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和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谈谈“什么是创造”,然后谈谈你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创造”的理解。
二十世纪的教育家们是如何理解创造力?今天我们将从道行知了解“广告设计”。
二、教育目标
通过反驳论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扩大知识面。
通过搜索信息,学生可以与文本中的人物保持密切联系,并感到安全。
了解自信心与创造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西安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者。他早年在美国学习。回国后,他毕生致力于改变中国教育,探索教育中国人民的新途径。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实践中,他创造了“人生就是教育”、“教育与实践是一体的”、“社会就是学校”作为教育理论的中心,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著名的中国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他参加了资产阶级教育运动,创办了一所正规学校。1934年7月,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从“知道”改为“知道”。陶行知为中国人民的教育、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只有一颗心,没有一半的根。他一生写了很多书,他的讨论非常精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它被称为“伟大的一代”。
四、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43年。陶行知否认了所有“无法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鼓励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
五、标题释义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现出美的话语,具有情感充沛、抒情动人、个性明显、带动性强等特征。
六、字音教学
崇拜伤痕中伤
塑像遁词哑口无言
鲁钝自暴自弃走投无路
玄奘懦夫屋檐
樵夫豢养陡然
烟囱繁殖灌溉
懒惰 lǎnduò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七、总体认知
看完整篇课文后你感觉如何?其中涉及的相关信息、材料都是什么?
很多人,很多事,有很多经典的句子。
本文当中的材料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包括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地理等领域。
该文属于反驳性的文章,那么作者主要针对哪些问题来进行反驳呢?
同时,作者驳斥了“无法创造”的五个借口。五种错误的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如何反驳错误的观点?
作者主要使用典型的例子和著名的谚语进行反驳。换句话说,本文主要使用两种方法:案例和引用的形式。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有积极的看法吗?如果是,是什么?
在驳斥了这五种错误观点后,作者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本文的标题是《创造宣言》。那么作者自己的宣言是什么呢?
最后,作者动情地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八、分层结构
本文中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第一部分:引出教育家创造不同其他领域,并从艺术家创作石像开始由此进一步强调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作者列举了五种“无法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列举了一系列无可争辩的例子,逐一反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以东山樵夫为例,说明失去创造力的悲惨后果。
第四部分:作者以排比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创造宣言。
九、深度探究
第一部分人和物是谁?教育中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艺术家们在创作石像的同时也热爱自己的创作。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创造一种值得相互钦佩、共同成长的生活。
第二部分关于人和事的是什么?作者批评的关于“无法创造”的五种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笔,就是一件罕见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能够在沙漠中建造苏彝士运河。遭遇八十一难的唐玄奘,最终取得佛经,……
基于这些例子,作者驳斥了“无法创造”的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结论:这表明创造力无处不在。每一天都有机会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创造。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用了哪些比喻?分别代表了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其实,“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将众多教育对象教育成才。
而整句话的意思其实说的是,糟糕的教学方法会毁掉很多学习者,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许多人受益,让受教育的人成才。
东山樵夫的故事是什么?你觉得东山樵夫很可爱吗?你认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你在这个故事中想到了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十、课堂小结
学生们,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许多环境不如美国,也不如我们的人民或像我们这样创造自己生活的普通人健康。只要我们有勇气、自信和创造力,我们也可以谱写人生的美好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熙在文章中所说,除了勇气和自信,你还需要智慧来创造。智慧就是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工作,为更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