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07:5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包 身 工
向真实借来一杆笔,为苦难照亮一束光。
夏衍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作者介绍
01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浙江省杭州市人。
02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03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
作品背景
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是近代西方资本家引进到中国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西方资本家在上海纷纷创办企业,并建立包身工企业制度。在讲英语的外国企业中,外方管理人员用 Peon 一词称呼中国工人,往往故意发成 (Pee-on),字面意思是在其头上撒尿,引申为下贱人士,有明确的侮辱性。
在 1925 年“五卅”运动中,纱厂工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资本家害怕工人,就企图用包身工来代替成年工,欺侮他们年纪小没有斗争经验。据统计,1937年上海共有包身工达七、八万人之多,占上海纱厂女工三分之一左右。
作品背景
包身工是由包老板买回来的,这些包老板是流氓地痞,与厂家、工头(拿摩温)及农村恶霸勾结。他们到农村或灾区去诱骗农民,将他们的未成年儿女骗去城中当工。包身工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期限一般是三年。愈是年龄小的身价愈低,期限也愈长。在包身期间所得的工资全归包老板所有,包老板只供食住。工资比一般工人低40%左右。大多集中在纺织厂工作。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景,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卖身契样例
“立自愿书人×××,情由当年家中困难,今将少女××自愿包与招工员×××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间付洋十元。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倘有走失拐带,天年不测,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涉,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倘有停工,如数照补。期限×年×月×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恐后无凭,立此承认。”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即: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新闻性——及时性、真实性
文学性——形象化地表现对象
政论性——议论性语言
文体介绍
文体知识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02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01
01
报告文学属于散文,文章的线索非常重要,请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文章写作线索。
初读课文
1、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15
18:00
5:00
4:30
课文是以______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的。
时间
起床
早餐
上工
收工
1—6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7—11段: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2—14段:(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段:雇佣包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段:(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3—34段: 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段: (十八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段: 黑暗将要过去 黎明必到来—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问题剖析作副线
一天活动为主线
主线:时间顺序
副线:制度趋势
2、根据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寻找文章的写作线索
1、寻找文章线索
双线交织,虚实相生
以时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主线
文中穿插(补叙、插叙)着背景资料,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史为副线,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副线
02
快速浏览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再现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初读课文
1、衣食住行
表述 概括




做工
褪色或胜了的短衣,短衫,下面是玄色 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第23段)
破脏
短衣乡下气
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两“粥”一饭 无菜 量少 不够一人一碗 (第12、13段)
质差
吃不饱
面积约9.32平方来,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个平方(第3段)
狭窄 恶臭
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第21段)
没有自由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第25段)、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第26段)
工钱 三角八
劳动强度大、待遇差,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非人待遇
这些称谓反映包身工哪些方面的特性?
自然身份 非人待遇 赚钱工具
生物(4次) 懒虫(3次) 猪猡(6次)
赚钱的“机器” 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机器” 试验工 养成工 乡下姑娘 小姑娘 滋养物 没有锁链的奴隶 死娼妓 饲养物
奴隶(2次) 罐装了的劳动力
2、包身工的称谓
3、包身工的劳动条件
三大罚规
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三大威胁
音响、尘埃、湿气
劳动待遇
三角八分
03
本文主旨在于表现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从而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那么作者重点选取了几个人来表现包身工的生活呢?
深入探究
1、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一、芦柴棒
1、出场: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6段)
2、重病遭打: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露骨”的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16-19段)
3、骨瘦如柴: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会做噩梦!”(35段)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二、小福子:
挨罚 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28段)
三、不知名的女工
惨遭毒打 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42-47段)
点2面结合
点面结合
↓↑
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主要是具体事物描写,芦柴棒、小福子等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在叙述和描写中来刻画这个群体形象?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芦柴棒”
骨瘦如柴
小福子挨罚
“芦柴棒”重
病遭受毒打
“芦柴棒”
出场

起床
早餐
上工
放工
放工
点面结合的作用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除了“芦柴棒”之外,还有小福子、写信的无名女工都是点,起到窥一斑见全豹的作用,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点面结合的作用
04
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产生的原因,以及体现了怎样的制度?
深入探究
1.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8—10段)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一句话概括:
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
(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4)主观原因(8-10段)家庭困境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
1. 为什么会形成“包身工”(15——22段)
05
探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深入探究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包身工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
作用:
收入“每天三角八分”
对比手法
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类比手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类比作用: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点面结合
面——人物的群体描写  
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这个群体,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点——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典型人物:芦柴棒
典型事例: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
典型细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比喻修辞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反语手法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第12段)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2、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第32段)
运用反语,带工头惩罚的不合理,残忍。
3、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运用反语,表现这些青年在家乡被当成像鸡鸭一样喂养。
作者情感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包身工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国家贫弱、国民苦难的历史,明确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可以发挥警钟的作用,警醒人们,铭记历史,永不忘记,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警惕当代包身工
黑砖窑案,又名黑窑案,黑砖窑事件。是指发生在2007年前后,那些非法拘禁并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劳动、非法收买和使用被拐骗儿童、恶意拖欠工资和侵占他人财产的砖窑窑厂豢养帮凶剥夺他们人身权利并强制劳动每天长达14小时到16小时不给任何劳动报酬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