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知作者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吴晗:“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作,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刘泰隆
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太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划分层次
把握作者的行踪轨迹和情感变化
行踪轨迹:出家门——小煤屑路——月色荷塘——荷塘四面——回家
情感变化:心里颇不宁静(不静)——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寻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得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出静)
圆型构思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明线:行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静
出静
寻静
得静
出家门
赏四周
踱小路
观荷塘
本文的文章其是行踪和情感双线推进的、互相交织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可能是?
①直抒胸臆,“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原因。
② 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引出下文,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 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一封信》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面对社会现实, 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思想感情非常复杂——悲愤、不满而又无可奈何, 渴望自由, 想超脱现实而又无能为力。
1927年1月于白马湖接妻子儿女北上,途径上海时只把长女阿菜次子闰儿带上,而把另外两个孩子———长子阿九和二女儿转儿让母亲带回老家扬州看顾。
朱自清也感叹,“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朱自清先生深感歉疚地回忆到,他(长子阿九)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他们是恨着我们呢?还是惦着我们呢?”“她(转儿)也曾用了生硬的扬州话,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我要到北京去。”
“当时听着,现在想着的我,却真是抱歉呢。”“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将孩子们团聚起来……”,“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儿女》)
儿女分散各处,无法全家团聚,对儿女深感愧疚,是家事带来的不平静。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对此分析无唯一答案,正因此,《荷塘月色》才成为一首耐读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读出不同的《荷塘月色》。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1、赏析“踱”
第3段
“踱”慢步行走,“踱”字表现了作者悠闲、超然的心境。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
此时的“我”和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另一世界“是摆脱了困扰的自由自在美好的世界。
“平常的自己”:指不满现实又无法逃避现实的苦闷哀愁的自己。
此时的“我”是希望借欣赏眼前幽静淡雅的景色摆脱现实的困扰和内心的苦闷,获得心灵的宁静的人。
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流露出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慰,欣赏荷塘月色时的淡淡喜悦。
阅读第四段,作者写了月下哪些景象?尝试找出这些句子,试着分析它的妙处。(手法+内容+效果)
荷塘、荷叶、
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
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荷叶柔美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
“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情态,前者状其饱满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命力;
后句连用三个比喻。“明珠”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星星”描绘了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美人”描绘了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修辞的运用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什么是“博喻”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全面展现事物特征)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北宋词人 贺铸《青玉案》
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
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
是用“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等三个事物博喻闲愁之多;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
运用通感的修辞,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什么是“通感”
通感: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又称“移觉”。
例子: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听觉转为触觉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4)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视觉转为嗅觉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波
闪电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快速的特点,写微风过处花叶颤动的情状;
凝碧的波痕,动静结合,形象传达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流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曲曲折折
田田、出水很高、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点缀、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美人(拟人、博喻)
缕缕、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通感)
闪电、凝碧(比喻)
看不见的、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这幅月下荷塘图,
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态写实。
再由荷香写到荷波,这是动态写实。
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
作者的描写既有静,又有动,既有虚,又有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荷塘恬静和谐的美,形成一种素淡宁静的意境,使地上的荷塘和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趣,同现实以及自己的心境形成对照。
第五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和句子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叶、花、树、薄薄的青雾、
淡淡的云、树影
“泻”以“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静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
月光
青雾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奶白色和娇艳欲滴 的状态,也写出了月色的朦朦胧胧胧,有色彩美。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写出了雾的轻、薄、透,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飘浮虚幻。
叶花
杨柳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比喻朗照
“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表面写“黑影”“倩影”,实则还是写月色,侧写月光的轻盈荡漾。
“像是画在荷叶上”,又把岸边的树、荷叶,月光联结在一起,更显荷塘月色的清幽意境。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视觉向听觉转移,将无声的光影化为跳动的音符,化静为动,为宁静的月夜增添了些许活泼。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飘渺和谐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梳理回顾
第六段描绘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请问这些景物是以哪种景为中心着眼点?找出相关语句,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树、树色、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
围绕“树”来描绘周围的景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写树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
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找出并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还照应了第二段。
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层次性,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丰富形象,富有艺术魅力。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以夜晚微弱的灯光,衬托月夜的迷蒙,月光的明朗。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动静结合,蝉声与蛙声,给幽静的月夜带来了热闹的气息。至此描摹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创造了令人沉醉的意境。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采用什么写法?并分析“但”字的妙处。
以动衬静:在上面静态描写之后,笔锋陡转,突然让蝉鸣蛙叫闯进恬静的月夜,使过于沉寂的空气变得生气盎然,作者用这样的热闹来烘托月夜的寂静和自己心情的寂寞。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冲淡了前文所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
树色、柳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近
远
近
静
动
荷塘四周
的月色
树 连绵成片、高低错落 层次分明
点面结合
平中见奇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情感交织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采莲赋》译文:
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心心相印采莲去。船慢慢地来回摇荡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停停,不往地回试自己的动作。春末夏初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和谐的世界。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诗歌中“莲”的寓意
这里的“莲子”即“怜子”的谐音,
“怜”译为“怜爱、喜爱”,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怜子”即喜爱意中人。
《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1.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1)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2)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合作探讨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热闹”与“寂寞”、“喜悦”与“哀愁”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采莲赋》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热闹、喜悦
寂寞、哀愁
强
烈
对
比
内
心
矛
盾
《西洲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
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独出家门
观荷赏月
返回家门
小径漫步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惦念江南
荷 叶荷 花荷 香荷 波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颇不宁静
赏景排忧
无法超脱
荷
塘
月
色
梳理回顾
树
远山
路灯
蝉声和蛙声
1.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如: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 如:动词和量词等。
3.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
4.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
艺术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美景图的描写,勇敢而真诚地展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却无法改变的无奈与苦闷,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