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08: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请选出对下面舞台说明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璪。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B.加强戏剧的真实感。
C.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和郁闷不安的情绪。
D.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为下文矛盾的展开做了铺垫。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两项是(  )
A.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家尽管发言,权作抛砖引玉。
B.哈姆莱特和杀父仇敌克劳狄斯展开不屈的斗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C.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之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D.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时,缺少当机立断的魄力,正是一次次的延宕,使他错过很多报仇良机。
E.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三.填空题(共1小题)
3.解释词语。
(1)功名未遂:   
(2)阑珊:   
(3)灭罪修因:   
(4)魄散魂飞:   
(5)杳无音信:   
(6)古陌荒阡: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只合把清浊分辨 只合:应该
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混淆
C.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勘:判断
D.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延:邀请
(2)开头两句表明窦娥信奉鬼神的力量;而后面又说“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以下哪种理解准确    
A.说明窦娥因冤生怨、情绪波动,故认识前后不一致。
B.是残酷的现实使她改变观念,对天地鬼神产生怀疑。
C.一个穷苦妇女敢于直斥天地鬼神,表现出觉醒的意识。
D.通过诅咒日月鬼神的不公道,诅咒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说明窦娥认为人的生死是由鬼神来掌握的,谁该生,谁该死,应如日月分明。
B.第②句用设问句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跖和颜渊,第③句用对比句揭示了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第④句指出这些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
C.第⑤句和第⑥句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作了铺垫。
D.第⑦句窦娥面对法律黑暗的现实,无法伸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
(4)朗读曲词,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白话,如“日月”“鬼神”“天地”,这些词语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显得通俗而且生动。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段曲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彩的特征。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节选自《汉书 于定国传》,有删改)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②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2)试简要分析《汉书》中的“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六.诗歌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2)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七.默写(共1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   ,   。”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地也,   ?天也,   !”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    ,   。”
八.语言表达(共1小题)
8.下面是关于中国子女是否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调查报告中的一个数据图,请仔细观察,并写出结论,要求不出现具体数据,不超过90个字。
九.解答题(共1小题)
9.比较下面的话剧选段与戏曲唱段,请简析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曹禺话剧《雷雨》片断: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根据原著改编的评剧《雷雨》中的唱段:
这家具一件件南北辗转,亲手搬亲自摆一如从前。
留梅厅三字匾为你题签,挂门楣似见你形影流连。
这玉照记下你当年娇艳,置案头常抚摸盼你回还。
世间有铁石人无情无念,周朴园绝非是负心儿男。
一十.名著导读(共1小题)
10.下面是《窦娥冤》第二折戏中窦娥所唱的两支曲子,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遭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拷打时唱)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注:高声吆喝),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桃杌见窦娥不屈服,就要对蔡婆用刑)
【黄钟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1)【感皇恩】和【黄钟尾】与下面哪项是同一类   
A.【正宫】
B.【倘秀才】
C.【沁园春】
(2)前一段唱词实际上反映了什么?
(3)后一段唱词中“好色荒淫漏面贼”指的是   。
(4)两段唱词表现了窦娥的性格精神。下面是对唱词内容的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A.表现窦娥对张驴儿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昏官的棍棒下誓死不屈,表现她性格的刚强。
C.为使年迈的婆婆免受酷刑,甘愿招认罪名,反映了她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D.作为一个弱女子,有人栽赃陷害,有人严刑逼供,她也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请选出对下面舞台说明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璪。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B.加强戏剧的真实感。
C.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和郁闷不安的情绪。
D.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为下文矛盾的展开做了铺垫。
【解答】B.“加强戏剧的真实感”错误,此处的场景属于环境描写,不具备该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两项是(  )
A.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家尽管发言,权作抛砖引玉。
B.哈姆莱特和杀父仇敌克劳狄斯展开不屈的斗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C.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之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D.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时,缺少当机立断的魄力,正是一次次的延宕,使他错过很多报仇良机。
E.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解答】A.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句中谦敬失当,应用敬辞。
B.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使用正确。
C.不自量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使用正确。
D.当机立断: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使用正确。
E.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此处望文生义,当作主动出击的意思。
故选:AE。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三.填空题(共1小题)
3.解释词语。
(1)功名未遂: 功名未成。 
(2)阑珊: 将尽,衰落。 
(3)灭罪修因: 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4)魄散魂飞: 形容非常惊恐。 
(5)杳无音信: 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6)古陌荒阡: 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解答】故答案为:
(1)功名未成。
(2)将尽,衰落。
(3)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4)形容非常惊恐。
(5)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6)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
①语素法②重点字词法③语境法④换词法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只合把清浊分辨 只合:应该
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混淆
C.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勘:判断
D.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延:邀请
(2)开头两句表明窦娥信奉鬼神的力量;而后面又说“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以下哪种理解准确  D 
A.说明窦娥因冤生怨、情绪波动,故认识前后不一致。
B.是残酷的现实使她改变观念,对天地鬼神产生怀疑。
C.一个穷苦妇女敢于直斥天地鬼神,表现出觉醒的意识。
D.通过诅咒日月鬼神的不公道,诅咒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①句说明窦娥认为人的生死是由鬼神来掌握的,谁该生,谁该死,应如日月分明。
B.第②句用设问句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跖和颜渊,第③句用对比句揭示了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第④句指出这些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
C.第⑤句和第⑥句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作了铺垫。
D.第⑦句窦娥面对法律黑暗的现实,无法伸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
(4)朗读曲词,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C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白话,如“日月”“鬼神”“天地”,这些词语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显得通俗而且生动。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段曲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彩的特征。
【解答】(1)D.作恶的人享受荣华富贵,寿命又延长。延:延长。
故选:D。
(2)D.开头两句表达了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幻想,然而自己受到的天大冤枉使得她不能不悲愤质问,以至于最后对天地鬼神进行否定控诉,这正表现了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由安分顺从走向了反抗。窦娥对鬼神天地的谴责斥骂,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D项最能体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故选:D。
(3)B.“用设问句”错,第②句“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是反问句,非设问。
故选B:。
(4)A.“古白话”错,“日月”“鬼神”“天地”只是古今意义相同,但不是古白话;B.“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错,盗跖、颜渊不是象征,而是借代;D.“委婉曲折”错,这里是直抒胸臆而非委婉曲折。
故选:C。
答案:
(1)D
(2)D
(3)B
(4)C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作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节选自《汉书 于定国传》,有删改)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②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2)试简要分析《汉书》中的“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解答】(1)①累:拖累;奈何:怎么办。译文:我老了却这样长时间地拖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
②辞:口供;验治:查验处治;诬服:无辜而服罪。译文:孝妇的口供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考问,孝妇最后无辜而服罪。
(2)窦娥面对冤屈敢于反抗。表现在两件事上,第一件是指斥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另一件是结尾的三桩誓愿。雪溅白练:非常之死必有异象,这是鸣冤。窦娥让人们由此异象而明白自己是冤枉的,是将深重的冤情诉诸世人。血溅丈二白绫的异象是夸张和浪漫的笔法,会让人联想到因为奇冤在身压抑不住的鲜血迸射,以此来诉诸在场的官吏和百姓。六月飞雪:天无言而以行示之,非常之冤必有天象。雪盖尸骸,是“有老天为我收尸”之意。人间无道,天悯无辜。这是诉诸神灵和上天的。亢旱三年:天子无道,上天罚之。是诉诸朝廷和天子,希望其察民情而惩恶官,使百姓不受冤枉。这是给朝廷说话。后来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就是呼应之笔。这说明她的刚强,勇于反抗,不畏强权。
本文中“东海孝妇”面对冤屈,原文只说到“孝妇辞不杀姑”,她不承认杀了婆婆。但是当狱吏拷问时,她“自诬服”,她选择了服罪,说明其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
答案:
(1)①我老了却这样长时间地拖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
②孝妇的口供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考问,孝妇最后无辜而服罪。
(2)《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敢于反抗,不畏强权。
参考译文:
东海郡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很恭谨地赡养婆婆,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顺媳妇侍奉我非常勤劳辛苦,我怜悯她没有子嗣又年轻守寡,我老了却这样长时间地拖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自杀而死,婆婆的女儿上告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速捕了孝妇,孝妇的口供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考问,孝妇最后无辜而服罪。定罪的案卷呈报到郡曹府,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婆婆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太守并不听,于公竭力争辩,最终也未能说服太守,于是他抱着判决书在郡曹府上大哭,并借口有病离职。太守最终以谋杀婆母罪斩杀孝妇。(孝妇死后)郡中枯旱三年。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六.诗歌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2)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解答】(1)B.“眼前之景”有误,“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
(2)要抓住“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这里突出的是一种对对方的勉励以及突出诗人内心的具体感慨,表达出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尾句“好去者望前程万里”是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与鼓励,也是以此减轻离别的痛苦。
答案:
(1)B
(2)送行女好是一个多情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利的形象。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译文:
此刻我俩虽近在咫尺,却面临着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短短的一瞬间,就如月缺花落,破灭了幸福的希望。饯行的酒杯握在手上,别离的泪水已浸满了眼眶。才吐了一声“保重身体”,已是心如刀绞,怎么也放不下这儿女情长。隔了半晌,方说出:“好好地去吧,望你前程无量!”
赏析:
这支小令,首句从空间角度,次句从时间角度,写出了离别在女子心理上引起的巨大震动,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全篇伤感的基调。“咫尺的”三字下紧接着“天南地北”,将送行双方面临的处境袒示在读者面前,可以想见离别现场的那种难分难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气氛。而“霎时间”三字,则带有命运悲剧猝不及防袭来的惊心意味。这两句对仗交织着“现时﹣未来”与“现时﹣昔日”的变化和对比,既是交代背景,又像是从离人心中迸吐而出的嗟叹和呼喊。
女子尽管心口在流血,但小令并没有去渲染她感情的激烈爆发,相反,选择了她强自隐忍的表现,描画出平凡而动人的饯别一幕。女子为情人饯行,本意是在珍贵的最后相处时刻对离人的一种安慰;她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尽量不使内心的痛苦流露出来,去加重对方的负担。作者的这种处理,更使人有儿女情长、入木三分之感。
女子的泪水“阁在眼里”,还强行去说出饯送时惯常应表示的祝愿。可惜是力不从心,才说出“保重将息”四字,就心痛如绞,实在舍不得情人远去。在这种万箭攒心的情形下,女子最终迸诉出完整的末句,尽管话语平凡,却不能不使人觉得异常的震动。将送行的叮嘱截作两段写,尤见细腻、传神。
这支小令在起首两句设身处地作先声夺人之笔后,以下基本上采用平率自然的白描手法,不再加入作者的主观色彩,也不刻意作字句上的锻炼。这种白描情节的写法,有一种民歌小曲的朴实自然的风味。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满斟离杯长出口儿气。比及道‘我儿将息’,一盏酒里,白冷冷滴够半盏儿泪。”可见本篇是继承了民间文学的说唱表现传统。诗、词中同样有白描性质的作品,但却讲究蕴藉和余味。散曲不同,只要形象明晰,首尾完整,作者就心满意足了。起首两句从时间,地点的两方面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七.默写(共1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
【解答】(1)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重点字:延)
(2)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重点字:勘)
(3)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重点字:辨)
【点评】课外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其不能也。)
7、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八.语言表达(共1小题)
8.下面是关于中国子女是否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调查报告中的一个数据图,请仔细观察,并写出结论,要求不出现具体数据,不超过90个字。
【解答】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微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注意数据之间的比较,主要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比较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比较。
答案:
①男性被调查者没有对父母说过“我爱你”的比例高于女性被调查者。
②无论男女,对母亲说“我爱你”的比例都远高于对父亲说“我爱你”。
③大部分被调查者没有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
【点评】高考图(表)文转换题特点如下:
1.考查的综合性明显
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2.考题选材生活化突出
近几年图文、表文转换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涉及亲情、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
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是高考图表题的两大类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性较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表面上是“看图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准确、鲜明、生动、连贯等多个考点,其实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而这两个类型又包括多种考查形式。
表文转换:表格文字转换、柱形图表文字转换、曲线图表文字转换、饼式图表文字转换、结构图表文字转换。
图文转换:徽标文字转换、图片文字转换、漫画文字转换。
在媒体信息交流和传递中,图表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能直观鲜明、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图表形式有公司单位的报表、企业厂家的生产增长图、工艺生产流程图、实验研究变化曲线图等。简洁的图表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和数字信息,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
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文字转换题,即将图表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信息推断题,即针对图表数据作结论或提建议。
九.解答题(共1小题)
9.比较下面的话剧选段与戏曲唱段,请简析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曹禺话剧《雷雨》片断: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根据原著改编的评剧《雷雨》中的唱段:
这家具一件件南北辗转,亲手搬亲自摆一如从前。
留梅厅三字匾为你题签,挂门楣似见你形影流连。
这玉照记下你当年娇艳,置案头常抚摸盼你回还。
世间有铁石人无情无念,周朴园绝非是负心儿男。
【解答】选自曹禺话剧《雷雨》中的这个话剧片段,是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能够展现出话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和动作性特征。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如当周朴园发现面前的鲁妈就是他心心念念的侍萍时,他立刻撕下了温情脉脉的伪装,严厉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刚才还是一个暖暖多情,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如当侍萍控诉“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时候周朴园为了稳住她而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这段话不仅展现出周朴园心中对于侍萍到来的恐惧,也为他下面想要用支票打发侍萍做了铺垫,人物语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动作性特征。
再看评剧《雷雨》的唱段,这段唱词是周朴园表白他如何忘不了侍萍而做的一件件事,主要是罗列事件,缺乏人物个性化的表现,可见戏曲重在陈述,只强调内容和过程的完整性,缺少对人物个性化的表现;另外作为唱词,应当是韵文形式,语言工整华丽,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答案:
①话剧语言富有个性化,利于表现周朴园等性格的复杂性;话剧语言富于动作性,通过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到了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②戏曲重在陈述,只强调内容和过程的完整性,缺少对人物个性化的表现;语言工整华丽,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点评】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2.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3.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4.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一十.名著导读(共1小题)
10.下面是《窦娥冤》第二折戏中窦娥所唱的两支曲子,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遭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拷打时唱)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注:高声吆喝),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桃杌见窦娥不屈服,就要对蔡婆用刑)
【黄钟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1)【感皇恩】和【黄钟尾】与下面哪项是同一类 B 
A.【正宫】
B.【倘秀才】
C.【沁园春】
(2)前一段唱词实际上反映了什么?
(3)后一段唱词中“好色荒淫漏面贼”指的是 张驴儿 。
(4)两段唱词表现了窦娥的性格精神。下面是对唱词内容的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D 
A.表现窦娥对张驴儿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昏官的棍棒下誓死不屈,表现她性格的刚强。
C.为使年迈的婆婆免受酷刑,甘愿招认罪名,反映了她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D.作为一个弱女子,有人栽赃陷害,有人严刑逼供,她也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
【解答】(1)【感皇恩】和【黄钟尾】都是曲牌名,与B项同类。A项是宫调名,C项是词牌名。
故选:B
(2)“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出了窦娥所受的严刑拷打,反映了官府的残暴无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窦娥在昏官的棍棒下誓死不屈,表现她性格的刚强。
(3)根据前文可知是张驴儿要和窦娥结成夫妻,不料窦娥个性刚强贞烈,坚决不从。恰巧蔡婆婆生病了,张驴儿于是心生歹意,想毒死蔡婆婆让窦娥没了依靠,窦娥就会顺从自己。结果蔡婆婆一时犯恶心,张驴儿下毒的羊肚汤被张父喝了,张父结果被毒死。于是张驴儿就威胁窦娥,私了就是窦娥要顺从自己,公了就要告窦娥毒死自己的父亲。窦娥不从,被张驴儿告上县衙。所以“好色荒淫漏面贼”是张驴儿。
(4)D.“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不当,由“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可知,最后窦娥认罪,是为了救自己的婆婆。说她“认命”“软弱”于文无据。
故选:D。
答案:
(1)B
(2)一方面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倔强性格,另一方面反映了昏官的残暴无道。
(3)张驴儿
(4)D
【点评】戏剧里有两种语言: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幕落的说明;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戏剧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探究艺术形象,主要从分析戏剧语言入手。
(1)分析舞台说明,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辅助作用。如《雷雨》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一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奠定了悲剧情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也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冲突总爆发作好了铺垫。
(2)分析人物语言,体会它对塑造人物的主要作用。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分析时应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潜台词三方面入手:
其一,个性化的语言是指符合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本质的语言。分析时抓住那些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与众不同、“话到人到”的特殊语言,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二,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并不是要求用台词来代替人物动作,而是指用台词来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这种语言要展示性格,表示意向,读者从台词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神情举止、内心活动。
其三,戏剧语言,要求含意深邃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含蓄凝炼,“片言百意”,使人们有充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除话的表面意思之外,还隐含着没有说出来的更深一层的意思。阅读时,就要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话里之因,话中之话,话外之意,补充和丰富原台词的内容,从而把握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