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2: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括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2、《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文意疏通的教学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学情分析
1、学生目前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首先要解决文言文文意疏通的问题;
2、学生读过寓言,但是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出发。这节课,希望学生能多方面思考寓意。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穿、及、汲、闻、道、对、国。
2、了解《穿井得一人》寓言的寓意;
3、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解读文本,理解语言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文言文),题目叫《穿井得一人》,谁来猜一猜,题目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样的题目,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或联想?(学生自由谈)
同学们有这么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寓言。
二、检查预习
1、作者其人其事。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它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
2、正音:溉汲(gài jí )
3、齐读课文(目标:读准字音)
三、知识抢答
【运用平板的抢答功能】
1、重点实词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②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穿:挖掘、开凿。
③国人道之。 国:国都。 道:讲述。
④闻之于宋君。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⑤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2、一词多义
之:①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②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若:①求闻之若此:像。
②不若无闻也:及,比得上。
3、关于句子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到。
4、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
1、梳理情节。
起因:丁氏趣说“穿井得一人”
经过:闻而传之者、国人:误传为“穿井得一人”
宋君:派人询问
结果:丁氏告知真相。
几个小问题:(1)“穿井得一人”的两重意思?(2)用什么语气来读。
2、为什么会产生误解?
【明确】丁氏:本身表述不够清楚;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五、挖掘寓意
1、学生自由回答:从人物的角度,这则寓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丁氏:语言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闻而传之者、国人: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宋君: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传闻,都应该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
2、方法总结: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六、课外拓展
1、观看视频。【 集体观看完毕后,学生可以利用平板进行回放】
2、学生讨论交流,整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起因:车主发现车子被划坏了。
经过:经过查看监控,车主怀疑是一个小男孩划坏的。
家长也怀疑是小男孩所为,赔了3500元钱。
孩子否认,回家后闷闷不乐。
结局:警察通过调取监控,发现车子在停到此处之前,已经被划坏了,还了小男孩清白。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运用学到的解读寓意的方法,来分析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明确】
车主:要调查清楚真相,不贸然行事;
小男孩: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始终说真话;
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警察:不放过任何疑点,才能还原真相。
七、课堂小结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明确】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