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谏逐客书/与妻书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不是来自( )
A.文章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意洞手书
B.瓜分之日可以死
C.卒不忍独善其身
D.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3.《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瓜分之日可以死 意洞手书
B.使之西面事秦 汝幸而偶我
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故能明其德 不忍独善其身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散六国之从 D.汝幸而偶我
二.填空题(共1小题)
6.解释词义。
(1)吾爱汝至
(2)汝不必以无侣悲
(3)汝可以模拟得之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谏逐客书》是如何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展开论述的?
四.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B.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C.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D.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
C.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李斯认为秦王逐客,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
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5)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篇选文,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文中提到李斯三次“叹息”,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逐客书(节选)
(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论(节选)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苟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不豹、公孙支于晋 到来
B.兵强则士勇 士兵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投合
D.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 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B.而愿忠者众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秦之乱天下之法 杳不知其所之也
D.斯非行其学也 吾其还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站位高远,劝谏角度巧妙,全文采用了举例、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
B.《李斯论》落笔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先破后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危害,文简意赅,气势雄厚而议论警策。
C.《谏逐客书》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的政治主张,《李斯论》中对“小人之仕”的深刻剖析,对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的鞭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D.李斯虽有杰出的政治、文学才华,却缺少高尚的品格。他为个人富贵而“趋时”“邀宠”,不惜放弃原则,为人诟病,其政治功绩、文学成就全被抹除,令人叹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就在于他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端庄的新体楷书创作, 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是汉字,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典型化 浑然天成 含蓄 创立
B.典型化 应运而生 宛转 树立
C.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树立
D.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创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也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谏逐客书/与妻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不是来自( )
A.文章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解答】B.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对比并且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没有写“得”只提到了“失”。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意洞手书
B.瓜分之日可以死
C.卒不忍独善其身
D.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解答】A.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B.瓜,像切瓜一样,名词作状语。
C.善,使……保全,使动用法。
D.数,用数字,名词作状语。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3.《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解答】前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最后一项“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故选:D。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瓜分之日可以死 意洞手书
B.使之西面事秦 汝幸而偶我
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故能明其德 不忍独善其身
【解答】A.名词作状语:瓜,像切瓜一样;手,亲手。
B.名词作动词:事,侍奉;偶,婚配,嫁给。
C.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
D.使动用法:明,使……明;善,使……完善、好。
故选:C。
【点评】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散六国之从 D.汝幸而偶我
【解答】A.“彀”通“够”。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如意,心情愉快?
B.“念”通“廿”,二十。译文:辛未三月二十六日夜里四鼓时分。
C.“从”通“纵”,合纵。译文:拆散了六国的合纵。
D.无通假字。译文:你有幸嫁给了我。
故选:D。
【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填空题(共1小题)
6.解释词义。
(1)吾爱汝至 极,到了极点
(2)汝不必以无侣悲 伴侣
(3)汝可以模拟得之 想象、揣摩
【解答】故答案为:
(1)极,到了极点
(2)伴侣
(3)想象、揣摩
【点评】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谏逐客书》是如何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展开论述的?
【解答】文章开门见山,指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接着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然后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答案:
第一段开篇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接着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作者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
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
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点评】怎样概括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怎样论证的。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四.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B.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C.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D.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五帝三王”,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
C.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李斯认为秦王逐客,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
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5)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篇选文,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
【解答】(1)句子大意是: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财物”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乱”的宾语是“其谋”,应在“谋”后断开;“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2)A.“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错。三王是指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
故选:A。
(3)C.“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错。结合原文“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韩王担忧的是秦始皇“使斯下韩”。
故选:C。
(4)①强,使……强,加强、巩固;杜,抑制;私门,豪门贵族,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译文: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②但,只;从,通“纵”;翕,合谋;之所以,表原因。译文: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
(5)李斯上书是给秦王,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这是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之一。
李斯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用泰山、江河等类比说理,再用五帝三王来与现在的做法进行对比,最后强调了逐客的危害,期间引经据典,说理有理有据,说服力很强,这是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之一。
另外,李斯说的再好,如果秦王不接受,也起不到作用,而乙文有“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可见秦王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这是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之一。
答案:
(1)B
(2)A
(3)C
(4)①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②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
(5)①李斯说理抓住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了秦王。②李斯说理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③秦始皇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
参考译文:
(甲)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乙)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执掌国政。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文中提到李斯三次“叹息”,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解答】(1)“未有”是谓语,“知者”是其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意思是“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定”是下一句的谓语,“太子”是宾语,“在君侯与高之口耳”是介宾结构,只能作“定太子”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定”前面断开。排除BD。“长有封侯”中的“长”与“有封侯”之间不能断开,因为“长”是修饰“有封侯”的,排除A。
故选:C。
译文:现在皇帝去世,还没有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
(2)D.“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错误。“崩”通常作“驾崩”、“崩驾”,指中国古代皇帝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而“薨”指的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的死。
故选:D。
(3)B.“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错误。根据原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可知,李斯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为寿”在此文中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
故选:B。
(4)①“以”,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来;“仇”,对手,敌人;“外树敌于诸侯”状语后置句式,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译文: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②“乃”,就;“使”,派;“案”,审理、查办;“狱”,案件;“治”,判定,可译为“惩处”;“责”,追究;“状”,情状;“收捕”,拘捕。
译文: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
(5)第一次,依据原文第二段李斯的话可知,李斯认为臣子中没有人比他职位更高的,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了,所以叹息;第二次,原文第三段由李斯仰天长叹的话可知,李斯意识到偏偏遭逢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它的命运,所以叹息;第三次,第五段由李斯与其儿子的话可知,李斯因被诬谋反而被判腰斩,行刑前感慨想和儿子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使他明白,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
答案:①李斯意识到自己已到达人生富贵荣华的极点,担心物极必反,盛极而衰;②李斯被迫和赵高同谋,因此感慨遭逢乱世,不能以死尽志,不和命运的走向;③李斯因被诬谋反而被判腰斩,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
答案:
(1)C
(2)D
(3)B
(4)①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②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
(5)①李斯意识到自己已到达人生富贵荣华的极点,担心物极必反,盛极而衰;②李斯被迫和赵高同谋,因此感慨遭逢乱世,不能以死尽志,不和命运的走向;③李斯因被诬谋反而被判腰斩,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
文段一译文:
我听说土地广粮食就充足,国家大人口就多,军队强盛兵士就勇猛。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臣民,所以能显示他的德行。因此,地域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本邦,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也来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竟然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成就其他诸侯的霸业,使天下的贤士退避而不敢往西来,停住脚步不敢入秦,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文段二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点评】做好文言断句题,首先要学会抓住特征。熟悉并掌握句式特征,特别是固定句式,四大类特殊句式;其次是识别标志词,如句首发语词(夫、其、若夫等)、语气副词(其、岂、何等),句尾语气助词(也、矣、焉、哉、乎等);第三还要学会语法分析,首先抓住谓语动词,然后探求主语或宾语,理清人物和事件。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逐客书(节选)
(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论(节选)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苟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来不豹、公孙支于晋 到来
B.兵强则士勇 士兵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投合
D.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 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B.而愿忠者众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秦之乱天下之法 杳不知其所之也
D.斯非行其学也 吾其还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站位高远,劝谏角度巧妙,全文采用了举例、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
B.《李斯论》落笔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先破后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危害,文简意赅,气势雄厚而议论警策。
C.《谏逐客书》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的政治主张,《李斯论》中对“小人之仕”的深刻剖析,对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的鞭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D.李斯虽有杰出的政治、文学才华,却缺少高尚的品格。他为个人富贵而“趋时”“邀宠”,不惜放弃原则,为人诟病,其政治功绩、文学成就全被抹除,令人叹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解答】(1)A.来:招致。译文: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B.兵:兵器。译文: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C.正确。
D.被:遭受。译文: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
故选C。
(2)A.介词,凭借/表目的的连词,来。
B.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C.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D.代词,他的/表示祈使的副词,还是。
故选B。
(3)“学识”为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AC。“行事悖谬无义”的主语是“君国”,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B。译文:小人做官,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但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
(4)D.“政治功绩、文学成就全被抹除”错,历史既肯定李斯之功,又批评李斯之过。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观点。
(5)①资:帮助;益:增加;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诸侯树怨”。译文: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②探:探测;隐:心事;一:一味。译文:我认为那些善于探测君主的心事,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适应世俗喜好的臣子,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答案:
(1)C
(2)B
(3)B
(4)D
(5)①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②我认为那些善于探测君主的心事,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适应世俗喜好的臣子,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朝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好处,更加酿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好处,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实行暴政且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李斯推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认为)不这样做(鼓吹实施暴动)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禁止读书人的言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荀子的学说啊,只不过迎合形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但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他们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国家将要灭亡却还这样做,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出于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上天惩罚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很灵验的啊!
我认为那些善于探测君主的心事,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适应世俗喜好的臣子,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就在于他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端庄的新体楷书创作, 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是汉字,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典型化 浑然天成 含蓄 创立
B.典型化 应运而生 宛转 树立
C.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树立
D.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创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也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解答】(1)根据“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的……”,可知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这就排除BD;根据先“最小单元”后“最高代表”的逻辑,形成递进关系。可以排除C。
故选A。
(2)第一处,“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第二空处意在强调约定俗成为标准,故选“规范化”。
第二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故用“应运而生”。
第三处,“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
第四处,创立:初次建立。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创立”指开窗,根据语境,要搭配“典范”,用“树立”更合适。
故选C。
(3)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关联词“即使……那么”不搭配,将“即使”改为“如果”;二是语序不当,根据文中“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颜真卿……成为王羲之之后……”的表述,再结合朝代的时间顺序可知,应先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后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故选C。
答案:
(1)A
(2)C
(3)C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第1页(共1页)