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老王的“苦”和“善”。
2.品析文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老王的不幸。
2.品析文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给予她帮助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难忘的布衣之交。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杨绛,生于1911年,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夫人。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2.背景资料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时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初读全文,了解老王其人其事
完成老王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老王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
姓名 老王
职业 蹬三轮车的单干户
家庭成员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外貌特征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住址 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2.由调查表的结果看,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预设:瞎眼残年,饱受身体病痛之苦;住房塌败,以蹬三轮为生,饱受生活贫困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饱受精神孤郁之苦。
老王:无单位、无健康身体、无亲人、无家。 这是老王生活之“苦”。
3文中叙事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请根据原文分析老王形象。
预设:
(1) “车费减半”“大一倍”“冰价相等”,诸此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王待人真诚善良的人性美。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运用语言描写,简简单单的话语,道出了老王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的美好心灵。
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这是老王人性之“善”。
小结: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不幸的底层人民,却是善良的突出个体。
过渡: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赞颂老王,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请同学们找出主旨句。(最后一句)
何为“幸运”?何为“不幸”?为何要感到愧怍?
活动二:细读全文,解读“愧怍”
1.结合原文说说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1.生活悲苦
2.病入膏肓无人送终
3.用心送香油和鸡蛋,却被回以金钱。
2.作者的“幸运”文中表现在哪里?
预设:经济不成问题,有爱人和稳定的工作,吃得起鱼肝油。表现如下:
(1)能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顺势得出:于老王而言,作者是幸运的。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
3.为何要感到愧怍?
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没有回以同等的亲人之间的爱,所以感到“愧怍”。
4.但“我”真的幸运吗?
链接材料:在文革中杨绛受尽折磨: 杨绛被剃了“阴阳头”,即头发剃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单位不发工资给杨绛,她难以维持生活。
杨绛被罚扫厕所,住牛棚,余下的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黑牌子” 被迫参加群众活动。
文革中,杨绛被下放到 “五七干校”。 “干校”始终是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也是足够让杨绛难受,没多久杨绛就被累病了。
在背景关照下,愈见
老王:人性之美。杨绛夫妇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杨绛连车也不敢坐。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正是如此,也让杨绛先生看见了生命长河中的人性美,从而抱有一份感激之情。
杨绛:越是被压迫,越是懂感恩。 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 爱的越多,愧疚也就越多。这是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人性审视。
因此,“愧怍”一词读来分量沉重,令人深思。
四、拓展延伸
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