围攻”。烛之武是虎,是从高山冲下捍卫国土的虎。
12、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主之一。晋侯以忍做成了大事。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门艺术。能忍必会积蓄力量,挥出那致命一击。
13、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