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2:2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小说的主要形象——父亲和台阶,梳理小说情节。
2.捕捉细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形象。
3.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体会作者对像父亲一样的中国农民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捕捉细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形象。
教学难点: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体会作者对像父亲一样的中国农民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生活的小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阶》,走进一个平凡父亲的一生历程。
之前同学们已经在早读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父亲对它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 用父亲和台阶说一句完整的话,归纳小说情节。
父亲对原来的台阶不满意,花了大半辈子造了一件新房子和九级新台阶,却感到不自在。
2.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台阶写出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这个父亲的身份是一位——农民。
(三)细节赏析
1.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地围绕“父亲”这位农民进行了反复的细节描写。
细读课文1—25段,请你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两个,先明析细节描写的方法,然后进行批注。
话题:
(1)父亲的脚 (2)父亲的目光 (3)数字的运用 (4)父亲的草鞋 (5)父亲的头发 (6)父亲的笑
知识卡片: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深刻。一般是对联想想象、修饰限制、反复描摹、精准动词、具体数字、标点句式等的综合运用,细节中见时代背景,见人物性格,见情节发展,见作品主题……
(1)父亲的脚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河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预设:外貌描写,父亲的脚板开裂成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动作描写,父亲用板刷刷脚,才能洗干净;侧面写父亲写完脚后,盆里的泥浆和盆底的沙,侧面反映了父亲脚的脏,突出了父亲劳作的辛苦。
(2)父亲的目光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预设:神态描写,父亲的那专注的目光,有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也有对修建高台阶新屋的执着。
(3)数字的运用
1)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勤劳艰苦)
2)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执着坚持)
(4)父亲的草鞋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预设:父亲草鞋的细节,写出了日常劳作的艰辛和漫长,凸显了父亲的执着和坚韧。
(5)父亲的头发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预设:“浮”字写出了由于雾大,父亲的身影朦胧地隐在雾里,说明父亲很早就起来了,冒着大雾造台阶,写出了父亲的艰辛和勤劳。
“飘”“挑”“滚”等词语,表面看在写露珠,实则是写父亲在晨雾中踏黄泥的辛苦和快乐。
(6)父亲的笑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预设:本来应该高兴的父亲为什么露出尴尬的笑呢?也许是父亲一辈子都低眉顺眼惯了,写出了他的质朴和谦卑。
(四)把握主旨
1.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呢?(对学,同桌交流)
明确:台阶是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台阶是父亲的追求和理想,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2.既然台阶是父亲的理想,那么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应该是非常开心满足才对,那为什么会感到“不自在”呢?哪几段是在写父亲造完台阶之后的“不自在”呢?请你从文中找找答案。
文中的“儿子”给出的答案是“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父亲不仅是年龄增长,身体衰老,更是因为精神世界的老化,
(28)……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预设:表面在写扁担的凄惨的叫声,实际上写出了随着父亲年纪的增大,身体日益衰老。
(30)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预设:比喻,父亲的头发像被收割过的庄稼茬一样,写出了他的衰老,以及失去目标的失落和迷茫。
3.能不能在最后一段前面加上“我说”,变成我说:“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加了引号就变成对父亲一个人说了,这里的父亲仅仅代表的是文中“我”的父亲吗?其实文中的父亲是农村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
引入: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特级教师王君谈《台阶》
小结:
作者对像父亲一样有着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中国农民表示敬仰和赞叹,同时又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感到惋惜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