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说明顺序,弄清说明层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岩石记录的重要意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顺序,弄清说明层次。
课时安排 1
一、情境导入:我们曾经在《论语》里学到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是孔子在江边上看到滔滔不绝的江水从而感慨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叹人生世事变化之快。时间从来都是这样昼夜不停的流逝,那在流逝的过程中是否会留下它的特有的痕迹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来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吧。 (板书: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二、背景资料:
1、作者:陶世龙,1929年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1949年开始参与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了数百篇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作品:
本篇课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全文主要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由来,这些都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说明认识岩石、读懂岩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从而激发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三、整体感知: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①第一层(5-21)岩石的形成过程是可以记录时间的;
②第二层(22-25)岩石保存了大量的历史痕迹;
③第三层(26-29)化石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历史。
第三部分(30-31):简介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浅到深,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事理到现象
由浅入深:课文从我们熟知的日常时间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
由主到次:说明岩石的“毁灭”过程中各方面因素;
由概括到具体:第七段“海枯石烂”在总括,第八段碎石崩落是具体分说;
由事理到现象:开头引出事理历史在不断地变迁,后半部分通过岩石变迁的现象来说明。
标题解析:
标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时间有脚印那就是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时间人格化,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把时间比作脚印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时间的脚印”是喻体,“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是本体。使抽象的时间变成具体化、形象化的脚印,题目变得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
四、精读分析
本文中题记的作用:
①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引出说明对象,与标题和主题相照应。
②通过引用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并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贴近生活。
关于题记
题记的作用:点明主要内容,揭示主旨,吸引读者。
题记的方式
①内容概括式:对文章的内容运用精炼的语言 加以形象化概述。
②点明主旨式:通常致力于诠释题目内涵,点出文章的主旨。
③引人入胜式:用情动人、以理服人、冲突诱人、文采感人等方法。
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①岩石的“死”“生”(毁灭、新生);
②岩石保留下的历史痕迹;
③各种生物的化石。
岩石运动的规律: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泥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读懂岩石的记录有什么意义?
①增加我们的知识;
②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5、分析文中多次出现过渡段的作用:
①第一段: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②第五段:提示重点,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③第七段:说明岩石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坚硬,引出下文“毁灭”过程的说明;
④第十一段:引出下文,说明水和空气对岩石内部的破坏;
⑤第十三段: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⑥第十八段:总结说明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⑦第二十二段:承接上文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启出下文解读有关岩石上的历史遗迹;
⑧第二十四段: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⑨第二十七段:承接上文化石的作用,启出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历程。
列举文中的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作用:通过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的例子,使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特点更具说服力。
②下定义
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作用: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揭示了化石的本质,使读者对化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③打比方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作用:把刮风沙比作砂轮转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④列数字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作用:列举了一米厚的岩石形成所需的时间,准确、具体、科学的说明了岩石形成的速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与方式,说明读懂岩石记录具有重要意义。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作者也以丰富多彩的事例和富有启发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从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