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许之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3.对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君之薄也
B.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动词的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且贰于楚也
D.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开篇就营选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烛之武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不过其先“辞”后“许”,暴露了显摆自己的弱点。
C.文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D.全文的说辞只有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6.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兵时很讲究技巧,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B.在分析郑国的存亡时,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讲明存郑之利和亡郑之弊,最终使秦伯放弃了攻郑的计划。
C.鉴于秦、晋是同盟关系,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巧妙地点明了秦、晋两国的各自利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D.烛之武从现实说到历史,分析晋国的忘恩负义,提醒秦伯,晋国灭郑之后,必欲灭秦,让秦伯对晋国产生警惕之心。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 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佐才也 佐:辅佐
B.殊妻以女 妻:妻子
C.听流民擅取 听:听任
D.凡活五十余万人 凡:总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当以是进 以小易大
B.人人为尽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帝微觇知之 然后驱而之善
D.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5)课内翻译。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出自课文,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B.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C.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D.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一是亡郑利于晋,二是存郑利于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试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解答】D.“说”通“悦”,高兴;译文:秦伯很高兴;
故选:D。
【点评】复习文言实词应注意: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理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许之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解答】C.赐:恩惠;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故选:C。
【点评】复习文言实词应注意: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理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3.对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君之薄也
B.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动词的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且贰于楚也
D.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答】A.军,驻扎,名词用作动词。/薄,变薄,形容词用作动词。
B.鄙,以……为边境,意动用法。/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
C.利,使……有利,形容词使动。/贰,从属二主,数词用作动词。
D.夜,在夜晚,名词作状语。/夕,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解答】例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A.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啊!
C.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应为“侍殿上群臣”,句意: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
D.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故选:D。
【点评】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5.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开篇就营选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烛之武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不过其先“辞”后“许”,暴露了显摆自己的弱点。
C.文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D.全文的说辞只有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答】B.“先‘辞’后‘许’,暴露了显摆自己的弱点”错,应为先“辞”后“许”,使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6.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兵时很讲究技巧,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B.在分析郑国的存亡时,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讲明存郑之利和亡郑之弊,最终使秦伯放弃了攻郑的计划。
C.鉴于秦、晋是同盟关系,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巧妙地点明了秦、晋两国的各自利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D.烛之武从现实说到历史,分析晋国的忘恩负义,提醒秦伯,晋国灭郑之后,必欲灭秦,让秦伯对晋国产生警惕之心。
【解答】D.“从现实说到历史”错,根据课文内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可知,应为“从历史说到现实”。
故选:D。
【点评】课内阅读与赏析题多以选择的形式考查,少数题目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关键词句;分析现代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关键词句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解答】例句:退,使……退却,使动用法。
A.阙,使……削减,使动用法。
B.鄙,把……当作边邑,意动用法。
C.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D.服,使……服从,使动用法。
故选:B。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答】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B.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郑伯”修饰动词“言”,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之”是提宾的标志,句意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D.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君”修饰动词“有益”,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你有好处。
故选:C。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 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王佐才也 佐:辅佐
B.殊妻以女 妻:妻子
C.听流民擅取 听:听任
D.凡活五十余万人 凡:总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子当以是进 以小易大
B.人人为尽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帝微觇知之 然后驱而之善
D.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5)课内翻译。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解答】(1)B.句意:晏殊将女儿嫁给他。“妻”,动词,将女儿嫁给他人。解释错误。故选:B。
(2)A.句意:你应当凭借这个进入仕途。“以”,介词,凭借。/句意:用小的东西交换大的东西。“以”,介词,用。
B.句意: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为”,均为介词,为,替。
C.句意: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之”,代词,这件事。/句意:驱使他们向善。“之”,动词,趋向。
D.句意: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若”,动词,像。/句意:以您这样的作法,来求取你要达到的目标。“若”,代词,如此,这样。
故选:B。
(3)句意: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前此”,作时间状语,独立断开;“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状语后置句,“救灾者”是“聚”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不得粥”是“仆”的状语,表原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4)D.“令仁宗心生嫌隙”错误,原文“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皇帝因富弼得人心而高兴、感叹,并且此时欧阳修磕头祝贺,可见不是皇帝心生嫌隙。
故选:D。
(5)①“居”,平日。“不吾知也”,宾语前置,“不知吾”的倒装。“如或”,假如。“尔”,你。“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怎么(做)。译文: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②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第二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第一个“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孩子。“天下可运于掌”,状语后置,“天下可于掌运”的倒装。译文:尊敬自己家的老人,从而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
③“因”,依靠。“敝”,损害,使动用法。“不仁”“不知”“不武”,均为判断句。“与”,结交,亲附。“易”,取代,替换。“整”,和谐一致。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答案:
(1)B
(2)B
(3)B
(4)D
(5)①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②尊敬自己家的老人,从而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
③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是河南人。年轻时专心学习,气量宽宏,范仲淹见到他后认为他才能杰出,说:“你是辅佐帝王的材料啊。”把他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选拔特殊人才的临时性考试),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凭借这个进入仕途。”被举荐为茂才异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任命他担任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鼓励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官授予司空之职,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出自课文,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B.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C.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D.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D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一是亡郑利于晋,二是存郑利于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试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解答】(1)①④⑨⑩都是代词,作宾语。①代佚之狐,④代这件事,⑨代晋所贪求的土地,⑩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②⑤⑥⑦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即结构助词“的”;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故选:D。
(2)“既东封郑”中“郑”作“封”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C。“若不阙秦”中“秦”作“阙”的宾语,“秦”后断开;“将”作后边句子的状语。排除B。句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故选:D。
(3)D.“两条”错,烛之武说服秦王所列出的理由有三:第一,灭亡郑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无益;第二,不灭郑国对秦国有利;第三,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
故选:D。
(4)①“为”,给予;“赐”,恩惠;“许”,答应、许诺;“朝”“夕”,名词作状语,早上、晚上;“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②“因”,依靠;“敝”,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与”,结交,亲附;“知”,通“智”;“以”,用;“易”,代替;“不武”,不符合武德;“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5)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正反对比,面面俱到,有理有据,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答案:
(1)D
(2)D
(3)D
(4)①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②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5)先是从正反两面分析郑亡对秦国的利弊。首先,说明不灭郑,则郑可为秦国提供种种方便和好处。其次,灭郑,则秦国越国而鄙远,无利可得,好处都是晋国的。这样一说大大削弱秦国灭郑动机。然后,再挖出秦晋的旧事;说明晋国也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